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科普成果 | 古婺英烈故事画传②

发布时间:2021-09-1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民族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唯有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纪念英雄,才能让英烈精神真正得以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在文艺作品中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塑造英雄。本文将通过生动的人物画传形式,将故事中内蓄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等英烈精神展现给读者。

宗泽

宗泽(1060年-1128年),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宗泽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刚直豪爽,沉毅知兵。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宋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但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于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习武从政,志在报国

北宋嘉祐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060年1月20日),宗泽出生于义乌石版塘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宗家虽贫苦,但其祖父和父亲并没有因家境贫寒而放弃“耕读传家”的家风。宗泽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又勤奋好学。父亲和祖父都对他寄予厚望,刻意培育。在这样家庭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宗泽,从小就养成了勤劳俭朴、好学上进、正直刚毅的品格。

还不到20岁,宗泽毅然辞家,外出游学。游学期间,正是辽国、西夏不断入侵,宋国北疆的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宗泽深感不知兵、不习武,难以实现自己保国安民的理想和抱负。因此,宗泽在游学期间,认真研读兵书,苦练各种武艺。而义乌是传统的武术之乡,习武之风甚盛。传说宗泽曾跟武林高手“十八罗汉”习武。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熟悉兵法阵图,还能骑善射,身手不凡,为日后率军抗金驰骋沙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佑六年(1091年),宋廷开科取士。年已33岁的宗泽,千里迢迢前往京城开封应试。宗泽通过礼部试后,进一步参加殿试,最后通过了科举考试,由此开始步入仕途,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在官场初露头角,就表现出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等高尚品德。此后,从元符元年(1098年)至政和四年(1114年),宗泽先后任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莱州掖县等四县知县。从政的20余年,宗泽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卓著,所至称治,赢得了各地人民对他的信赖和爱戴。然而,由于当时宋朝政治极端腐败,奸权当道,导致宗泽长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随着金国在北方崛起,辽、金、宋之间正展开激烈的斗争,而忧国忧民的他却被远置西南边陲巴州,这完全背离了他的报国志愿。

领兵抗金,多次获胜

北宋末年,宋徽宗企图收复五代后晋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失地,与金人结“海上之盟”,联合攻辽。金灭辽后,以宋违盟作借口,乘势大举南下,直逼宋都开封。徽宗惊慌失措,急忙传位给儿子赵桓,带领亲信逃往南方。赵桓即帝位,改年号为靖康,是为宋钦宗。这时朝廷中分裂成主战、主和两派。懦弱昏庸的钦宗,主张割地求和。在御史大夫陈过庭的举荐下,朝廷召宗泽进京,出任台谏。靖康元年(1126年)初,在巴州任上的宗泽,接读诏书后,“忧国之心如奔马”,不顾68岁高龄,快马加鞭驰赴京师。他抵京后,立即向钦宗“奏对三策”,力主改革弊政、坚决抗金、反对求相等建议。

同年八月,金兵再度兵分两路大举进攻。十月,金兵围攻北方门户真定,钦宗命宗泽率部前往救援,宗泽立即率部奋勇进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未能打破金兵对真定的重重包围,真定陷落后,他只得退回磁州。金兵为了防范宗泽率部从背后袭击,分遣数千骑兵进攻磁州。他披甲登城,指挥战斗,命士兵用神臂弓击退金兵。粉碎金兵的攻势后,打开城门乘胜追击,杀敌数百。这是宋军首次击败金兵,极大地鼓舞了河朔各地军民的抗金斗志。

同年十一月,金兵分东西两路先后抵达开封,再次包围了宋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钦宗举棋不定,仍一味乞和。在乞和无望的情况下,钦宗任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命他们尽起河北兵马赴京勤王。宗泽认为应该立即会兵李固渡,断绝敌人归路,但其他人不同意,宗泽于是独自领兵赶赴李固渡,在路上遇到金兵,大败金兵。

当时赵构设置大元帅府,命令会兵大名,宗泽踏冰渡过黄河,率军赶到大名。宗泽一见赵构便说京城被围困很长时间,救援京城不可缓慢,要求及早确定出师日期。然而赵构并无进兵之意,只不过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夺取帝位。十二月底,宗泽率军向开德进发,声称康王赵构在自己军中,接连与金兵打了13仗,连战连捷。金兵斡离不信以为真,胁迫钦宗下诏令赵构进京,以除后患。当宋臣在金兵的监护下,将钦宗手诏送到开德时,宗泽令将士放箭,把他们赶跑。在宗泽于开德一带奋勇战斗之时,赵构不仅不率兵跟进,反而辗转向后撤往东平、济州。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开封的政局发生了严重变化,金人把出城议和的徽宗、钦宗拘押,北宋王朝瓦解。赵构装腔作势发布檄文,下令勤王,但并无行动。宗泽毅然决定率孤军奋进,攻克南华。

四月初,金兵挟持徽、钦二帝及后妃宗戚等3000多人和大量财物,分东西两路秘密北撤。沿途10多万中原人民被驱掳北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祸”。消息传来,赵构痛哭流涕,呼号“救援君父”。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改年号为建炎,他就是宋高宗。

“渡河渡河”,心念家国

赵构在南京即帝位,宗泽入朝相见,涕泪交流,提出复兴国家大计。宗泽力主抗金,不断上书陈说中兴拨乱大计,希望高宗担负起“嘉靖中兴之事,戡除外侮之凶残”的重任,猛烈抨击割地求和的主张。

李纲、宗泽旗帜鲜明的反对妥协投降,有力地打击了主和派的嚣张气焰。宗泽受任开封尹后,对前景充满信心,立即走马上任。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十七日,宗泽到达开封。当时,金兵虽已北撤,但仍有军队驻留黄河北岸,随时可能卷土重来。面对严峻的形势,宗泽毫不气馁。他安定民心,整顿军防,做好周全准备,击败了金人的多次进攻。

宗泽在粉碎金兵冬季大规模攻势之后,金兵被迫退守,形势对抗金有利,北伐时机已经成熟。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宗泽再次上疏乞请高宗北伐。宗泽忠心耿耿效力宋王朝,却得不到高宗的理解和支持。眼看六月进兵渡河计划已成泡影,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宗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前来探望,宗泽说:“我的病是由于不能北伐积愤所致。你们如能继承我的志愿,我虽死无恨。”将领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齐声道:“我们一定尽力报国。”诸将离开后,宗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由吟起了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与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时年70岁。后来由儿子宗颖和爱将岳飞一起扶柩归镇江,与夫人合葬于京岘山上。

宗泽的逝世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主和派乘机反宗泽之所为,疯狂迫害金兵,金兵南下,高宗如丧家犬经镇江、建康逃往杭州。这时幸有岳飞、韩世忠等奋起抵抗,才迫使金兵北撤,保住了半壁江山。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宗泽的遗文首次公诸于世。明清时期,纪念宗泽形成高潮。世人对宗泽的评述和赞颂也越来越多。1937年,宗泽墓重修,受到了世人的瞻仰。

历史演变的事实充分表明,宗泽坚决抗金的主张是正确的,其思想见解也越来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宗泽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宋高宗赠宗泽“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赐谥“忠简”。

宗泽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宗泽抗金救国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感天动地,千古流芳。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8ZC09

课题名称:古婺英烈故事画传

负责人:傅晶晶

工作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