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省第二十届哲社奖获奖成果 | 《大学治理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20-10-0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浙江大学顾建民教授等学者所著成果《大学治理模式及其形成机理》2017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类研究)。

成果简介

该成果为探究大学治理模式及其形成机理,具体选取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等八个当今有影响力的国家进行多维研究:对其大学治理进行历史研究,旨在把握大学治理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过程;对其大学治理进行案例研究,旨在深化大学治理运行的认识;对其大学治理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寻大学治理模式的形成机理和发展逻辑。

该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主要观点包括:

一、有效治理作为一种完整的治理模式,包括作为一种治理结果的“有效的治理”和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的“有效地治理”;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健全决策体制机制,均衡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与权利关系,营造沟通、信任、合作的治理文化。

二、分析了公共理性与大学有效治理的内在关系,回答了公共理性之于大学有效治理的内在价值,即公共理性能够为大学利益相关者确定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建构一种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共享的规则。

三、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指出,西方率先完成现代性(强调理性和科学化管理),现在强调后现代性(强调民主和共享共治,即治理);而在中国,前者尚未完成,后者问题已经显现,所以二者需要共进,在强调共同治理趋向时仍然不能忽视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

四、关于中国大学治理优化路径,应当进一步创新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的互补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合力作用,发挥国家和社会“两个伙伴”的合作作用。同时,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理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为重点,以民主负责的共治理念激活决策主体,以科学刚性的决策制度规范决策行为,以互信合作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质量,在走向共同治理中提升公共理性。

该成果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其一,对大学治理模式进行历史与比较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学界对中外大学治理特别是美国大学治理的国别研究较多,但对多国大学治理模式进行历史与比较研究并不多见,同时对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等八个国家大学治理进行历史与比较研究尚属首次,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二,对大学治理模式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创新见解。按照大学治理模式形成机理三要素的分析框架,以纵向的大学治理历史、现状和趋势为经,以横向的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模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纬,展开基于证据的研究,论述了共同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合理性,也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国际经验和有益启示。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该成果是浙江大学顾建民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大学有效治理的形成机理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专著的前期成果共有十余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累计被引179次,在社会和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简介

顾建民:教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1987年起,一直在浙江大学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独立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中外文著作10余部,主编《科教管理与创新战略研究文库》《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丛书》等。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