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摘得2020年度诺贝尔奖,已经近一个月了。
11月1日,夜雨的西湖边,在纯真年代书吧,格丽克诗歌中文译者柳向阳、杭师大教授殷企平、诗人晏榕、《诗建设》主编泉子等,一起品读这位新晋诺奖诗人的诗歌,现场坐满了爱诗歌的人,他们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敦雅书社、诗刊《诗建设》、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等。
作为浙江省社科联“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首批13家读书会之一,敦雅书社为读者带来原汁原味的英文诵读。
早慧的诗人与不凡的经历
柳向阳分享了他与格丽克的渊源。2006年,年轻的柳向阳偶然读到了《爱之诗》。这首格丽克早期的一首作品:“总有些东西,要由痛苦制成。”诗中描绘了一个单亲妈妈,给儿子织各种红色的毛衣。一次次改嫁,都带着自己的儿子。多年之后,儿子害怕红色的血,女人对他来说,就像一面一面的砖墙。
成长环境和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诗歌中借用红毛衣这个意向,写出单亲家庭中母亲给孩子的爱,爱的背后也有一种束缚,就像一根根藤蔓,包在了孩子的心上。以至于成年后的孩子眼中,女人就像墙。
1943年出生的格丽克,是一个早慧的人。三岁的时候她就熟悉了西方希腊神话,多年之后,她的诗中熟练地运用阿喀琉斯这些典故。“从十多岁开始,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十几岁的时候,她了解自己对绘画、诗歌的喜爱和天赋。最终选择了放弃绘画,专心写诗。
格丽克高中时候得了厌食症,接受了长达7年的心理治疗。正如杜甫等中国诗人在痛苦经历中,酝酿出流芳千年的诗句。这段厌食症经历,也让格丽克更加强大。柳向阳觉得,就像毛毛虫化蝶,很多人都会经历这种困境,这首一个蝶变的过程,格丽克成功走过了这个过程。
有人认为,像《爱之诗》这首诗,就能明显感受到诗人对心理分析的了解。
总之,早慧和不凡的经历,让格丽克的诗歌有了一种超人的感受力。
柳向阳:10年的翻译中,格丽克非常支持我
《爱之诗》是柳向阳最早读到的一首格丽克作品,让他产生继续读的兴趣。当时格丽克诗歌在中国还没翻译,柳向阳到处找她的英文诗歌。“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读到这首的时候,柳向阳仿佛被击中了。他被吸引着继续读下去。
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格丽克作为一个长者、诗人,让作为晚辈的译者也获得了很多人生感悟。柳向阳在诗中感受到心理学家荣格讲的人生阶段,到了四十岁的坎上,柳向阳感受到诗人直指人心的诗意。
后来,柳向阳回想与格丽克的缘分,他觉得连星座都契合。“我跟金牛座最合得来,大学时候关系很好的两个同学,都是金牛座。格丽克也是金牛座的。”
2007年,他联系上了格丽克,格丽克平时不上网,柳向阳通过她的代理人与她沟通,表明自己要翻译她的作品的意愿。一开始柳向阳想翻译成诗歌选集,格丽克表示希望他能从最新的诗集开始,一本一本翻译。于是他开始把格丽克的11本诗集一点一点翻译。
翻译中,格丽克对他非常支持,“过程中我有什么问题,就写下来请教她。她有时候在上面直接批,耐心审核、修改。”翻译了2本之后,格丽克有点兴奋,直接让代理在中国联系出版社。回顾10年的翻译经历,柳向阳觉得,没遇到过什么困难,格丽克非常积极、非常耐心地支持他,包括在中国的出版都是她主动去联系。
后来,柳向阳回想与格丽克的缘分,他觉得连星座都契合。“我跟金牛座最合得来,大学时候关系很好的两个同学,都是金牛座。格丽克也是金牛座的。”
2007年,他联系上了格丽克,表明自己要翻译她的作品的意愿。格丽克平时不上网,柳向阳通过她的代理人与她沟通。一开始柳向阳想翻译成选集,被拒绝了。于是他把格丽克的11本诗集一点一点翻译。
翻译中,格丽克对他非常支持,“过程中我有什么问题,就写下来请教她。她有时候在上面直接批,耐心审核、修改。”翻译了2本之后,格丽克有点兴奋,直接让代理在中国联系出版社。回顾10年的翻译经历,柳向阳觉得,没遇到过什么困难,格丽克非常积极、非常耐心地支持他,包括在中国的出版都是她主动去联系。
意象的力量与美国诗歌的现代派传统
1960年代格丽克初出茅庐的时候,正值美国诗坛“自白派”声名卓著的时候。代表诗人洛威尔当时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还陪同尤金·麦卡锡参加竞选,成为曝光最多的美国诗人。在后来,格丽克就视作这些人的后继者,被称为“后自白派”。
自白派“Confessional poetry”的“confessional”一词源于教堂、教会的忏悔,特别是忏悔屋或告解室——如果你因做了什么噩梦或罪恶感,就去向神父告白、寻求答案。中国也有类似的,郁达夫的《沉沦》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也是一种类似的“忏白”。
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看,诗人晏榕指出,应该看到格丽克、自白派诗人与庞德的关系。“庞德一直主张直接、具体、明晰的一个意象,来构建一个核心语境。这是他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梦想。”
庞德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重要诗人,意象派诗歌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地铁站内》:“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短短两行,用借喻的意象反映诗人的感受。在诗歌的形式上,有东方诗歌——如中国古典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子。
对意象的精准把握和运用,晏榕理解为美国诗歌从庞德继承来的传统。
与庞德同为后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还有美国诗人艾略特。他的《荒原》流传甚广。在柳向阳看来,格丽克早期的作品中,就有了艾略特的影子。
你已经多久不读诗了?4年前,诗人鲍勃·迪伦曾获奖,今年格丽克又获奖,诺奖对诗歌的关注,会引起国人读诗的热情吗?
柳向阳说,格丽克一个人无法改变一个群体,爱读诗的人会继续读,不爱读诗的人继续不读。获奖的意义在于,能让一些可能喜欢但之前未接触到其作品的人有一个机会去读到她,并且有可能因为她的作品而爱上诗歌。
活动结束,90后的小段说,自己一直喜欢读新诗,之前没有关注到格丽克,也没get到她的诗意。但是今天现场,当别人在朗诵的时候,她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