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成果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德国哲学译介与研究”以丰富成果结项

发布时间:2021-05-06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项目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庞学铨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德国哲学译介与研究”(批准号:13&ZD069),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准予良好等级结项(结项证书号:2021&J045)。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当代德国哲学前沿“丛书主要遴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走上哲学舞台、主要在上世纪中后期发表的代表性德国哲学家的重要著作。在近现代欧陆哲学传统中,德国哲学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力量,观念论哲学、现象学、存在哲学、诠释学等传统深厚、影响广泛。进入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德国古典哲学传统虽然还在延续,但已不再具有支配性影响,当代德国哲学出现了明显的转型和转向,哲学研究具有更多的创新活力,出现了原创性研究多元化的状况与趋势,在许多重要领域和方向上,依然引领着世界哲学发展的潮流。这种新的状况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1)实践哲学的复兴和发展,形成了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诠释学实践哲学,以约·里特尔为代表的里特尔学派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以及一大批实践哲学家和实践哲学理论,转换了当代哲学的问题域,极大地拓展了哲学的面向,使哲学向着其产生的原初土壤生活世界和实践领域回归。

(2)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潮成为在当代德国哲学乃至欧陆哲学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方法论作用,现象学方法为当代政治哲学、伦理学、诠释学、人类学、美学、社会哲学、技术哲学、艺术哲学、生态哲学、心理哲学、哲学-精神治疗学等各个哲学社会科学分支提供了具有广阔视角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从而在传统哲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门领域的结合上取得许多新成果,表现了当代现象学的新发展。

(3)借助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对古典文本的解构方法,通过对古典传统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经典哲学家和著作的重新解释或解构,极大地丰富了对经典哲学家的文本和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不仅为当代德国哲学提供了更为多样完整的思想资源,同时也提出和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4)分析哲学重新受到关注与重视,分析哲学的话题内容和讨论方式受到了不少德国 哲学家的关注和吸收,出现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文哲学汇通交融的状态,并由此促进了德国哲学自身传统的更新,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视点、问题和理论。

(5)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德国哲学表现了宽容姿态和跨文化特征,哲学家们基于 哲学诠释学和交互主体性等哲学论题,超越学院派哲学的思维传统,尝试构建多元化的跨文化哲学理论。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成果基本涵盖了上世纪下半叶特别是60/70年代以后德国哲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在汉语学界又甚少涉及的人物和著作,主题领域包括当代德国实践哲学、当代现象学、跨文化哲学、对古典哲学的新诠释以及德国哲学对英美哲学的吸收等。课题评审专家组认为,已出版的译著质量上乘,研究文集也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本课题成果的质量和规模都是近年来在当代德国哲学研究领域最为集中和突出的,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德国哲学研究的薄弱领域,译著将成为汉译德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该课题对当代德国哲学发展新状态新趋势的关注和研究,为当代中国的外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思想资料、拓展了理论视野;在一定意义上说,该课题为当下中国哲学更好地理解同时代的德国和欧洲哲学,参与国际哲学对话奠定了基础。

项目负责人介绍

庞学铨,哲学博士,教授,外国哲学和休闲学博士生导师。原任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曾兼任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休闲学会会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现代哲学学会副理事长等。现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德国现当代哲学,新现象学,休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