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红色宝藏·走进红馆学党史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21-12-01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国家4A级景区、全国文明村。

2005年8月,习近平行过浙山浙水,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安吉的名字,我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距离这个科学论断提出已经16年,如今的余村什么样?

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联合发起的“红色宝藏·走进红馆学党史”系列报道,本期跟随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来到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示馆,感受绿水青山带给余村的变化。

安吉人的生态意识,从135年前说起

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示馆,由原来的余村文化礼堂改建而成。一楼是安吉馆,二楼是余村馆,二楼西侧就是总书记首次在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会议室。在大厅里,有一幅动态版绿水青山图,曾经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示过。

浙北第一大水库赋石水库,浙江最大的瀑布群藏龙百瀑景区,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山川高家堂村,安吉著名的大竹海……这幅动态版绿水青山图,曾被新闻联播报道,呈现的是浙江省安吉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一个发展现状。

“安吉县现在有四大产业名片,被安吉人称为‘四个一’:一根竹子,一片叶子,一把椅子,一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俞小平介绍。

安吉因竹而名,近40年的发展,已形成8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完整产业链, 去年竹产业产值达225亿元,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10%的产值。

安吉白茶曾经获得习近平总书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赞誉。作为富民产业,全县目前拥有规模白茶园17万亩,产量1830吨,产值27亿元,区域品牌价值41亿元。

安吉是中国椅业之乡,中国对外出口每两把椅子中就有一把安吉制造。G20杭州峰会、金砖五国厦门峰会、上合青岛峰会等各类大型会议上,安吉椅业精彩亮相。

2019年9月,安吉县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仅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42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2亿元。

诗经有云,安且吉兮,这是安吉县名的由来,意思是舒适又美丽。现在的安吉名副其实,是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建设试点县、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示范县。

“在发展道路上,生态是安吉的特色,绿色是安吉的底色。”俞小平说。

这份美丽源于安吉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一任的传承。早在 2000年,安吉县就提出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路子。

“其实我们安吉生态立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5年前。” 俞小平告诉记者。

展馆中有一张鄣吴的“阖村公禁碑”的图片,该碑立于清朝光绪年间(1885年),距今已有135年的历史,由中国近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发起。当时在苏州的吴昌硕得知乡人拟制定禁止砍伐森林树木的村规民约,便联合他人共同出资,立碑以告村人:严禁砍伐树木,如有贪图小利,则绝不徇私。

“碑文共7行、259字。这也说明我们安吉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血脉中流淌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基因。”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思路一转天地宽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肯定了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让余村人要学会放弃学会选择,并在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在展馆中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石碑,正是为了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余村提出这一特殊的日子。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一个曾经以“石头”经济立足的山村,转型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余村人毁林开山,放炮采石,煅烧石灰,生产水泥,百姓的生活在日趋改善,也一跃成为安吉县有名的富裕村。当时余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出现了许多“万元户”,1999年全村水泥路、自来水、闭路电视通户率达到100%,电话、摩托车等普及率也达到了70%以上。

然而口袋鼓起来的余村人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炸山开矿建厂让余村人富起来的同时,也让他们深受其害。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源源不断地排出,导致溪里鱼虾绝迹,田里的禾苗枯死,山上的毛竹枯黄。水泥厂粉尘遮天蔽日,炸山碎石四处飞滚。这座废弃的冷水洞石矿,见证了当年余村矿山经济的“繁荣”,也见证了矿山给余村带来的伤痛和苦涩。

2003年开始,余村响应安吉县“生态立县”战略,逐步关停矿山和治理污染企业。一面是每年数百万元的效益,一面是县里的号召。村班子成员犯难了,要村民突然放弃家门口的“金饭碗”,绝不是拿着上级的文件就能做到的。如何说服村民,成为了摆在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党支部通过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提出村庄的转型升级方案,最后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制度,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这项决议以微弱优势获得了通过,余村人决定关掉矿山、水泥厂,寻回遗失的绿水青山。至2004年底矿山全面停产并开始矿山复绿。

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集体经济收入一下跌至20多万元,还不够偿付工资,各方压力排山倒海地向村班子袭来。此时的余村人在如何选择发展出路上,显得迷茫而艰难。

“这一理念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余村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路。”

思想坚定后,余村对废弃的矿山进行复耕复绿,村里的环境日益改善,往日的绿水青山又重现在眼前。目前,余村的农家乐、民宿已经发展到50余家,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2021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