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从“天下四绝”到乾隆碑文,感受千年海塘的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1-07-18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上城自古以来就是“珍异所聚”之地,从南宋古都皇城的所在地,到如今一枕钱塘江,怀拥西湖月,南宋文化和钱塘江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彼此赋能,为“拥江发展”再添澎湃动力。历史悠久的钱塘江海塘,是历代沿岸居民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创造的堤岸工程,它规模宏大、技术精湛,是古代治水工程的伟大创举,是历代先民治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内容。千年以来,历代先民与涌潮所做的斗争和钱塘江海塘的建设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建筑文化、观潮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等。前面我们已经分别介绍了这些文化,本期社科讲堂就带大家汇总钱塘江海塘所留下这些的文化遗产,从而让我们对钱塘江海塘文化有个整体的了解。

海塘古建筑文化遗产

古海塘及其附属水利建筑如闸桥、涵洞、码头等是古海塘文化的主体,另外,古海塘沿线还有大量与海塘相关的文化遗产。比如:众多州县城、所城、司城,都与海防、海塘修筑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海宁古州城、海盐古县城、澉浦所城、三江古城等。

海宁州旧城遗址(位于盐官镇)

又如:庙宇、神殿。一类是为祈求神灵佑护的祭祀场所,如盐官海神庙;另一类是为了纪念筑塘治水有功人士而建的祭拜建筑,如杭州钱王祠。

再如碑刻。古海塘沿线,为记述筑塘经过、感怀筑塘事迹或人物等,常有碑刻留存,成为重要的史证参考。

还有镇水古塔、镇海铁牛。古海塘沿线还曾建有为数不少的镇压邪神的建筑和物件,如杭州六和塔、海宁盐官占鳌塔、黄湾镇安澜塔、镇海铁牛等,反映古代五行相克的哲学理念。

现存分布在钱塘江南北两岸的古海塘已作为文保护单位的约为20处,其中海宁海塘及海神庙、六和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海塘观潮文化

倘若只有自然景观而没有人的参与,则谈不上是一种文化,而钱塘江海塘自诞生之初就有人的痕迹。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天下独有的钱塘江涌潮,而沿岸人民则利用自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钱塘江文化。

钱塘江观潮文化由来已久,唐宋时期浙江钱塘已成为观潮胜地。南宋迁都临安后,观潮活动一度风靡,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从达官显贵到民间百姓无不出动,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正如南宋周密在《观潮》一文中所说:“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明朝的冯梦龙将“钱塘观潮”誉为“天下四绝”之一。

谈到钱塘江海塘观潮文化,不得不提的是其衍生的一种亚文化——弄潮。

弄潮是一种古老的竞技类民俗,最早记载见于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弄潮儿”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表演技艺,类似于今天西方流行的冲浪运动,但是又有所区别。

钱塘江海塘古籍文献及诗词

一部海塘史,实际上就是劳动人民向江潮作斗争的历史。钱塘江海塘历经沧桑,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吟唱歌颂,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千年以来,有关海塘的志书、论著、策论、疏议、奏折、碑文等文献论著不计其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史载乾隆六次南巡,四幸海宁,都以钱塘江海塘的塘务有关。在海宁,乾隆撰写了《阅海塘记》、《尖山观音庙碑文》、《尖山坝工告竣碑文》、《视塔山志事碑文》、《南巡记》等碑文。

大量文献记忆遗产都真实记录了海塘地域文化与建设条件、海塘工程建设背景与工程组织管理、海塘建设的科技手段与改良提升、海塘建设成效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还记录了海塘衍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除了大量文献外,历代文人墨客在经过钱塘江海塘一睹天下奇观后,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绘声绘色地咏颂出钱江潮的波澜壮阔,可谓千余年来对钱江潮的“摄影录音”。同时,描绘观潮的风俗习惯,也是古代钱塘江诗词的主题之一。此外,不少诗人在观潮胜地借景抒怀。海塘及其他相关观潮胜地,都曾经成为启发诗人的缪斯,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交相辉映。

而眼见潮灾对钱塘江沿岸的摧毁,不少古代诗人发出感叹,同时表达过“安澜”的愿望。不少诗人发出感慨:只有持续不断地修建海塘,方可保钱塘江两岸百姓乐享安澜。

海塘非物质衍生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民俗民风、祭祀仪式、纪念活动以及与海塘有关的地名文化。

民间流传造钱塘传说、潮神传说、与海塘修筑有关的名人传说十分丰富,如钱王射潮等。各地也有许多与海塘修筑相关的民俗活动。

海塘号子、海神崇拜、镇潮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也是在沿岸人民抵御潮灾的过程中衍生出的非物质文化。

海塘号子是修筑海塘时塘工们一边干活一边集体哼唱,用来鼓舞士气的一种民间音乐。这些号子用来配合不同形式的劳动,可以增加气势,振奋人心。

海神崇拜指的是曾经为修建江堤海塘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死后被祀奉为神。如唐代筑堤的石瑰,曾带领民众筑堤捍海潮,功未就,死于海。后官方为其立庙,封为潮王,庙称“石姥祠”,又称“潮王庙”,至今,杭州市区还有潮王路、潮王桥、潮王庙等遗迹可循。

在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古代,人们为了抵御潮灾,希望借神灵的力量来抵御潮灾,钱塘江镇潮的民俗大致有铁牛镇海与造塔镇潮两种。

如今,海塘号子、海神崇拜、镇潮等民间习俗都已经成为历史,但由此留下的一些文化纪念物,以及其反映的民间意识仍值得我们挖掘研究。

海塘水利工程科技遗产

近2000年来,钱塘江沿岸先民与涌潮作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不同规格、不同结构的海塘和丰富多样的护塘防冲措施。至今沿岸各地还保留有不少古代海塘遗址。

目前杭州市内的明清古塘遗存主要位于江北段,大致西起西湖区转塘街道狮子口村,经梵村、闸口、南星桥、碑亭边,再沿秋涛路、杭海路一直到九堡、乔司,与海宁段相接,在1997年开始的钱塘江标准海塘建设中所建成的169公里高标准海塘,犹如“水上长城”一般巍然屹立于钱塘江下游两岸。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海塘,是从古至今发展中的钱塘江海塘文化的承载实体,是钱塘江海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塘江古海塘建设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海塘工程技术史的形成过程。从对钱塘江地形地貌地质、天文潮汐灾异的认识,到治江方略的规划、建筑结构设计、工程材料选用、施工工艺改进,以及海塘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的完善,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科技体系,现代海塘建设和管理都传承于此。

海塘建设精神

钱塘江古海塘的修筑史,是一部钱塘江两岸人民与大自然抗争并最终赢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这部历史充分反映出两岸人民“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这种精神中,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祖先勤劳、智慧的民族品格,对其加以研究,于弘扬爱国主义,加强青少年的国情、乡情、水情教育也是一个难得的载体。

(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