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黔东苗语音韵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16CYY060
所在学科:语言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嘉兴学院 王艳红
进行时间:2016.06-2021.08
最终成果:《黔东苗语音韵研究》
代表性论文:
1.《古苗瑶语*ts组音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和形成》,《语言研究》2017年第3期,一级期刊。
2.《苗瑶共同汉借词时代考》,《语言研究》2020年第3期,一级期刊。
3.《贵阳高坡苗语Cl声母结构性质探讨》,《语言研究集刊》2021年第二十八辑,CSSCI核心集刊。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黔东南地区地理条件相对封闭,是汉族、侗族、苗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区域,几种语言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独特的语言区域,黔东苗语也在这样的独特的区域环境里形成独特的语言面貌。本课题在调查的基础上,先对黔东苗语的声调和发声态做了实验分析,再对黔东苗语9个方言点的同源词材料做了综合性的历史比较研究,并参照黔东苗语古汉借词的读音,构拟了黔东苗语的古声调系统、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黔东苗语语音的演变,梳理了黔东苗语各方言土语之间的差异,理清了差异产生的来源,并对几个特殊的语音现象进行专题讨论,对黔东苗语里的古汉借词进行了全面清理。最后,结合黔东苗语形成的历史地理因素,探讨黔东苗语语音面貌形成的原因。 (二)重要观点 1.黔东苗语不同调类的音节,除了音高上有差异,还有发声态的差异,黔东苗语各声调音节除了常声,还有非常态发声如气嗓、张声。本课题在实际测量和声调类型总结的基础上,构拟古黔东苗语的声调系统为A、B、C、D四调系统,各调声母有清浊的差异,浊音的实际音质应是气嗓。参照汉借词的材料,黔东苗语各方言可能是在近代后期才正式依声母清浊分而为8个调类,此后在8个调类的基础上,有调值相近的调类合并。 2.古黔东苗语有42个声类。相对古苗语,古黔东苗语里送气塞擦音已与不送气擦音合并为擦音,但还没有产生送气擦音,有一套带j介音的唇音、齿龈音声母,还有少数的复辅音。这套系统相对古苗语声母系统变化较大,主要就是复辅音声母成系统地归并到单辅音声母里,浊塞音、塞擦音归并到清声母里。现代黔东苗语方言的声母相对古黔东苗语的声母又进一步合并、简化,土语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北部土语有送气擦音,东部土语古*ts声母还保持塞擦音。总的来说,黔东苗语各方言土语声母差异相对较小。 3.古黔东苗语有26个韵类,其中阴声韵17个,阳声韵9个,阴声韵有单元音韵母10个,复合元音韵母7个。相对于古苗语的30个韵类,古黔东苗语的韵类数减少4个,另有一个与借词高度相关的*en韵母。相对于大部分现代黔东苗语韵类,古黔东苗语的韵类复杂得多,古黔东苗语变为现代黔东苗语,发生了大规模的韵类合并。从韵母音值来看,各方言点都有鼻音韵尾增生和鼻音韵尾丢失的现象,介音丢失和介音增生的现象,元音低化、元音高化、元音裂化等现象,音变类型非常丰富,各方言之间的韵母对应关系复杂。 4.黔东苗语的特殊音类送气擦音有明显的方言和地域分布特征,送气擦音的产生,可能是一个与语言接触有关的地域性演变现象。黔东苗语中有高元音i、u的前显裂化为ei、əu/au的现象,该音变与声母的发音部位有很大关系,从发音的角度来说,在于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元音协调难度,协调难度越大,i、u越容易发生音变。 5.黔东苗语的汉借词可以分为中古层、近代层和现代层。中古层借入时间主要在魏晋隋唐时期,是苗瑶语、苗语未分化时借入,因此也是苗瑶语、苗语共同词,语音特点上有一些较为古老的特征。近代层汉借词数量丰富,借入时间在元明清时期,借源方言可能是元明时期的湘方言,从词义来看经济文化类词较多,涵盖了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语音特点来看,声调方面,与中古汉语四声八调对应,这点与中古汉借词是一样的,声母方面,表现的特点较为晚近。汉借词为黔东苗语音韵研究和苗汉接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1.本课题第一次全面系统构拟黔东苗语古音,有助于学界、研究者对黔东苗语的历史声类、韵类和调类做更准确的划分,对方言内部及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和语言关系有更清晰的判断。在古苗瑶语系统和现代语言点之间构建一个原始方言系统层级,这对于准确认识古苗瑶语、古苗瑶语与现代语言之间的演变关联都具有积极意义。 2. 成果从古音构拟的角度呈现了黔东苗语的内部差异及其来源,使人们看到其丰富性和复杂性,纠正了一般认为该方言内部差异小的不准确认识。对送气擦音进行了实验分析,还对送气擦音类型、古音来源、演变、音变等做了全方位的研究,加深了学界关于送气擦音的认识。对黔东苗语高元音前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研究元音演变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参考。首次系统将黔东苗语各方言点汉借词做层次比较并对近代汉借词借源方言和借入时间的论证,为学界进一步利用汉借词进行相关苗汉语言音韵研究和苗汉文化接触交流研究提供了材料。 3. 研究方法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利用田野调查法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调查和研究,从共时的层面全面地展现了黔东苗语各代表点的语音特点。运用实验语音的手段对声调发声态和送气擦音进行了较为正确、深入的考察。运用历史比较法、内部构拟法,苗语古音参照法、汉借词参照法、词汇扩散理论等等对古黔东苗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进行古音构拟,运用借词层次分析法对黔东苗语的汉借词进行历史分层。 (二)应用价值 本课题成果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学界从共时和历时的层面全面了解黔东苗语的语音面貌和语音差异提供了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黔东苗语各方言点的语音、语法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为民族语的语音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视角的参考,即必须结合实验语音学、历史语言学、类型学、汉语音韵学、音韵学以及历史地理考察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解决民族语中的音韵问题。第三,为研究黔东地区苗汉文化的深度交流历史提供了语言学的证据。第四,我国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语言资源,这些语言资源是我们国家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民族语言是我国语言资源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财富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民族语言的研究和关注是不够的,本课题的研究,为民族语的研究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项目负责人简介 王艳红,复旦大学语言学博士,堪萨斯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国家语言委员会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民族语言调查项目1项。在《语言研究》、《民族语文》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即将出版著作《苗语汉借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