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江心屿离世界遗产有多远?温州文化名人戈悟觉力陈申遗三大优势

发布时间:2019-08-2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做为温州市级社科基地,江心屿何以得名“诗之岛”?随着杭州良渚申遗成功,不少市民发出“江心屿能否申遗”之问。眼下,江心屿改造提升工程正在鹿城如火如荼推进中,这个千年孤屿、瓯江山水诗路上的明珠,将怎样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土文化名人戈悟觉的一篇文章,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江心屿,是一颗镶嵌在瓯江中的璀璨明珠,她的目标应是世界文化遗产。

比较中国现有的几十个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今年7月9日申报成功的鼓浪屿,江心屿具有独特的优势。

  江心屿是诗之岛” 

我曾在1998年8月29日的《温州日报》上发表文章:《江心屿——诗之岛》。这是首次提出“诗之岛”之名。温州市政府为此组织3次座谈论证获得通过,并交鹿城区和市规划局实施。

从前仅60亩面积的孤屿,古往今来竟有谢灵运、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叶适、姜夔、刘基、袁枚等数以百计的诗人吟诵题诗,你能想象得到吗?从谢灵运起始至当代马一浮、饶宗颐、郭沫若等,江心屿的诗脉1600年延绵不绝,可谓天下无双。我当年提出的中国四大孤屿,以江心屿为首,并非因为它是故乡。

“诗之岛”使古代处地僻远的温州,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江湖诗派源头“永嘉四灵”,且为温州成为中国戏剧诞生地的南戏提供了文化支持,又使温州成为中国(也是世界)山水诗的发源地。

 江心屿拥有世界航标双塔 

江心屿东西双塔,建于唐咸通和北宋开宝,为古航标。1997年获国际航标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名列世界百个古航标之首;1998年《世界历史文物灯塔100强》亚洲篇,江心屿双塔被作为封面。

北宋温州太守杨蟠《孤屿山》诗:“孤屿今才见,原来却双峰。灯塔相对影,夜夜照蛟龙。”清光绪年吴楨诗:“闪闪彻星杓,竿灯两塔挑……会看光万丈,顶上即云霄。”以诗为证,灯塔自宋亮到清光绪年间。

江心屿是佛教圣地 

温州自古宗教兴旺。《史记·封禅书》:“昔东瓯王敬鬼神,寿一百六十岁。”瓯越风俗:“信鬼神,好淫祀。”温州有唐永嘉大师玄觉。而弘一大师称温州是他第二故乡、第二常住。

江心屿的江心寺,建于唐咸通七年(866),原名普济禅寺,宋高宗钦改为龙翔禅寺,为天下禅宗丛林十刹之一。宋“永嘉四灵”诗人徐照诗:“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流来天际水,截断世界尘。”外国僧有多人驻锡挂单,可见当年之盛况。

 申报世遗的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标准,符合其中一条即可提出申请。江心屿符合或接近符合其中的有一二条。我们要目标明确,坚定信心,把握机遇,逐步完善——首先是恢复东西塔为东西灯塔,重现南宋诗人吴驲诗:“半江灯火东西塔,一枕风雷上下潮”景象,让世界居首的灯塔名副其实,重放光彩。这应该即可着手。

二是诗之岛实现“物化”。2000年前后,市规划局一行五六人来找我,我建议不要搞诗碑林,拥挤,不显眼,没人有耐心看。我们要用现代人的审美和手法。如江心屿码头,可用孟浩然诗句立“广告”:“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重新设计和建谢公亭(江亭),突出江中,栈桥相连。因为没有谢灵运就没有诗之岛。在亭旁可建谢灵运纪念馆,立李白诗句:“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杜甫诗句:“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岛上景区选诗不宜多,千余首诗中有代表性的;也不必录全诗,只选精彩、易懂和有地标性的诗句,醒目推出,情景古今交融。今人诗作暂且一概不选。

三是建小型、专题的博物馆群。这是当今世界博物馆的流行方向,“一小时主义”,即一小时之内可看完。江心屿可建:题咏馆,海事馆,寰球灯塔馆,佛教法器馆,王十朋纪念馆,弘一纪念馆(2010年市委市府已决定在江心屿建馆),瓯窑馆,茶叶馆,等等。此外,在英国领事馆前可立苏慧廉塑像。苏慧廉是英国传教士,更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英国剑桥、牛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三任总统中国顾问费正清的博导。他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著作煌煌。在温25年,为温州的医疗、教育作出贡献。晚年筹建中国第二所公立大学山西大学。为他立像是展现我们温州人的国际视野,重视中西文化交流。鼓浪屿就是以此为特色获申遗成功。

(鹿城区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