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国家社科基金 | 重大项目“全球生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高质量成果免鉴定结项

发布时间:2021-09-1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项目基本情况

近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由浙江大学黄先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生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研究”(批准号:15ZDB156)免鉴定结项。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共有36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权威及核心期刊,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3份研究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并采纳。据悉,最终成果将以专著形式正式出版。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与现状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在理论分析框架、数理模型构建、核心指标测度、最优知识产权保护设计及其提升路径等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欠缺与留白。而现实中我国企业在当前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存在严峻的“价值链地位低、分工话语权弱、创新水平差”问题。

(一)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结合国际分工体系演进规律与特征的理论性梳理基础上,本研究创新性指出,全球生产网络格局下外贸竞争力的决定机制与支撑体系已发生重大变革,其决定机制与支撑体系已不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多寡,而是“获得性”要素禀赋及其配套的保护体系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新冠疫情全球性爆发暴露出当前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本研究认为疫情将使全球产业链的建构理念由过去追求交易成本最低原则转变为追求社会成本最低原则,揭示出效率导向型与安全导向型产业链布局间的破解思路应是构建区域化的生产网络。

进一步本研究还系统提出了以“获得型”要素禀赋为基础的获得型贸易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从长期看,自然资源在不断积累的进程中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的铁律,使禀赋型贸易竞争力呈现“先天优势与动态劣势”的特征。而“获得型”贸易竞争力以后天获得为主,这类新型要素禀赋与传统要素禀赋具有极大区别,强调资源在动态状态下是能够被生产的,甚至会突破传统自然资源禀赋所面临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且能使其呈几何递增,因此呈现“后天获得与动态优势”的特征。

在理论分析的最后,本研究在南北贸易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引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内生化的全球生产网络下贸易竞争力升级的数理模型,推演得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对外直接投资或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三大路径。

(二)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研究首先提出行业(上下游)维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测度方法及其改进,并进一步创新性提出了一套由反映集约边际的、同时兼顾宏微观层面的价值俘获能力指标以及反映拓展边际的、同时兼顾宏微观层面的价值链物理位置指标,组成用于综合反映全球生产网络格局下一国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接着本研究对三大细分路径的具体影响机制与效应分别做了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对于技术引进,通过构建“蛛型”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模型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增进企业全球价值链收益的效应依离前沿技术差距而呈非线性变化特征,这就要求一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制定必须考虑本国技术发展阶段的特征而做动态调整与区别对待。对于自主创新,本研究重点从行业生产网络维度探讨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所具有的上游投入品效应和水平创新效应,最后结合我国微观企业专利数据做了详实实证检验。对于对外直接投资,本研究在异质性视角下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模型,然后分别从宏微观层面进行了论证,并考虑知识产权距离进行了一系列拓展分析。本研究还进一步考虑了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较好拓展了上述实证分析框架。

考虑到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计量经济方法对经济整体在动态情形下的影响效应分析存在不足,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展开动态效应检验与冲击影响分析,为政策制定与调整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三)提升路径部分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从生产链布局视角,提出促进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双循环”分工网络重构战略。全球产业链分工模式逐步由效率导向转向安全与效率兼顾导向,全球分工网络也随之出现了“区域化”、“链群化”与“备份化”的重构趋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可在全球分工网络、国际区域性分工网络、国内大循环分工网络与国内区域性分工网络四大层次分工网络下布局产业链。此外,中国需要形成以内带外、以外促内、内外良性循环战略抉择,构建产业链“链主”,打造产业链“大脑”,布局技术链“策源地”,建设国际投资与贸易“避风港”,建设双循环的核心战略枢纽,在支撑新发展格局中走在更前列。

从技术创新视角,提出增进贸易竞争力提升的“蛙跳型”技术创新道路选择。基于Linsu Kim逆向三段式技术学习、机会窗口理论、价值网络理论,本研究系统阐释了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演进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创新性提出后发大国增进贸易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路径分别是准技术前沿条件下竞争导向型蛙跳路径、大国市场条件下需求牵引型蛙跳路径以及技术同发条件下换道超车型蛙跳路径。

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提出推进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阶梯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现阶段应以产业、技术、产品等多层次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度为突破口与战略抓手,构建“阶梯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体的,应系统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阶梯”、“行业阶梯”、“企业阶梯”以及“国际阶梯”。与此相对应,系统提出增进贸易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创新,即重创造、强保护的“创新型”策略,重溢出、弱保护的“发展型”策略,重转化、窄保护的“应用型”策略以及重规制、自保护的“自律型”策略,同时兼顾区域价值链下的知识产权规则设计以及产业政策联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1.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演进特征与规律中揭示出全球生产网络格局下外贸竞争力的新决定机制与支撑体系。

2.从制度维度创新性提出新分工格局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新战略突破口实现贸易竞争优势再造的理论分析框架。

3.从发展中国家视域出发首次构建一个全球生产网络格局下知识产权保护影响贸易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并推演出三大影响渠道。

4.从宏微观二元层面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全球生产网络下的贸易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与对应测算方法。

(二)应用价值

1.基于生产链布局理念的更迭,提出促进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双循环”分工网络重构战略。

2.基于“获得型”要素的动态优势特点,提出增进贸易竞争力提升的“蛙跳型”技术创新道路选择。

3.基于多层次异质性的客观存在,设计出促进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阶梯型”最优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4.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的动态评价体系,以引导建立公平合理的支撑环境来促使本土企业更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项目负责人简介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