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OA系统 | OA系统

成果推介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2020-08-2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批准号:14AZW002

所在学科:中国文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

项目进行时间:2014年–2020年

最终成果:专著《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研究》(35万字);论文集《俗世不俗,日常不常》(25万字)。中期成果共发表论文20余篇,散见《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刊,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论新世纪文学的“同质化”倾向》一文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主要内容

本成果共分五个部分:“概念梳理与日常生活诗学的传统流变”、“新世纪作家主体精神中的日常生活诗学观”、“日常生活诗学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主要特征”、“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上的表达策略与文本形态”、“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中的重要意义与内在局限”等,试图系统地梳理中国新世纪文学中的日常生活诗学特征及其内在的局限。

除了辨析日常生活诗学概念的主要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上主要轨迹等,本成果着重探讨了中国当代作家主体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诗学观念,包括辩证而多元的价值观、平等而质朴的生命观、自由而精细的文本形态以及感性而丰盈的话语表达等。从第三部分开始,着重阐述了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日常生活诗学的主要特征。一是宏大理想的微观化呈现。日常生活诗学并不拒斥宏大理想,也不排斥重大的社会历史书写,因为日常生活内部就隐含了各种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基因。二是个体生存的自由体验。日常生活总是以不同个体的生存方式呈现出来的,新世纪文学在边缘个体关注、内心镜像书写、日常交往中的自我意识等方面,有效展示了个体日常生存的独特内涵。三是物质时代的世俗情怀。这既体现了现代人对日常生活内在需要的急剧扩容,也折射了功利主义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合法性准则。四是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文化。在全球化的生存境域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流动性已变得空前频繁,个体的日常生活空间也变得愈来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尤为复杂,人们所面临的各种伦理冲突也愈加尖锐。

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上的表达策略及其具体的文本形态。从表达策略上看,轻逸化的美学趣味、反自律性的艺术表达和对作品内在“意味”的追求是其主要特点。从具体的文本形态来看,多元混杂的文本形态、碎片化的隐喻性结构和感性丰盈的话语,都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表达策略和文本形态,从文本形式上与日常生活日趋繁复的形态构成了紧密的共振关系。第五部分重点阐述了日常生活诗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在局限。

2.主要观点

(1)日常生活诗学的建构是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质。这一诗学追求既有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客观性,又有作家价值观念与美学趣味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潜在局限。

(2)日常生活诗学的建构体现了中国新世纪作家对人的“完整生活”的理性追求。完整的人类生活,应该既包括集体性的“宏大生活”,也包括个人化、碎片化甚至是非理性的“私人生活”。通过日常生活诗学的追求,中国当代作家体现出对变动不居而又丰富驳杂的现代生活的深入关注,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全面理解和尊重,反映了某种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

(3)日常生活诗学的建构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新世纪文学的健康发展,应该是既有理性启蒙和宏阔史诗的美学追求,又有日常生活的诗学建构。深入探究日常生活书写中理性价值的缺失、俗世主义的膨胀、感官欲求的突显、个人经验的迷恋等潜在局限,使“小生活”真正地体现出作家艺术上的“大手笔”,对于中国文学重建本土经验的独特魅力,并与世界文学进行平等对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是确立了中国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建构中的发生肌理及其具体的审美特征,提出从个体的日常生存出发,在多元繁复的日常生活境域中,探讨文学对于人本主义的现代思考。这既是“文学即人学”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当代作家书写“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审美策略。

二是把日常生活诗学放置于当代文学的总体格局中进行分析,重新厘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观。这种整体观是:创作主体不仅要密切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存困境,以及人性之变,也要捕捉那些困境背后的生命之光,在探讨并反省人类与自然、历史、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既写出人性内在的丰富和繁杂,又展示人类灵魂的神圣与高贵。

三是有效弥补了当代文学研究过于推崇宏大生活、强调史诗性写作的不足,对于深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更宽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项目负责人简介】


洪治纲,1965年10月生,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0万字;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等个人专著十余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年度中国短篇小说选》等编著三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一般项目多项。曾获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浙江省首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