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
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
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这是北宋时期,规划了温州城区三十六坊的温州知州杨蟠,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永嘉》,描绘了温州湖河纵横,龙舟争竞,一片繁华。会昌湖和九山湖都被称为温州“西湖”,她们和美丽的西子湖一样,有着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
会昌湖
会昌湖起于汉晋间,历史悠久,原称永宁湖,离温州城中心西南五里,为古城西南河流总称。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城外河道,以会昌湖(即永宁湖)为总汇,源出十八都瞿溪、郭溪、雄溪诸山。”
温州的会昌湖与韦公堤,与杭州西湖、白公堤有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长庆二年(822),著名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到任后不久,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白居易在杭州石函桥附近修筑湖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
后人评价白居易的修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从天然湖泊演变成了人工湖泊。后人也因此把白堤称为“白公堤”。
而温州的会昌湖与韦公堤,则与白居易相隔20多年后出任温州刺史的韦庸有关。
唐会昌四年(844),韦庸任温州刺史,见这一带经常发生水患,他“每以吏民为念”,凿湖筑堤。韦庸在州治西南开凿通江排洪河道十里,并筑堤堰,将雄溪、瞿溪、郭溪之水会通于湖以灌溉农田。工程包括凿湖蓄水,疏导分流,修堤筑堰。遇洪水爆发,即可以经通江排洪河道(今勤奋河等)排涝,逢旱情又可调湖水以济塘河。在当时的条件下,韦庸治水的规模和面积相当可观。
韦庸重浚会昌湖,是被视为温州人的母亲河——温瑞塘河的一次重要历史时刻。韦庸当年治水时,汇三溪之水至帆游与瑞安古塘河相接。温瑞塘河经过这次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终于形成“八十里荷塘”,成为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
一千多年过去,温州刺史韦庸的生平已不可考,但他因治水在温州留下了“会昌湖”的名字。后人还把他所筑造的堤坝命名为“韦公堤”。
韦公堤在思远楼下至南塘一带凡十里。当年,长堤上夹道皆杨柳垂垂,直至永泰桥,沿城皆平堤,南岸皆园馆,湖面荷花盈盈,此堤之景当可与杭州西湖白公堤、苏公堤相媲美。清代丁立诚的《永嘉三百咏》有诗称:“凿湖水利复,筑堰水则稽。政成水就下,人号韦公堤。”
在温州城市的西面,还有几个地名与韦庸治理会昌湖有关:由于治水工程由郡将龚欧涛规划主持,而今的勤奋河上有将军桥,桥西有将军祠,都是当时里人为纪念龚将军而命名修建。
有趣的是,会昌湖还有“西湖”的别名。会昌湖的河道主要分二支,一支称西湖,因近城西故名,也就是如今温州人口中的会昌湖;另一支称南湖,因在城南而名,以今温瑞塘河北段为主,直到清以前,南塘河还被称为会昌湖的南湖。
经过韦庸治理之后,会昌湖不仅是温州人饮用水源,也成了城乡交通运输的主要河道,在农田灌溉、排涝、抗旱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古人还曾“引会昌湖水入城”,一街一渠,用这些大小河道分划坊街,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光。
宋、元时期,“温州西湖”会昌湖边风光秀丽,成为鹿城的游赏胜地。宋代,温州经济进入繁荣时期后,城中出现了许多酒楼、茶肆、饭铺、客栈等等。著名的官营酒楼有八仙楼(今信河街附近)、挟海楼(今康乐坊),瓦舍勾栏则集中在竹马坊。正月元宵时,满城笙歌,灯月交辉,更加热闹。
2022年,浙江首次举办亚运会,温州将作为分赛区,在2022年9月中下旬承办龙舟项目比赛。
龙舟比赛的主场地,就在温州城区的会昌湖。
会昌湖得名,可以追溯到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
而它与龙舟的渊源,最迟在南宋时期,就已经结下——
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记载:“温州俗少争讼,尚歌舞,俗喜竞渡。旧俗以端午日竞渡会昌湖。”
2012年,温州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龙舟名城”。
端午节龙舟比赛是宋代温州最重要的节庆活动,赛龙舟最重要的地方是会昌湖。
除了前文提到的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记载之外,明《弘治温州府志》:“凡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他郡最。”
南宋著名词人卢祖皋(约1170-1225),被尊为“八百年来温州词宗”,他曾在《水龙吟·淮西重午》词中写道:
会昌湖上扁舟,几年不醉西山路。流光又是,宫衣初试,安榴半吐。千里江山,满川烟草,薰风淮楚。念离骚恨远,独醒人去,阑干外,谁怀古?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樽前同是,天涯羁旅。涨渌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这阙词中,写的也是会昌湖端午龙舟竞渡的风光,表达他对乡居岁月的怀念。
除了端午竞渡之外,会昌湖一带平日里也是风光宜人,甚至令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世称“水心先生”的叶适,将晚年故居安在了会昌湖畔。他在《西山》一诗中描绘自家: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宋赵汝鐩在《秋日泛湖》中赞叹:
雨馀湖更爽,载酒更清游。
天净倒涵水,峰高争献秋。
风烟入吟笔,萧鼓自邻舟。
堤上诗人过,相邀便肯留。
“永嘉四灵”之一赵师秀有一首描写会昌湖的诗:
何处飞来飘渺中,人间惟有画图同。
两层帘幕垂无地,一片笙箫起半空。
岸竹低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
游人未达蒙庄旨,虚倚栏干面面风。
温州古城的北面紧挨着瓯江,南面则是会昌湖,为城内密布的河道提供水源,对温州城市水系至关重要。也许正因为“水长而美”的风韵,温州古城才会如此灵秀吧!
九山河
俗称五十丈,又称小西湖,明代已是著名风景区。九山河勾连温瑞塘河,使古城内河与城外会昌湖联成一片,成为古城西部一道靓丽风景。
九曲斜川水,分流到海滨。金钗河上月,留照浣纱人。
这首清人朱彝尊(1629-1709)的诗,描写了温州城西九山河槪况,其中的浣纱人和金钗河,均与其相关。
九山河原为古城西护城河,城墙(今为九山路)将之分为内外河。内河最东南端是浣纱潭,得名来自朱氏诗中的“浣纱人”,后改名为落霞潭。
九山河道最宽处一百三十二米,最窄处仅十余米。外河南起清明桥,往北经粗康桥过勤奋闸流入瓯江。在民国二十二年温州人黄聘珍绘制的温州城区图上,这里曾称小西湖,曾是风光旖旎之处,因十景而著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山河畔还是数代人的恋爱圣地。
地理专家认为,九山河是个海迹河,自晋代以来几无变动。水面狭长,从东南到西北,有落霞潭、九山河、乐湖等水域相连,民间俗称“五十丈”,县志上还有两个雅致“学名”:蜃川和斜川。
蜃,一说为“水龙”。古代温州,以“蜃”来命名的除蜃川,还有蜃江(瓯江)和蜃海(瓯海)。
九山河迤逦在松台山和郭公山之间,北面原可通江。被称作蜃川可能因形似卧龙“守护”古城西垣,寄托百姓的美好愿望。至于斜川,应该取名自河流的地理方位(西北东南走向)。
据说东晋太宁元年(323)温州建城时,堪舆大家郭璞曾参与规划。他提出城垣“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则“遇潦不溢,逢旱不涸”。
“五斗之山”指城垣所跨的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华盖山、海坦山,“五行之水”指东面的伏龟潭、南面的大雁池、北面的潦波潭、中央的冰壶潭、西面的浣纱潭。
明《弘治府志》有“……横贯而南,抵积谷山下及伏龟潭,为府城东里濠”。今人认为伏龟潭即碧波潭,也称为春草池、谢池。“东濠又东出……过瓦子前后巷桥河(俗名金钗河),东汇于镇海门内,与潦波潭通”。大雁池则在今王木亭西南,浣纱潭就是如今的落霞潭。冰壶潭有人认为是放生池,潦波潭则不明所在。
关于浣纱潭的来历,相传与晋代住在潭边的一女子有关。她勤于纺织,夜里在潭边浣纱,早晨时织布已成,人称鸡鸣布。温州历史上的“鸡鸣布”因细白而显名。据说原来潭边还有一个浣纱坊,现已不存。
五代(907-960)时,温州为吴越王钱镠辖区。有僧人名德伦,引城西南幞头河之水,新开南北走向河流,西接九山河,贯通两边水巷,以此形成城西稠密水网。幞头河位于孝廉坊,也就是如今的黄府巷一带。
这条新开河流后又经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子、南宋温州知州韩彦直的疏浚,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虽远坊曲巷,皆有轻舟至其下”。新河一带因此成了当时温州最热闹的场所,俗称“新河七十二条水巷”,与北宋温州知州楊蟠规划的古城三十六坊相应,真有“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的江南水城景色。
到明代,信国公汤和来温州看到城区河道淤积于兵事不利,同时也为改善百姓生活环境,就下令疏通包括新河在内的部分城内河道。为纪念信国公,新河被改称为信河。这时的九山河一带,已是著名风景区,从西南到西北共有十大风景点,即浣纱潭、放生池、乐湖、荷花湾、西溆、庙湾、绮川、虹桥、汇津,还有一处“渔郎洞”。因水清景美,文人墨客纷纷筑园傍河居住,留下许多诗篇。
清初,信河、九山河仍与瓯江相通,所以朱彝尊诗有斜川“分流到海滨“之句,往后通江一段逐渐淤塞。
因温州古城人烟稠密,民房相接,常受火灾祸害。因此,提高消防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事情。晚近以来,城区常在每年金秋十月,于九山河畔举行“水龙会”。
所谓水龙会,大抵就是消防喷水比赛。各地“消防员”上阵比试谁家水龙喷得最高最远。为表示隆重,比赛胜出者,回去时披红戴彩敲锣打鼓,十分荣光。 “九山河畔水龙会,锣鼓喧天旗帜摇。喷势竞争谁第一,归来胜利彩绡飘”。因此,愿意参加水龙会的壮丁不少。但这种喷水比赛也不仅仅靠一身蛮力即可,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老温州还为某些人留下一句俗语叫“九山水龙会,大蒙排头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由恋爱之风兴起,九山河畔因景色清幽,距城区不远,深受恋爱男女青年喜爱,成了约会“圣地”。“九山公路边,白玉瓯儿开,一双双一对对,男女在恋爱。”好事者为此还编了顺口溜,方言夹带普通话,读起来貌似还挺顺口。
“白玉瓯儿”是老温州称呼栀子花的别名。该花每年四五月绽放,洁白如玉,貌似酒瓯,花香浓烈持久。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山河畔的栀子花木才被樟树等乔木所替代。
说到九山河,不得不提一种被温州人称作“番鸭船”的水上游船。这种游船形如“番鸭”,可脚踩划桨,流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据说一小时租金不菲,但情侣们乐在其中,争相前来游玩,有人甚至不惜花费半个来月的工资。于是“九山河,踏番鸭”成了情侣间约会的“暗号”,也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温州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