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说到宋代著名的词人,我们不得不提到婉约派代言人柳永。很多人熟悉柳永,是因为高中课本里那首《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我们习惯了他的柔情似水,却不知他也有《望海潮》里“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意气风发。而这要从他来到杭州那年说起。
19岁的柳永参加完乡试后,离开家乡,前往汴京参加礼部的考试。当柳永乘船经过杭州时,被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和热闹繁华的都市生活所吸引,不由得踏上了这方土地。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柳永也一直在寻找仕途上的契机。他听闻昔日好友孙何在杭州担任太守,几番踌躇下,柳永决定登门拜谒,并写了一首词毛遂自荐,开头便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的这首《望海潮》立意高远,写尽了杭州繁华,也道出了气势磅礴的钱江潮水和勇立潮头的钱塘精神,正如自己一心想要担当大任、济世安民的远大理想。 此后,柳永来到北宋都城汴京赶考,不料三次落第,渐渐成了赶考大军中的一名“高龄考生”。仕途虽然不顺,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词作,再加上深谙音律,能自己谱曲,柳永的词作流传越来越广,史料记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宋仁宗赵祯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在考场上失利的人采取了放宽政策。柳永听到这个好消息,立刻赴京赶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柳永终于考取了进士,被派去睦州任团练推官,第二年任余杭县令。 北宋时的余杭虽然是个小县,但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柳永上任后,一有空就带着随从去各个乡村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一日,柳永来到县南的由拳村走访,该村地处深山,村民靠贩卖用藤皮造的藤纸为生。柳永来到一户农家,村民都在忙着做藤纸,询问之下,柳永得知由拳村每年需要进贡1000张藤纸,若是有盈余,也需要如数上交。村子里人少,日夜辛劳也很难获利,生活困苦。柳永听罢,当即下令今后不再多收藤纸,多余的藤纸村民们自行处理!村民们十分感谢这位县令,柳永走的时候,所有的村民都来到村口欢送这位百姓的好父母官。 柳永治理余杭不到一年,余杭已是民康物阜,当年写下《望海潮》时立下的济世理想终于得以实现,而自己也为钱塘的繁华出了一份力。这份勇立潮头,干在实处的精神,与如今的浙江精神可谓是遥相呼应,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