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有一所著名的民办学校,名叫桐江书院,号称“江南第一书院”,它是仙居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人称“永安溪流域的文化摇篮”,在浙东南的文化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朱熹曾经亲自将儿子送到此地就读。
书院位于今仙居皤滩乡东两里(即山下村与板桥村之间),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2年),由晚唐诗人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创建。其祖方干系桐庐人,因取桐江为书院名。
桐江书院灰墙黑瓦,质朴中显出几分庄重。走进大门是两座讲堂,分别为鼎山堂和大成殿,两厢分别有先贤堂和藏书阁,后天井设一惜纸炉。驻足观览,满院清雅温馨的书卷之气仿佛扑面而来。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8月,官居秘阁修撰的朱熹再次巡视仙居时已52岁。他来到山下寻访当年小庙时,见在原址上建起桐江书院,不禁感慨万千。面对书院前三座小山如鼎、积翠的清幽环境,满怀激情地挥笔留下了“鼎山堂”的墨宝。此匾现被方宅方姓人氏收藏,今挂在桐江书院前殿檐下。
仙居历来有良好的读书风气。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福建侯官人陈襄担任仙居县令,始创学宫,扩建文庙,并亲自作《劝学文》、《劝俗文》,规劝乡民子弟从学,以至于在仙居出现了“袤及千里,弦诵之声洋溢,人才辈出”的鼎盛景象。而到了方斵这一代,由于当时的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大兴文治,直接推动了台州(时称辅郡)的儒学之风,在地方除官方创办的州县官学以外,各地的民间书院不断涌现;加上当时印刷业高度发达,使得书籍的出版相当方便,大量的经典书籍流入民间。于是,有致力于开拓科场宦业、培养学者儒士想法的方斵,便以方氏族产创办了桐江书院,即“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
据说,桐江书院不仅经常邀请朱熹前来讲学,而且还承袭了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制定的《朱子书院教条》为本院学规,具体内容有5个方面:一是像尧舜时代那样实行“五教”,即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学目标(教之目);二是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要”为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之序);三是向学子们提出了日常修身治学和为人处世的三方面要求,即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可见,当年的桐江书院受朱熹影响之深。
在像方斵、吴芾、王十朋、朱熹这些大伽的教育下,桐江书院名声鹊起,“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一方面,桐江书院分担了朝廷培养科举人才的责任,促进当地科举取得突出的成就;另一方面,以其学术的独立性,使新兴的理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单就众多的门徒来看,的确相当多地培养了一批名士,如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黄宜、特科进士方刚,端平二年(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等都出自该书院。
当代作家陆原曾专门写过一篇《八百年的呐喊》的文章,赞美桐江书院有着一种“坚忍不拔地弘扬民族主流文化的可贵精神”。现在,当我们面对已经断墙残垣的桐江书院,内心里同样会涌起一丝追怀历史的伤感。
还是当年朱熹在悼念吴芾的挽诗中说得好,“台省倾辟望,江湖去一麾。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辉煌的桐江书院及其缔造者们,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炳耀千秋;虽然,他们的名字逐渐淡出了后人的记忆,但通过寻访历史的遗迹,我们必将最终找到美好的精神归宿!
(台州市社科联、仙居县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