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相依。在建党百年之际,《钱塘夜话》将推出"钱塘世族 家国往事"系列,讲述世居钱塘江流域著名家族的历史和人物传奇。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世居钱塘江北岸的徐氏家族。
要说到晚清民初杭城的名门望族,最有名的莫过于“四大家族”的说法,其中,有好藏书的丁家,世代书香的许家,创立“高义泰”的高家,还有被称为杭城丝绸业半壁的徐家。
1874年,徐吉生10岁的时候,徐家已经在杭州声名鹊起。彼时,他父亲徐茂顺与其弟徐茂源在杭州合办了“瑞云公记绸庄”,从此开创了徐氏家族产业。徐吉生辍学后就在父亲手下当学徒,期满后担任管事。学成后,徐吉生接过父亲的衣钵,与人合资创办了“吉祥恒绸庄”,并亲自到苏州置备机器,开杭州铁机织绸之先河。1912年他独资开办了杭州“庆成绸庄”,不久又购置120台手拉织绸机,改名“庆成绸厂”。徐吉生真正发达是在1915年,他投资1万银元,在绍兴老家盛陵创办了吉生布厂,有厂房20间,从40台手拉织机开始逐步增加到230台,棉布年产量最高可达3万匹,销往苏、浙、皖、赣等地,为中国现代实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时蔡元培十分欣赏他发展实业,改良丝织业的才干,并为之题词:“领袖商场能造时势,丝织改良起衰救弊。”徐吉生还热衷于教育事业,1916年,他出资在绍兴创办吉生小学,学生免费入学,毕业后可推荐到绍兴“吉生布厂”、杭州“庆成绸厂”做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 此时的徐吉生已经成为杭州最重要的工商企业家之一,不仅全家都搬到杭州来住,还买下了当时杭州的一座私家园林——榆园。榆园亭台楼阁极多,有中式有西式,光厅堂就有十多间,还有前后大大小小的花园、天井和菜园。那时候,杭州居民使用电灯的不多,大多用煤油灯,而徐家率先在家中装上了电灯,家境之殷实可见一斑。据考证,这座旧时园林应当位于万安桥和菜市桥之间,那时的门牌号为建国中路余打枝巷10号。榆园消失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旧城改造中。 1930年,受国际经济不景气与国内战争影响,杭州不少丝绸厂相继倒闭,但徐吉生和两个儿子竭力支撑,共渡难关。1934年徐吉生病逝时,送葬队伍据说绵延了半座杭城,因此也流传有“徐半城”的说法。 徐吉生去世后,各地事业由次子立民和幼子礼耕继续扩大、发展,抗战前后又在上海创办庆济绢纺厂。此后,徐家第四代也参与上海和杭州事业的经营,直到1966年所有企事业单位才归国有。《民国时期杭州》一书说,徐氏“祖孙四代历时100年左右,在杭州从事丝绸业”,这即使在以丝绸著称的杭州也极为罕见。看来,徐氏家族注定要在杭州丝绸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