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代如群星一般璀璨的词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不仅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沙场秋点兵”等豪放的宋词,还勇于上阵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他的一生,倾注了伟大的爱国情怀,他就是南宋著名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人,但他生于山东聊城,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祖父辛赞为了保全家人,被迫留在金国当官。他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受祖父影响,辛弃疾从小便立下了收复中原的伟大志向。21岁时,他带领两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后来金人内部矛盾爆发,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23岁那年,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却收到耿京被叛徒杀害的消息。辛弃疾大怒,他当即率领五十名骑兵闯入数十万人的金军大营,以一敌百,生擒了叛徒,又狂奔千里,将他押到临安交给天子处决。
这次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使辛弃疾一夜之间闻名天下。只可惜,这是他唯一一次真正走上抗金前线,此后再也没有机会亲临战场。从23岁走上仕途到42岁被罢官,辛弃疾一直被安排在地方任职,而且13年间被调换了14次官职,可见他一直未被朝廷重用。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的北方,虽然归来南宋,但一直逃不掉“归正人”的身份烙印,辛弃疾壮志难酬,才有了“可怜白发生!”的感慨。
罢官后,辛弃疾归隐江西上饶家中,赋闲长达二十多年时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追忆自己沙场征战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写于这一时期。隐居的辛弃疾更多时候其实是在享受田园生活,并写下了大量风格清丽的词作:“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英雄此刻也展露了其柔情婉约的一面。
嘉泰三年(1203年),南宋朝廷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辛弃疾再度出山,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但是朝廷并没有采纳他的抗金意见,他深知自身处境孤危,难以有所作为。苦闷的辛弃疾来到京口北固亭,凭高望远,感慨万千,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传唱千年的爱国词。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8岁高龄的辛弃疾已经是一位卧床不起的白发老翁,再也不能应召到临安面见天子,为国效忠。尽管如此,在辛弃疾生命的最后,他还是高喊着“杀贼!杀贼!”才于家中去世。
辛弃疾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去年一部大热影片《辛弃疾1162》便把这位词人的传奇故事搬上了大荧幕。从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英雄抱负,也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满腔的爱国热情。他作品中抒写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