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江干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FM105.4西湖之声,每周五晚10:00合作推出《钱塘夜话》节目,讲述钱塘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相依。在建党百年之际,《钱塘夜话》将推出“钱塘世族 家国往事”系列,讲述世居钱塘江流域著名家族的历史和人物传奇。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世居钱塘江南岸的吴氏及其后人。
浦江前吴村自古就是一个人文之乡、诗画之乡,村庄依通济湖而建,坐拥湖光山色,目光所到之处即是一幅水墨画,一首山水诗。
吴氏始祖吴公养是唐代大文学家吴融的后裔,吴氏家族从睦州迁居至此处,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吴氏后代长盛不衰,出过元代集贤大学士吴直方、一代名儒吴莱、近现代书画大师吴茀之、吴山明等大家。值得一提的是,前吴村更是走出了一位“两弹一星”元勋——材料科学家吴自良。
1917年,吴自良出生于浦江县前吴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秀才,后做过律师,给他取名“自良”,是希望他自强不息,成为贤良方正之人。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年幼时就过世了,但是他牢记父亲的教诲,立下了自强不息,读书救国的远大抱负。1935年,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洋工学院矿冶系。
吴自良在矿冶系学习的第二年,正是“航空救国”热潮盛行之时,国家亟需航空领域的技术人才,吴自良于是转读航空机械系。
1939年大学毕业后,他在云南一家飞机制造厂任设计师。1942年日军轰炸西南,工厂搬迁至昆明,吴自良也随之撤退,任中央机器厂工程师。他报国心切,每天苦练英文,以便向厂里的美国工程师讨教飞机制造技术。
当时,国民党高层命令从事飞机制造的专家都要加入国民党,而吴自良亲眼目睹国民党官员在工厂搬迁时大发国难财的情景,他说:“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随后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就以“逾期不报到”为由将他除名,并宣布永不录用。不得已他放弃了航空学,转而继续学习冶金。1943年,吴自良在家人的资助下赴美留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吴自良激动万分,归心似箭。1950年冬,他突破重重阻碍,取道香港回国,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次年夏,吴自良应聘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工学实验馆任研究员。他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的国家科研任务。
上世纪六十年代,又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吴自良身上。面对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大国核垄断的国际形势,我国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发之路。而研制原子弹,首先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脏”——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技术。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美国和苏联。随着50年代末苏联专家的撤离,中国亟需自主研制这项技术。
周总理亲自到上海找到柯庆施交代任务。当时在场的还有钱三强,他对吴自良等专家说:“你们是粉末冶金专家,请你们来,一定要尽快完成,价值不要超过黄金。”在接到党和国家给予的重任后,吴自良当即放下手头的研究项目,全力攻破原子弹的“心脏”。项目代号定为了“真空阀门”,吴自良说:“‘真空阀门’再难我们也要闯进‘门’去。”
连续4年,吴自良每天扎进实验室工作10小时以上,不曾有过节假日,全程带领团队分工合作,联合攻关。“自助者天助”是吴自良长期以来的座右铭,他相信,只有自信并且积极地行动,上天才会给他“格外”的关照。
吴自良成功了。1964年甲种分离膜技术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成本仅为原来估算与黄金等价的1%。钱三强评价说:“你们做出来的元件性能很好,分离效率比苏联的还要高!”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举国欢腾。1999年9月,吴自良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这是吴自良坚守一生的信念。
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工作对吴自良和他的“战友们”来说,是一项高度机密的工作,不能向外界吐露;更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在十多年的漫长时光里,不知结果怎样,成败如何。但是那一代科技工作者,始终怀抱着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深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也鼓舞着万千新时代的开拓者!
寻访小贴士
浦江县前吴乡 前吴乡位于浦江县西南部,距浦江县城6公里。境内交通便捷,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有浙中最美人造湖通济湖;旧浦阳十景之一的“深袅江源”;两个宋代青瓷古窑遗址,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间活动“迎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历史知名人物吴莱、吴渭、方凤,现代著名人物吴茀之、吴自良、吴山明等。 近些年,前吴乡以高标准打造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水墨前吴”,以高品质的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农家乐和生态农业。前吴乡前吴村临通济湖而建,坐拥湖光山色,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已初步打造成了全国知名、可媲美欧洲的特色风情小镇,努力成为一张浦江走向世界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