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在宋代书法史上,除了宋四家苏黄米蔡,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位书法名家。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虽然后世对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争议颇多,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极高,特别是在书法方面,创造出了极具个性的瘦金体。“瘦”不难理解,汉字书法线条可粗可细,颜真卿楷书厚重宽阔,初学者写的时候若是少了刚硬,容易变“胖”。“胖”就有“松”“散”的意思,瘦则是线条的“紧”“窄”。瘦金体瘦挺爽利,铁画银钩,每一个字都富有傲骨之气,风格相当独特。 瘦金体的名字是宋徽宗自己取的,这就要从他师法的唐代名家薛稷说起。 薛稷是唐代早期有名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他有一个弟弟叫薛曜,他们的书法就是以瘦闻名,线条看起来虽然细瘦,但是一笔一势之间十分有力道。宋徽宗一开始就是仿效薛稷的字,在二薛的基础上夸张变化,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而且他不仅自己喜欢,还计划要在全国推行。据说,他有一次写完之后,把字拿给大臣李纲看,李纲看后,直言不讳地说,这个字写的太瘦了。宋徽宗听后也不生气,反倒得意地说,他新创的这个字体就叫做瘦金体,要的就是瘦。如果,全国上下的百姓都学他这样写字,那一年就可以省下很多墨水了。 现在我们知道,历史上瘦金体并没有得到全国的推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瘦金体的局限性,只适合写比较小的字,不适合写大字,因为字越大越不好控制。但是瘦金体依然影响深远,宋朝的钱币书法用的就是瘦金体。金国的皇帝金章宗完颜璟是宋徽宗的忠实粉丝,乃至金的钱币书体用的也是瘦金体。 那“瘦金体”中的金是指什么?蒋勋先生认为,“金”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是一种闪烁的光,是线条的锋芒毕露。 先秦工艺流行“错金”,在青铜器中嵌入金丝或银丝,金银细丝在颜色沉暗的青铜表面闪闪发亮,展现“错金”之美。先秦工艺也常常用错金的方法镶嵌铭文,汉字错金的工艺,因此有着长久的历史。 把“瘦”和“金”连起来形容宋徽宗的书法,可见线条虽细瘦,却有华丽贵气。瘦金书体就像钻石的切割,每个菱形三角的切割面都折射出光,刚硬锐利。 作为帝王,宋徽宗发展出一种与传统书法家完全不一样的“锋芒”之美。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的《秾芳诗帖》:“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每一个字都是光的闪烁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