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浙江省社科联与钱江晚报共同发起的“文脉寻根——浙学少年团约会古今大先生”系列,第一站,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闪入千年宋代,约会苏东坡,去一游千年前的宋代杭州吧。
宋代,这是一个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奇时代,宋人“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方式和极简美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杭州的风韵,我们就从体验千年前苏东坡的平常一日开始吧,盛夏8月,这位宋代大先生的一天,也许是这样打开心情的:有工作有生活,有湖光山色,有禅寺密友。
住的地方很古典 凤凰山顶听雨观潮
8月24日,920年前的这一天,宋代大先生苏东坡安祥地闭上了眼睛。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曾为他写过传记:“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法国《世界报》曾经评选过1001-2000年间12位世界“千年英雄”,亚洲唯一入选的人物就是苏东坡,“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当时杭州的官员公馆位于凤凰山顶,这曾是吴越国子城故址,被北宋杭州衙署和南宋皇城所沿用。他曾受命主持州试,在山上的望海楼中闲看钱江潮头,用长焦镜头般的文字记下《望海楼晚景五绝》:“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他也曾与朋友登上吴山俯视钱江和西湖,却赶上了一场《有美堂暴雨》,“浙东飞雨过江来……”不知这场突来的暴雨是否就是浙江人每年夏秋都会面对的台风。
生活方式很风雅 失意也能化出诗意人生
生活对苏东坡并不温柔,半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笑看人生,身上有浓浓的“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望湖楼里,以文会友,饮酒、听雨、和诗;西湖泛舟,他写下了千古绝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游玩的摩崖题刻在湖西茅家埠麦岭还能依稀可见,在南山石屋洞和风水洞发现题记。
即使酩酊大醉,夜里他醒来仍会坚持读书,“披展至倦而寝”。有学者统计,他一生作诗流传于后世的有2700多首,在杭州期间,几乎年产百首,史籍留存诗词共有474首。他的书法真迹是为吴越国钱王所写的大字楷书碑《表忠观碑》,至今仍现身于西湖边的钱王祠里,诠释着他的历史观——安居人民方才是英雄。
朋友圈很豪华 不看地位看趣味,追求思想的快乐
寄情于杭州山水的达观心境,也许和他与禅佛交友有点关系。他交朋友从来不看地位,只在乎趣味,“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展览陈列部陈杰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苏东坡在杭州留下的诸多遗迹:下了班,东坡常去龙井拜望高僧辩才,与这位“龙井茶鼻祖”品茗参禅。一日竟秉烛夜谈,次日辩才送客下山仍相谈甚欢,不觉破了“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的清规,送苏东坡过了溪,龙井村至今还可见后人建的“过溪亭”。
他还常去孤山访另一个方外好友惠勤,留下名句“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还曾以欧阳修之号,将孤山一汪清泉取名为“六一泉”,并作《六一泉铭》。如今石刻已不复存在,“六一泉”依然泉水清冽。
他更豪华的朋友圈则再现于一幅著名宋画中。文人雅集是宋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夏秋之交的一天,苏东坡和他的兄弟以及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16人聚于皇族友人的西园,造就出可与“兰亭会”媲美的“西园雅集”,被视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
南宋刘松年所绘《西园雅集图》,就记录了这场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会场景。之后很多画家像唐寅、傅抱石、张大千等人都临摹或创作过《西园雅集图》,画作高达47幅。在去年故宫特展《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上,就展出过一幅清代画家丁观鹏的《摹仇英西园雅集图》 ,引起广泛关注。
据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大学古籍所教授龚延明表示,苏东坡生活的时代,是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是宋代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给后世留下了思想的快乐、境界的不朽。
多年来,龚先生致力于宋代职官与科举制度的研究,出版了《宋代登科总录》等著作,收录宋登科人物多达41000名,填补了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空白。目前,龚先生承担着“浙江进士录”“浙学丛书”二个省重大项目研究工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尽心尽力。
从古朴的宋代画卷里,千年之后的我们还依然能直观地目睹当年浙江大地诸多文人雅士的风采。
办公室很诗意 灵隐冷泉判案子
太府的官衙位于杭州中心,苏东坡却喜欢在较为诗意的地方办公,常去的是葛岭一带,有时索性走到灵隐飞来峰下的冷泉亭办公,宋人费衮在《梁溪漫志》中就曾这样记载:“至冷泉亭外,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
工作很有挑战性 治水和抗疫,招招有效
苏东坡做的工作很有挑战性——治水和抗疫,招招有效。
治水之招:他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治水专家,第一次来杭,就配合当时太守陈襄修复了六口水井,第二次来杭主政一方时,看到心爱的西湖荒草丛生而痛心疾首,向朝廷呈上《乞开杭州西湖状》奏章,在今天的苏东坡纪念馆里还能读到。
西湖知名乡土作家袁长渭还提到,苏东坡治水的目光不仅仅停在西湖,足迹踏遍西湖周边群山,像双浦的风水洞、铜鉴湖等,他都留下诗句及治水思考。
抗疫之招:他主政时,杭州曾出现一场大规模疫情。他用三招来应对可谓可圈可点:平抑米价;施粥舍药,“不问老少良贱 ,各服一大盏”;设置“安乐坊”,是有历史记载的官办医院之始,可谓是宋版的火神山医院,他个人为此还献出黄金五十两。安乐坊就办在今天的众安桥附近,但遗迹已经难觅了。
苏东坡知识图卡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一生两次在杭州为官:北宋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六年(1074)任杭州通判;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1091)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疏通西湖,一手创造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著名十景。
他在同学们的课本里:《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三年级);《题西林壁》(四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
来源:《钱江晚报》202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