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生活垃圾的定义
“垃圾”本身意义涵盖了很广的范围,从科学的角度上,它又名“固体废弃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通过,2005年4月1日起实施)中指出:固体废物(solid waste),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按照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来源,可分为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物,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等。按照其对于环境、人体等的危害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垃圾不一定是肮脏的、无用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暂时闲置的资源”。
本文提及的“垃圾”及“垃圾分类”主要探讨的是其中的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的人与动物在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所有丢弃物。2018年1月18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DB33/T 2030—2018 发布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该《规范》给出了农村生活垃圾的详细定义为:“农村日常生活、农户家庭生活及生活性服务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包括农村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畜禽和宠物的尸体。”
二、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受季节、天气、居民的流动程度影响。一般而言,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和城区生活垃圾的组成部分大致相同,只是其中各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受家庭条件、家庭结构等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由于村庄所处位置的特性,农村生活垃圾当中渣土所占比例会明显高于城区;由于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异于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当中厨余垃圾所占比例会低于城区,但依然占很大一部分。这些差异也表明,农村地区仍然靠着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来生活;再者,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消费观念较为封闭,则日常生活中的餐余垃圾也被喂养家畜而合理利用;另外,田地需要肥料,焚烧秸秆恰好可以“垃圾利用”。除此之外,农村生活垃圾整体呈现有机物含量高、水分大,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废弃物,其有害性较城市生活垃圾而言更大,也给垃圾的回收处理带来了更大的难题。
(二)农村生活垃圾总量多且分散
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也是很大。农村每家庭占地面积占村庄土地面积较大,人口较分散,加之农村人民环保意识不高,农村生活垃圾分布范围广,相对而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所需要的集中处理点、保洁人员更多一些,无疑会加大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与处理成本。
(三)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
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仍然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而这两种生产方式受季节影响很大,因此产生的相关生活垃圾也会随季节不同而不同。此外,受季节影响,冬天北方地区需要供暖,农村燃煤量大,因此冬季北方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当中渣土类垃圾比例明显高于南方。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困境与痛点
农村环境是与城市环境、城镇环境相对而言的,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种类及数量相对市镇来讲有着自身特色,如畜禽粪便、农用薄膜与餐厨垃圾及塑料口袋、塑料瓶等日常生活垃圾共同构成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同类垃圾的产生量少于市镇,且具有产生分散、收集难的特点。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困境如下:
(一)全面参与度不高,源头垃圾分类意识不强
农民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很难在短期内转变,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村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垃圾分类意识仍较淡薄,对分类的要求不能正确掌握,所以不分类、分错类等现象还十分普遍。一方面,先分后混现象仍然存在,大大打击了村民分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较低的分类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让回收利用难度加大,直接增加末端垃圾处置压力。
(二)缺乏完善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可操作性不强
农村生活垃圾相关技术政策和标准自2008年开始加速出台,但总体数量较少,标准体系尚未完成,部分标准不一致,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就垃圾分类的标准来说,部分地区实施“四分法”,分得太细太复杂,反而让人困惑不已。而采取“二分法”的地区垃圾桶标注也不尽相同,干垃圾和湿垃圾、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会烂垃圾和不会烂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等等表述不一,让人无所适从。垃圾分不出来,垃圾减量成为空谈。
(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刚性执法疲软
在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下,我国把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重心放在城市,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立法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垃圾分类问题,出台了很多文件,但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部分领域还存在法律真空地带,导致执法工作疲软无力,大多数行为都止于道德层面。
(四)废旧物资回收脱节,垃圾收运压力大
一直以来,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和生活垃圾收运在两个网络并行运转。随着废旧物资的价格走低,再生资源市场低迷,回收人员减少,回收网点严重萎缩,各级分拣集散中心尚未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上近几年电商发展带来包装物激增,本应进入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的废弃物涌入环卫部门负责的生活垃圾清运网,造成末端处理设施的超负荷运行。
四、农村生活垃圾的问题与危害
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日益形成,大量生产、消费及废弃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由于更缺乏管理和治理,不少村落出现垃圾围村、垃圾堵村等现实困境。此外,如果垃圾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大量污水,成为蚊子苍蝇的摇篮,散发大量臭气影响生活。总之,大量农村生活垃圾如果不能进行合理分类并进行后续处理,所造成的问题与危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侵占土地
垃圾的堆放和处置需要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逐渐包围了我们的城市、农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现象。
根据2017年国家公布的数据,202个大中型城市清运的垃圾就已经超过了2亿吨;根据一些专家估计,如果包括了县城、农村的垃圾,所有加起来有可能超过4亿吨。
仅仅谈及大中型城市清运的2亿吨垃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经过压实之后,它可以填满大概107000个水立方。而北京在2017年的垃圾产生量已经超过了900万吨,是901.7万吨,压实之后可以填满7800多个水立方或者9个昆明湖,而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根据我国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达10亿吨,占地面积更是达到上百万亩土地。更为震撼的是,我国最大垃圾处理厂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也将面临关闭,其中的垃圾坝体已经达到了50层楼高。
(二)污染水资源
我国垃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过50%的垃圾是厨余垃圾,也就是“湿垃圾”。湿垃圾的湿度非常大,它进入填埋场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而进入焚烧厂它会降低垃圾的热值。垃圾焚烧厂一般需要把垃圾放置3到5天的时间让它脱水腐化,这样能够把湿度降低到大概20-30%,再进行焚烧。所以也就导致了我国的垃圾焚烧厂有一个特有的工艺,去处理渗滤液,这是其他国家的垃圾烧厂所没有的。
由于许多垃圾填埋场未采取很好的防渗措施,污染物不可避免地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填埋场的垃圾由于发酵、分解会产生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主要表现为使地下水水质浑浊,有臭味,COD、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含量高,油、酚污染严重,大肠菌群超标等。
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溶出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属,包括汞、铅、镉等,形成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随意堆放的垃圾或简易填埋的垃圾,其所含水分和淋入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会流入周围地表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三)污染土壤
堆放的生活垃圾,不仅侵占大量农田,而且大量塑料袋、废金属等有毒物质直接填埋或遗留土壤中,难以降解,严重腐蚀土地,污染土壤,危害农业生态。
另外,填埋在土壤中的垃圾在降解、腐烂过程中会释放有害成分,能够改变土壤的性质与结构,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更有甚者,如果腐烂的垃圾在植物的根部,肯定会影响到根部的呼吸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同时,垃圾还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影响经济作物的生长,对农民赖以生存的种植业产生巨大危害。
(四)污染大气
生活垃圾长时间堆放,会造成垃圾腐烂霉变,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粉尘和细小颗粒物,随风飞扬,危害周围大气环境。生活垃圾随意焚烧,会造成大量有害成分挥发,未燃尽的细小颗粒进入大气,还会产生二噁英、酚类等有害物质。即使是生活垃圾的直接卫生填埋场也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填埋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具有很强的温室效应,还含有微量的硫化氢、氨气、硫醇和某些微量有机物等有毒气体,填埋气若得不到有效收集,还会引起火灾,发生爆炸事故等。
(五)传播疾病
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清理或是简单堆放在室外,往往会造成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滋生、散发臭味,还会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地和繁殖场,影响周围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比如垃圾对地下水的污染会导致地下水污染物含量超标,引发腹泻、血吸虫、沙眼等疾病。垃圾还会严重污染土地、地下水和地表水,成为多种致病病原和病毒的滋生地。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目前农村很多地区采用的生活垃圾混合填埋处理存在较多隐患、二次污染严重。垃圾填埋场不仅占用土地、污染土壤,而且所在地区地下水近 90%的水质污染程度超过国家标准,其中75%的地下水总大肠杆菌超标,最多超过8万倍,还有的垃圾填埋场未采取任何环保措施或者工艺落后,经过日晒雨淋会产生许多异味气体,蚊蝇围绕,气体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
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好处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愈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难点和痛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农村环保难点和痛点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有效措施,是处理农村垃圾公害的最佳解决方法和必然的路径选择。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仅能够使民众学会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而且能够高效解决减少占地、降低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农村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好处简述如下:
(一)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专家调查显示,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瓶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容器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烧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烧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
(二)回收利用,节能环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10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融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三)经济利益最大化
通过生活垃圾分类,一方面实现了可回收物最大限度的回收,生活垃圾的清运及处置费用大幅度减少,同时避免了对混合垃圾分选产生的费用,使得经济利息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分类收集后,可回收物作为再生资源减缓了人们对其他资源和能源的掠夺和消耗,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四)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可将其中的可燃成分进行焚烧发电,提高热效率。可以将易降解的有机物质进行堆肥处理,提高堆肥的质量;可以减少用于填埋的垃圾中湿垃圾和有毒垃圾的含量,减少环境污染。据统计,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的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效率更高,可起到减量(减少垃圾处理量)、减排(减少污染排放量)、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20KPW18M
课题名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用知识宝典
负责人:方义桂
工作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