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第二十届哲社奖获奖成果 | 《出土文献与上古历史文学研究——以楚史及屈赋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0-06-1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杭州师范大学张树国教授所著成果《出土文献与上古历史文学研究——以楚史及屈赋为中心》201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获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成果简介


简介

近些年来,随着出土战国竹简的大量问世,对简帛文字与先秦文学的研究,成了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这些以战国楚文字书写的哲学、史学以及文学作品,对上古文化尤其是屈赋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为破解屈赋中的千年难题带来了契机。该成果是利用出土文献进行先秦历史文学研究的原创之作。利用出土文献进行楚史和《楚辞》研究,尤其是通过新出土简帛及金文文献发掘出西周时期的楚先逸史,探讨出土文献与屈赋研究的关系,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史料来源问题、屈原晚年的流放路线及自杀成因问题、《九章·悲回风》的附益问题、《天问》为屈原面对春秋吴国神殿遗存而创作问题、《楚辞·大招》的产生年代问题等等,见解独到,发前人所未发,为完善先秦文学史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新材料和新观念。

该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贡献主要有:

一、就出土文献方面,利用新出“上博简”、《郭店楚墓竹简》、“清华简”以及金文著作《殷周金文集成》《楚系金文汇编》等著作,以这些出土文献为基础,以传世文本为参照体系,以历史文学形态为研究核心,解决楚史与《楚辞》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二、根据近年来新出土的楚简文献,补正了楚国以至战国时期历史事实。如通过《清华简》中的《楚居》《系年》等篇、《上博简》涉及的西周时期的楚先逸史,梳理了传说时代的楚先逸史及春秋楚国长达二十余世的楚国世系。着重探讨了《楚居》记载的楚先公在蛮夷地区的开拓史,成为西周王朝征伐的政治军事动因。以此为延伸,通过西周时期楚公逸史的研究,解决一系列相关历史文学的疑难问题。

三、通过出土文献,对于屈原研究带来新的开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着重探讨了汉初隶变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材料来源问题;第二,探讨屈原晚年流放路线及自杀悲剧的成因;第三,《九章·悲回风》与扬雄《畔牢愁》的附益问题;第四,论证《天问》是屈原晚期被顷襄王流放陵阳(今安徽省池州地区)的九年之间见到春秋吴国神殿遗存壁画“呵而问天”的产物,从而填补了屈原陵阳九年楚辞创作的空白。

四、对于《楚辞•大招》研究的阐幽发覆,依据出土文本和传世先秦文献的隶变现象,证明《大招》为汉高祖刘邦大殓入殡礼上的招魂辞,《大招》中的历史事件及诗句出典几乎均可在陆贾《楚汉春秋》《新语》中找到根据,证明其作者为来自东楚吴地的陆贾。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多篇文章发表于《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光明日报》《中华文史论丛》《北京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等著名刊物上,多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在《中华读书报》上刊登长篇书评,引起学术界很大反响。该成果为作者承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金文文献与西周-春秋历史文学文本研究》(12JCZW01YB)、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与两周时期历史文学文本研究》(15BZW043)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



张树国


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浙西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