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城市治水难?看看苏轼当年是怎么做的

发布时间:2021-08-07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一生创作有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佳作。曾有人做过统计,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苏轼的诗词数量位居榜首,多达21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当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抗洪治水,济世安民的父母官。

古时多洪涝灾害,尤其是在夏季。北宋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太守,就遭遇了城市治水难题。这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禅渊决堤,肆虐的洪水波及45个州县,淹没农田3000万亩。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涌至徐州城下,水势凶猛,徐州古城墙日久年深,到处都在渗水,眼看就有崩塌的危险。情况万分危急,城中富有的百姓纷纷出城避难。就在这时,苏轼挺身而出,大手一挥,向百姓们疾呼:“富民出城,全程百姓都会动摇。有我苏轼在这里,洪水绝不会冲垮徐州城。”此话一出,百姓们安下心来,那些富人看太守还未离去,也一个个返回家中。

人心安定了,苏轼便积极组织抗洪力量。他亲自前往武卫营,动员驻扎在此的禁军,一齐抗洪。宋朝地方官本没有调动朝廷禁军的权限,但看到满身泥水的太守,军中将领为之动容,当即带领年轻力壮的士兵们,拿上土筐铁锹,和百姓们一起加固城墙,修筑防洪堤。军民齐心,上下协力,一道全长984丈,高一丈的堤坝很快就完工了,将洪水牢牢地挡在城外。但是大雨仍一直下,洪讯未曾解除,苏轼索性在城墙上搭了一个窝棚住在上面,日夜巡视,即便从城墙下来办事,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就这样严防死守了半个月,来势汹汹的洪水逐渐退去,雨过天晴,徐州城彻底解除了危机,苏轼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苏轼在徐州短短两年时间,却给徐州百姓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治水财富。他离开时,徐州百姓无不夹道送别。北宋元祐四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依旧在水利方面建功良多。

这是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他上任后故地重游,来到西湖边,期望见到记忆当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不料,却看到了西湖一片衰败景象,从前的“水光潋滟”不见了,“山色空蒙”也消失了。此时的西湖由于缺乏治理,湖水干涸,荒草丛生,更严重的是,西湖淤塞导致粮食短缺,水资源匮乏,百姓苦不堪言。苏轼了解民情后,赶紧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列举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请求疏浚西湖。

朝廷批准后,苏轼立马行动起来,召集人手铲除湖中葑草,挖掘湖泥,并废物利用,直接把这些葑草淤泥都堆在湖中,筑起了一条贯通南北的30里长堤,堤上栽种杨柳桃李,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每到桃红柳绿时,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堤上还建了小桥楼阁。这便是后来著名的“苏堤春晓”和“苏堤六桥”。

清完淤,造完堤,事儿还没完,苏轼还考虑到了西湖的存续问题。为了让西湖中的杂草不再滋生,苏东坡又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把岸边的湖面租给百姓种植菱角,种了菱角之后,葑这类杂草就无处生长了,官府再把所得地租用于湖堤保养。在西湖水最深的三处,他派人建起三座石塔,石塔圈起来的水域严禁种植,用以保护西湖水源,这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三潭印月”了。

杭州在苏东坡的治理下日益繁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