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科普成果 | 图说宁波最美老地名①

发布时间:2021-09-14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一)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镇它山、庙山之间章溪与鄞江的相接处,与山西郑国渠、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我国以农事为重、水利为先的有力史证。它山堰解决了倒灌海潮与内河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水利史上意义非凡,深受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赞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1988年,它山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 10月12日,它山堰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它山堰石碑

鄞江镇的上游是四明山区,水源十分丰富,主流是大皎溪、小皎溪、梅溪、龙王溪等汇合而成的章溪;下游则是鄞西平原和波涛翻滚的鄞江。溪水与江水相通,常常汇聚合一,直接注入奉化江。然而,奉化江是一条感潮河流。受到潮汐影响,来自东海的海水经常倒灌。因此,它山堰未建成前,位于下游的鄞江镇几乎年年闹灾。清澈的章溪水经鄞江直通奉化江,最后涌入东海。这导致多雨季节,山洪经常爆发,严重威胁着两岸的农业生产和百姓安全。与此同时,受潮汐影响,海水常沿甬江上溯进入奉化江、鄞江,从而倒灌进章溪,导致无数良田被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静静流淌的章溪

贞观、开元年间,唐朝步入鼎盛时期,农业兴旺、经济繁荣,水利建设也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各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它山堰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结合地势,主持修建了它山堰。它山堰是由坝堰、灌渠和碶闸构成的一整套排灌系统,具有阻咸蓄淡、引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它山堰的堰身为木石结构,长约135米,宽约5米,高约10米,其以大石块叠砌而成的拦河滚水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全石结构拦洪大坝。它山堰堰体的倾斜度和粘土夹碎石层均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首创,比国外同类技术提早至少200多年。它山堰的设计和施工充分展示了唐代后期水利工程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标准。

石块叠砌而成的拦洪大坝

从水利工程学的角度看,它山堰是一项系统性的引水工程。它山堰主要利用天然的河流大溪筑堰,使外江、内河一分为二,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从而起到阻咸蓄淡、排洪泄涝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先在章溪谷口建筑一道拦水坝阻水截流,使倒灌的海水被阻挡在它山堰外、流回奉化江;然后在堰旁开挖一条引水渠,引入淡水,这既能使鄞西七乡的二十余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又可蓄满日湖、月湖,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它山堰枢纽及灌区示意图(《宁波通史》史前至唐五代卷)

与前代水利工程相比,它山堰不再只是单一灌溉。它不但能使海水与江水得以咸淡分隔,又同时具备抵御咸潮、减轻下游水患、滋润庄稼等多种功能,是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史上难能可贵的成就,非常超前。从此,“江溪一堰隔,禾黍四郊重”,鄞西平原也变成了鱼米之乡。农田纵横,风光无限,为后世造福无数。

它山堰距今已有1180多年历史,直到今天,它仍基本完好地巍巍横亘在青山绿水之间,对鄞西水利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2009年莫拉克台风来袭,四明山来水的洪峰漫过它山堰顶2米,到达标志碑的顶端。最后,洪水还是从它山堰顺利排出去了,保住了鄞西农田,堪称奇迹。如今,沙孟海为之题写的“它山堰”石碑就矗立在它山庙门口,它正在用无声的语言和斑驳的字迹向人们缓缓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二)走马塘

走马塘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依山傍水,是一座保护开发较早的江南古村。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素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自北宋至明清,走马塘村共走出国学生、庠生、廪生111人,其中进士76人;任职地方官吏152人,其中4位尚书、7位大夫、7位翰林、8位侍郎、9位大学士,走马塘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2005年8月,走马塘村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走马塘村被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标牌

重檐歇山顶的“进士村”牌坊

走马塘又称先生塘。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江苏长洲人陈矜中进士后,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任明州(即宁波)知府。为官期间,他勤政爱民,兴修水利,造福一方。陈矜死后,百姓将他葬于茅山,并在奉化方桥建庙祭拜。后来,陈矜的儿子陈轩担任明州录事。为替父亲守孝,陈轩便携家眷定居在走马塘,繁衍生息至今,后代也渐渐成了鄞南远近闻名的望族。

走马塘村老街一角

走马塘村是一个极具耕读传家特色的典型村落,“求学为志,人文蔚起,名振朝纲”的祖训造就了声名显赫的陈氏家族。步入村中,右侧有一个荷花塘。每到夏季,塘中就会盛开大片荷花,亭亭玉立。这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恰恰象征着陈氏家族的清正廉洁,世代相传。

走马塘村口的荷花塘

荷花塘左侧的信保房旁挂有一块红色匾额,上面刻写着《历代进士总目》。《总目》里记录了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陈矜荣登进士榜,到明崇祯初年(1628年)陈矜第二十三世孙进士陈之亮为止,一共六百五十年间,走马塘历代进士共计76人的名讳。如忠孝节义的北宋尚书陈轩、坚守城池的甘肃西和州知州陈大寅等,才人辈出。陈氏宗祠门柱上“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堂屋中“祖孙三学士,父子两侍郎”等楹联,也将走马塘村昔日的荣耀展现无遗。

《历代进士总目》匾额

陈氏宗祠及门柱上的楹联

陈氏宗祠内的“遗忠堂”

陈氏家族的后代中,以四世祖、人称铁笔御史之首的陈禾最负盛名,被史学家全祖望列为走马塘村陈氏第一望。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陈禾高中进士,大观元年(1107年)担任给事中一职。陈禾一生恪尽职守,素以舍身直谏、刚正不阿著称。他甚至敢在金銮殿上,拉着龙袍仗义执言,连宋徽宗都不得不佩服其胆量。“瞻衮堂”就是十三世观孙公为纪念先祖四世文介公陈禾所建,这是研究陈氏家族的重要资料。宋徽宗因此御赐村名“忠孝里”。从此,来往的官员、行人但凡经过“忠孝里”,无论品级高低,都要步行或牵马走过护村河畔荷花塘。于是改“忠孝里”为“走马塘”,村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瞻衮堂

走马塘村的明清古建筑众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清代建筑群中最大的是中新屋,建于乾隆年间。整片建筑群共432间,檐弄相通,从中新屋到后新屋,有着走马塘最大的天井。听老一辈人讲,走马塘的先民造房子的时候,考虑得很周全。过去都是聚族而居,为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迅速,古人就在房子的两边筑起了高高的马头墙。这样,当隔壁房屋起火时,就能迅速隔断火源,确保自家安全。一道道高耸的马头墙,代表着至高的权利和地位,也昭示着陈氏家族过往的荣耀与辉煌。

高耸入云的马头墙

穿梭在走马塘的小巷中,随处可见用青石、红石雕刻而成的石雕花窗,这是走马塘最富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琳琅满目的窗艺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凸显着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中现存石雕花窗60多处,石窗上既有“八仙过海”“刘海戏蟾”等图案,也有“福”“寿”“乾”等文字,形式各异,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美观的石窗不仅透气通风、防火防盗,还蕴含着驱邪、保安、招财、祈福的美好寓意。村中最精妙、最特别的是一对石花窗,门与窗融为一体,精雕细琢,但却不是像普通石窗一样固定在墙上,而能够开启自如,跟普通木窗相比别无二致,堪称江南一绝。古建筑学文献中专门将其命名为“浙南石窗”,这是极其少见的。


走马塘村的各式石花窗

千年的走马塘人就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铺满荷花的池塘、白墙黑瓦的里巷、小桥流水的村落、飞檐翘角的马头墙都充溢着一幕幕过往与沧桑。古朴典雅的村落,炊烟袅袅的人家,一切都自然得如天成一般。行走在古村斑驳的石子路上,我们仿佛穿行在历史长河中,在一池一窗、一树一堂中呼吸着、感悟着古村厚重的历史与过去,随后弥漫开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深深期许。

见证了千年走马塘的千年古树重阳木

(三)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20余公里的太白山麓。天童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宋代被列为“禅院五山十刹”第三山,明代为“中华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是清代禅宗四大丛林之一。天童寺是佛教临济宗的重要门庭,也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国家级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东南佛国”的美誉。

天童寺外景

关于天童寺的由来,还有一个神话般的传奇故事。相传西晋永康元年(300年),高僧义兴和尚云游至鄞县东谷,见到这里山清水秀,便决定在此地开山修建寺院。然而渺无人烟的山中却有一个小孩每天给他送斋送水,直到寺院最后建成。一天,小孩向义兴和尚辞别,说:“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见你虔诚向善,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在你大功告成,我也要走了。”说完腾云而去。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山称为太白山,将义兴和尚所建的寺院称为天童寺。唐乾元二年(759年),唐肃宗赐名天童玲珑寺。唐咸通十年(869年)改名天寿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天下名刹,将其命名为天童禅寺。清代赐号弘法寺,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雯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历经唐宋元明清,天童寺都是著名的禅宗道场,宏智正觉、长翁如净、密云圆悟等禅宗名僧都曾群聚于此。禅宗后来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禅宗又分成曹洞、云门、法眼、沩印、临济五家。天童即属于曹洞宗。

讲述天童禅寺来历的应真亭石碑

“太白名山”的匾额

天童寺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太白山四周山峰以太白岭为中心,依次是云峰、明角、大云峰、东峰等。东峰下的山谷叫做东谷,这里就是天童寺的所在地。茂林修竹间,群峰环抱一寺,一寺镇守群峰。进入天童寺,先要经过一条松柏参天的斑驳古道,古道两旁峰峦叠翠,这就是被称作天童十景之一的“深径回松”。


天童十景之一的“凤岗修竹”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曾对此美景赞不绝口,作诗道:“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沿路还可见伏虎亭、古山门、隐盖亭等。走过长长的林荫山道,峰回路转,一座庄严古朴的殿宇便赫然在目。

通往天童禅寺的第一道山门 伏虎亭 


通往天童禅寺的第二道山门 古山门

天童寺屡有废毁,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天童寺占地面积44600平方米,依山筑屋,排列井然有序,鼎盛时期多达936间。天童寺整体呈梯级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有外万工池、七塔、内万工池、山门、天王殿、佛殿、法堂、先觉堂、罗汉殿、大斋堂等。

天王殿高19.6米,宽31.77米,深23.64米,四天王总高7.77米,是江南诸多寺院中最为雄伟高大的。天王殿两侧有多间配殿,两边半封闭式的回廊可以确保行人穿行各殿却风雨无阻,这在我国现存庙宇建筑中实属少见。

天王殿

绕过天王殿,后边是佛殿和法堂(楼上为藏经楼)。现存法堂建筑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住持圆瑛禅师所建。整个建筑是重檐歇山式,翼角平缓,结构古朴庄重。楼下的法堂是僧众讲说佛法和集会的地方。楼上是藏经楼,主要收藏大量佛经典籍。藏经楼中还设有佛堂,供奉着一尊清顺治御赐鎏金药师铜佛。佛堂中悬挂着十余块赵朴初、戴传贤、王一亭等名家亲笔手书的匾额。

佛殿

佛殿前的“天童禅寺”铜炉

重檐歇山式的法堂·藏经楼

《天童寺募修法堂启》碑(拓印)·章炳麟书

天童寺的最高处是罗汉堂,罗汉堂建于明代,为纪念十八罗汉应真事迹而建。民国七年(1918年),住持净心禅师重建。罗汉堂为单檐歇山顶楼房,堂内放置着石刻罗汉像碑,刻石笔力雄健、圆润俊秀,刻工相当精致,形象极为传神。

沙孟海题写的“罗汉堂”匾额

作为禅宗四大丛林之一,天童禅风远播海外,在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尤其是日本。天童寺是拥有800万教徒、33000余所寺庙的日本佛教主要流派曹洞宗的祖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日本僧人荣西来天童寺求法。回国后荣西专程在日本采购大批木料,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重建天童千佛阁。建成后的千佛阁共3层,高12丈,成为东南第一大殿,日本高僧荣西功不可没。

千佛亭

随后的数十年间,日本僧人不断来到天童寺参禅学法。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僧人道元抵达天童寺,随如净禅师研习3年,后来创立了日本曹洞宗,从此禅宗在日本正式弘传,至今不衰。此后,道元的弟子寒山、日本高僧彻通义解和无象静照也多次到过天童寺。被誉为日本画圣的雪舟曾在天童寺居住多年,创作了不少作品,被尊称为“天童第一座”。不仅如此,天童寺僧人也多次到日本传播佛法,寂圆曾到日本传习曹洞宗禅旨70余年,并创建了日本宝庆寺。如今,日本曹洞宗已有僧众数百万,天童寺也因此被尊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在中日佛教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沙孟海曾作《宁波天童寺》道“两浙仰禅林,首判玲珑古迹;四明称佛地,群推太白名山。”这也是十分客观、中肯的了。

掩映在参天古树中的佛塔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8ZZ24

课题名称:图说宁波最美老地名

负责人:孙欣

工作单位: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