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浙江省社科理论界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好地担负起研究好、宣传好重要讲话精神的职责和使命。《浙江日报》今摘要刊登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为守好“红色根脉”作出社科贡献
郭华巍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百年历程和伟大成就,为新征程指明了前进航向。全省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推进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浙江社科界的贡献。
在思想武装上走在前,提升学思践悟的高度。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自觉地把个人的学术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省委当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浙江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懂弄通、落地落实。
在阐释解读上走在前,增强研析明理的深度。深入推进溯源工程,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的阐释与研究,加强“八八战略”学理化研究阐释,大力实施百年创新理论工程。深入挖掘浙江红色资源,加强浙江精神、红船精神等浙江红色革命精神谱系的研究。聚焦“红色根脉”“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四个关键词,深刻解读100年来中国和浙江大地历史性变革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为更好地运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提供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本,系统提升当代浙学品牌影响力。
在理论传播上走在前,拓展宣传宣讲的广度。深入实施走心工程,把重要理论更加生动鲜活地宣传表达清楚,更好地凝聚人心、滋润人心、照亮人心。发挥青年社科工作者的作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年轻人,实现理论宣讲的大众化、多元化、年轻化。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重视新媒体、新媒介的传播覆盖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注重国际传播,善于发声、积极发声,让世界更立体、直观、清晰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成就和无穷魅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何显明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奋斗历程,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那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克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也打破了“历史终结论”。它深刻地启示我们,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也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刻阐明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力量源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是这样一种彻底的人民立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感召力。
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揭示了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特殊基因和血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百折而不挠、生机勃勃,就在于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谱系不断发扬光大中锤炼出了鲜明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治品格;就在于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就在于始终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金延锋
【作者为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当前,我们党已经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临着统筹“两个大局”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将始终激励我们党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最宝贵的基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要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在磨砺中拼搏奋起,百折不挠直至胜利。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忠诚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品质和重要精神特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伟大征程新起点 民族复兴宣言书
邱巍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站在伟大征程新起点上的民族复兴宣言书,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以宽广的视野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验,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新要求。
把握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界定历史坐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讲话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再次明确重大历史任务,界定历史坐标。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刻下了光辉坐标。
总结百年奋斗光辉历程,概括伟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精辟的表述充分表明: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不移,伟大复兴的脚步不可逆转。
指明民族复兴的新赶考路,坚定使命担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终于坚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新的赶考之路,讲话对全体中国共产党员提出响亮的号召,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百年历程波澜壮阔,新的赶考路前程远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经验
成龙
【作者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理论、完善中国制度、发展中国文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归根结底是因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强调各主体和要素之间的结合。
一是政治层面与学术层面相结合。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不仅带头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部署全党学习和推进计划,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并形成制度化成果和学术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是文本研读与实证考察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同时,他一再进山区、访农家,多次与企业家座谈,与党内外人士交流,为分析新的时代特点,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三是推进大众化与推进专业化相结合。一方面,要让马克思主义进学科、进教材、进论坛、进社会,入脑入耳入心;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推进“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是融合传统文化与借鉴现代文明相结合。既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人本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世界观、“扶贫济困”的共富观等思想,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海稳
【作者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准确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就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催生了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然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特质的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同时也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开放发展的理论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以伟大斗争开创美好未来
李梦云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斗争、奋力拼搏,我们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民族的事业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认清斗争,准确研判当下斗争形势。从国内大局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从世界格局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进入加速演变期,面临着很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构建中国话语、站稳中国立场、维护中国利益,需要进行一系列有勇有谋的斗争。
敢于斗争,在重大斗争中奋勇争先。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历史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冲锋在先,勇挑重担。要主动斗争。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要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在重大关头迎难而上,越是艰险越向前。要持续斗争。在斗争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信念如磐、意志如铁。
善于斗争,把握好斗争的时度效。斗争要有勇气,更要有谋略。一是要掌握好斗争之“时”。在斗争中要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战略谋划,把握大势大局,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二是要把握好斗争之“度”。在斗争中要有政治高度、科学尺度、实践深度,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排兵布阵,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三是要把握好斗争之“效”。斗争结果要力争经得起实践检验与人民考验。要及时总结斗争经验,经一事长一智,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
新的征程上,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勇于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以昂扬的奋斗之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肖剑忠
【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新的征程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在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新的征程需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坚强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各领域遇到诸多新挑战新考验,这些外部挑战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纯洁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自身进行刮骨疗毒,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党的自我革命这个伟大动力源推动党在新征程中再创辉煌。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新的探索和努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严格发展党员和选拔干部的政治标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原则性、规范性,确保全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纠正“四唯”导向,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解决干部不讲政治、不担当、不作为、不能干、不廉洁问题;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健全党内监督体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为人民而生 因人民而兴
华正学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政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着谋中国人民的幸福、谋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生。在接下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践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最终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执政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坚定纯粹的。百年来的辉煌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她对人民的爱是无私无畏的大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只以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原因在于党民同心,使党的百年奋斗史终成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奋进新征程。坚守人民立场,尊崇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跨越百年、走向辉煌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制胜的最大秘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初心使命,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