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发布时间:2021-12-18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儒学继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又一复兴时期,实现了学术思想的又一次繁荣。在对古代儒学经典的探索过程中,宋代的思想家形成了一种着重于阐发儒家经典义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是为宋学。

宋学之中学派林立,如北宋有以王安石父子为代表的“新学”、苏轼兄弟为代表的“蜀学”、程颢兄弟为代表的“洛学”、张载兄弟为代表的“关学”等。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崛起于福建,同时兴起的还有江西陆九渊之心学,以及浙东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和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之相对应。其中,以程朱理学,又称道学影响最大,也长期被视为儒学正宗。

程颢是北宋最伟大的哲学家,人称“明道先生”,长期在洛阳居住、讲学,与弟程颐同为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二程最早提出了天理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二程兄弟把儒家学说发展得更抽象,更玄妙精微,并且也更着重于个人身心的修养,其学派被称为“洛学”。其后经过程门的一传、再传弟子们的宣扬传布,到南宋便形成了理学这一流派。

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的学术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融合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名儒思想,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朱熹一生著书、讲学,精心编著了《童蒙须知》《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他提倡理学原则进入生活世界,注重思想的世俗化、生活化,不赞同仅仅从内心寻找理学的终极意义,认为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包含着理学的终极意义。正如他那首饱含哲理的小诗中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万事万物中皆有理的存在。

提到朱熹,大家都会想到他那句为人熟知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而我们往往把“人欲”简单地翻译成人的欲望,其实“人欲”是指过度的欲望。朱熹提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不是“人欲”,而是“人心”。饿了还非得吃好饭,渴了还非得挑选哪种水才能喝,这便属于人欲了。“灭人欲”要去除的是这些过度的欲望,而不是一般地去除人的一切欲望。儒家伦理道德即是为了节制人性中过度的欲望,从而达成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朱熹等学者的努力下,南宋后期以后,儒学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所倡导的生活秩序日益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