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电视台连续播出富阳千年古城古镇古村系列专题片

发布时间:2021-08-12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7月18日至8月1日,富阳区千年古城古镇古村化系列专题片在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浙江文化大讲堂》栏目播出,同时浙江新闻频道官方微信“中国蓝”同步报道。《诗路明珠:城墙记忆中的古城新登》《诗路明珠:古韵蒋家村 可以观德》《诗路明珠:此地山清水秀  胜似吕梁龙门》时长总计54分钟,通过独特的张宝昌、蒋金乐等专家视角,唯美、生动地展现了富阳的历史文化故事和人文自然风貌,也展示了钱塘江诗路富阳段的独特文化底蕴。

第一集《诗路明珠:城墙记忆中的古城新登》,描述了新登古城“一朵莲花耸碧霄,二水襟带万山朝”。这座城好像一朵莲花高高耸起,而葛溪和松溪像两条彩带环抱着这座城。三国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设东安郡,置新城县,距今已经有近1800年的历史。到了五代梁开平元年,改新城为新登。此后,新城名字几经更迭,1914年被称为新登县。唐代末期,战乱纷起,时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叛乱,时任杭州刺史、都指挥使钱镠,命令已经告老还乡的杜稜筑东安城。杜稜得令后,用时10个月建成了东安镇古城,也被称为杜稜城。明代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城境内的城墙早已坍塌,筑城再次成为当务之急。当时的新城知县范永龄忧心忡忡,范永龄求教新登乡贤——松江知府方廉。在方廉的建议下,范永龄也采取这种方法:穷人出力、富人出钱,用时四个月,再建新登古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新城道中》两首。“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诗中的“长官”,即指苏东坡的同年、新城县令晁端友。晁端友的儿子晁补之也成为了“苏门四学士”之一。后弘一法师被晁补之的《北山游记》吸引,一度他曾来到新登官山参禅修行。山水的滋养,让新登人才辈出,罗隐、许敬宗、徐玉兰......

第二集《诗路明珠:古韵蒋家村 可以观德》,讲述了富春江南岸,大源山里,有一个古老的村落蒋家村。背靠雄峻的亭山,南临一湾流动的大源溪,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这里原名赵岭。明初,有位蒋姓的读书人,不喜做官、独喜山水,他看中了赵岭这方水土,在这里安居乐业,从此在这里子嗣延绵。这方土地滋养着这个大家族里的每一个人,他们也对这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茅盾文化奖获得者麦家,但是蒋家村人,原名蒋本虎。在物质相当匮乏的时代,蒋家村族人同心同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艰苦奋斗、团结一心造起了祠堂。当初取名祠堂堂号时,他们在《尚书》里找到一句话:“君臣比有纯一之德”,意思就是君臣团结一心,那么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就能办成大事。蒋家村族人认为,蒋氏宗祠配得上“纯一堂”这个堂号,而这个家族的德行可以从造祠堂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得到,所以他们在“纯一堂”这个匾的对面又挂了块匾“可以观德”。从此以后,大源山区流行一句话,“蒋家门口造祠堂,可以观德”。其他家族办成一件好事情、一件大事情,就用这句话表彰,“蒋家门口造祠堂,可以观德”。

第三集《此地山清水秀  胜似吕梁龙门》,描述了白墙黑瓦、石桥流水、砚池垂钓的龙门古镇。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好友严子陵,放弃仕途,游山玩水,经过龙门时,盛赞“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由此得名。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孙权第二十七世孙由东梓关迁居龙门,孙氏一族从此定居此地。明嘉靖至清康乾盛世,龙门孙氏就“半列儒林,咸饶富有”,至今,龙门孙氏已传38代,有千年历史。那些泛黄的墙面,古老的牌匾,露出砖石的围墙,纵横交错的街道,都是最古朴的样子,它们伫立在时光的风雨中,诉说着龙门古镇曾经的繁华。龙门古镇依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在江南地区实属罕见。整个小镇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向外延展开40余座孙氏厅堂,居住着直系后人,并设有砖砌牌楼三座,古塔一座,寺庙一座。在这座小镇,人们自产自足,不在意历史变迁,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富阳区社科联积极配合完成《文化浙江·大讲堂》的拍摄,梳理了富阳古城新登、古镇龙门、古村蒋家村系列专题, 5月份分别在新登、龙门、蒋家村召开了三次拍摄提纲讨论会,完成了脚本撰写并几经修改完善;7月初完成道具准备、场地布置、人员安排等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后;7月12-14日全程陪同浙江省电视台摄制组冒着酷暑赶拍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