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江干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每周五晚10:00合作推出《钱塘夜话》节目,讲述钱塘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相依。在建党百年之际,《钱塘夜听》将推出“钱塘世族 家国往事”系列,讲述世居钱塘江流域著名家族的历史和人物传奇。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世居钱塘江南岸的陈氏及其后人——陈望道。 义乌分水塘村是一座远离城市的小村落。村庄坐落在大峰山脚下,那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堪称世外桃源。村中有一水塘,池水分成两脉,各流往两边,分水塘村由此而得名。陈氏始迁祖陈杉于宋代迁入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到了清代,家家户户兼以种植织染布料的植物“蓼蓝”为业。陈望道,1891年生于分水塘村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祖父工艺独到,蓼蓝生意越做越大,陈家由此一天天富足起来。陈望道得以走出大山,踏上求知问学的大道。 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虽然读书不多,但是非常开明,重视教育,陈望道6岁时便送他入私塾跟着老师学习《大学》《中庸》《论语》。陈望道学习上进,1914年进杭州之江大学读书,次年东渡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十分喜爱阅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日文版书籍和文章,其中就包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将学名“参一”改为“望道”,以示他一生追求真理,守望信仰大道的远大志向。 1919年,他从新闻上得知国内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潮涌现,便毅然中止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国,来到思潮发生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他提倡新文学、白话文,支持同学们追求新思想,带领学生们创办《浙江新潮》等进步刊物。这份由陈望道等人主编的刊物被誉为五四时期浙江的一颗明星。 在外闯荡久了,总会忆起故乡,陈望道也一样。当一项重要的翻译任务找上他时,他选择回到记忆深处的那个村庄。1920年2月中旬,陈望道带着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回到了故乡分水塘村。 为了潜心翻译,陈望道住进破旧却静谧的陈氏老宅,足不出户,一日三餐也由母亲送来,专心埋头译书:一日,母亲特地为他包了几个糯米粽子送来,还带来一碟红糖。母亲在屋外问他:“口味如何,是否还需要加些红糖?”他连连回答说:“够甜了,够甜了。”一会儿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发现红糖一点儿也没动,抬头一看,只见他嘴里黑乎乎的满是墨汁。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而更让人浮想联翩的,是他口中的甜味想必就是信仰的味道。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译稿顺利在上海印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全文。从此这本小册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起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陈望道继续从事大量革命宣传与组织工作。 1920年9月,陈望道来到复旦大学任教,开设修辞学课程,大力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和新闻教育改革。1927年,陈望道任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主任,他将学科内的新闻学讲座扩展为新闻学组,专门聘请新闻名家讲授“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新闻学”等专业课程。 1929年复旦调整系科时,陈望道将原来的中国文学科分为中国文学系和新闻学系两个系,复旦大学新闻系由此创办。在新闻系上课时,陈望道十分注重培养新闻人的专业素养,他曾问学生:“你们平时上课路上走过的那座桥共有几根护栏?”以考验学生的观察力,敏感度。他还要求学生在喧闹的茶馆内写作,以锻炼专注度。1942年9月,陈望道正式接任新闻系主任,他把“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作为办系指导原则,鼓励学生“有胆有识、学有专长”。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任复旦大学校长,也是这一著名高校任期最长的校长。他在给毕业生的题词中语重心长地写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4年4月,陈望道曾回到故乡义乌,为家乡的学子作专题讲学。陈望道先生钟爱杏树,回乡时,除了自己老家旁种的一株百年杏树,分水塘村到处可见郁郁葱葱的高大杏树,仿佛是望道先生的精神在故乡落地生根,引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追求真理,守望信仰大道。 1977年,陈望道先生逝世,享年87岁。陈望道侄女婿陈祥有先生说,望老给故乡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望老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对知识不断的追求,对他初心的一直坚守,对社会的担当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他的为人,他的处世,精神上给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这个老大带着头,我们都按着他的作风,他的方法去做人,去行事。”在陈望道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把名字改成了陈伸道和陈致道,名校毕业后都献身于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