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文坛瞩目的“湖畔诗人”,有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

发布时间:2021-06-0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每周五晚10:00合作推出《钱塘夜话》节目,讲述钱塘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相依。在建党百年之际,《钱塘夜听》将推出“钱塘世族 家国往事”系列,讲述世居钱塘江流域著名家族的历史和人物传奇。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世居钱塘江南岸的冯氏及其后人——冯雪峰。

义乌赤岸镇神坛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山村,景色优美,山水环绕。在当地,冯是个大姓,始迁祖冯致政于南宋初从东阳迁居至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大山养育的儿女豪爽沉稳,胸中自有一股独立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这个只有不到两百人的小山村,就走出了两位参加过长征的革命战士,冯雪峰就是其中一位。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1903年出生于义乌神坛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冯汉才是一位靠勤俭起家的农民,他让长孙冯福春放下牛鞭,入邻村的私塾读书,希望孙子能学成归来做个“账房先生”。没想到,接受“五四”新思潮洗礼的孙子学成后走上了一条求知问学,追随信仰的大道。

1921年秋,冯福春离开家乡,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冯雪峰,以勉励自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也要如家乡的山峰一样挺拔坚毅。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杭州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风华正茂的冯雪峰开始创作新诗,并与同学潘漠华等人共同出版了新诗集《湖畔》。不到二十岁,他就成为了文坛瞩目的“湖畔诗人”。

1925年是冯雪峰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了革命氛围浓厚的北京,一面打工,一面在北京的大学旁听,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中逐步确立了革命理想。1927年4月,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之下,李大钊等大批革命先辈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李大钊是冯雪峰最为敬爱的革命家,精神领袖,他痛定思痛,决心继承李大钊的革命遗志,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冯雪峰在北京入党,从此揭开了他献身共产主义的波澜岁月。

1930年,冯雪峰住在上海拉摩斯公寓时,与鲁迅过从密切。鲁迅不仅是他最敬爱的老师,也是意气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冯雪峰直爽硬气的真性情与鲁迅颇为契合,他们常常一起探讨社会意识和文艺理论等问题。从老师到挚友,这段友谊一直持续到鲁迅逝世,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33年,冯雪峰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由于身份暴露,党中央决定让冯雪峰转移到中央苏维埃根据地。1934年,冯雪峰参加了举世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艰难的长征途中,他和战友一起,徒步走过了十个省,渡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等天险,翻过了雪山草地,在饥寒交迫、浴血奋战中一直坚持到了胜利的终点——陕北。经过此次历练,冯雪峰蜕变成了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

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大肆逮捕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冯雪峰不幸被捕,被关进了上饶集中营,受尽酷刑的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一天,他在狱中望着对面雄伟挺拔的灵山,想到当年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有感而发,写下一首《灵山歌》,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比作坚定不移的灵山,而自己将为了信仰“毫无惧色,而永不退屈......”

解放后,冯雪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组织出版了《鲁迅全集》《瞿秋白文集》《应修人潘漠华选集》等图书,自己也写出了《上饶集中营》的电影剧本,撰写了大量随感、文艺评论以及回忆、研究鲁迅的作品。

冯雪峰侄子冯朝忠现任冯雪峰故居管理员、讲解员,他这样概括冯雪峰留给家乡的精神遗产:“一个是对党忠诚,一个是人格魅力。冯雪峰为人忠厚,讲真话,讲直话,刚正勇为,敢说敢干。”

1976年1月,冯雪峰走完了传奇而波澜的人生之路,享年73岁。他的骨灰葬于故乡义乌神坛村,一代英烈终长眠于生他养他的大山里,而他忠于信仰,永不退屈的精神就像不老的青山一样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寻访小贴士

浦江县前吴乡

冯雪峰故居位于赤岸镇神坛村,这个小山村走出了冯雪峰和冯志祥两位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家。冯雪峰故居是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四合院,二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各两间,中间一个天井,厅堂中摆着冯雪峰的塑像。这里是冯雪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冯雪峰故居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金华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上午8:30-11:30,下午1:30-4:00,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