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13&ZD089)结题鉴定会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举行。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邵清,宁波大学副校长乐传永教授出席鉴定会,经全国社科工作办审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高华研究员领衔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图书馆的该领域的七位重要专家参与验收,宁波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庄立臻,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办、宁波大学人文社科处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等共40余人参加了鉴定会。
“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项目是宁波大学、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于2013年联合申请到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也是宁波大学第一个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为宁波大学龚缨晏教授。会上,龚缨晏向鉴定专家汇报了课题研究过程,并现场展示了数量庞大的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包括全部影印出版的《天一阁藏历代地方志汇刊》计850册等。他介绍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摸清全部藏书,编纂善本书目,刊布珍稀文献,拓展研究领域。在过去的五年中,项目组成员通力合作,努力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研究计划。龚缨晏认为,该项目取得的新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有助于促进新时代浙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繁荣,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鉴定专家组审阅了该项目的各类成果,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自己的评审意见,课题组进行了答辩。专家组认为该项成果查清了天一阁所藏文献的确切数字,对天一阁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准确的清理,并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海内外学者充分利用天一阁文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天一阁藏历代地方志汇刊》将天一阁所藏地方志全部影印出版,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地方志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鉴定组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守正创新,结论可靠、真实、严谨,社会效益积极明显,评定该项目为优秀。并对项目组如何充分利用已经整理好的成果开展后续研究,产生更多有价值、有分量的成果提出了建议。
邵清指出,天一阁是浙江的文献宝库,也是浙江的一张文化名片。“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项目由天一阁博物馆和宁波大学合作完成,两个单位相互配合、精诚合作,五年磨一剑,最终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实在可喜可贺。项目组下一步要继续加强深化研究,对天一阁所藏文献作出新的阐述,丰富浙江学术新的内涵,为浙江学术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天一阁文献整理的新成果
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1506—1585)在宁波创建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立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早的私立图书馆,与意大利的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并称“世界现存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
明代,天一阁藏书最多时达7万多卷。进入清代之后,文献屡遭劫难,失散严重。到1949年,原藏文献仅存1.3万余卷。新中国成立后,“樵斋”“伏跗室”“别宥斋”“清防阁”“蜗寄庐”等宁波著名藏书楼所藏文献,悉归天一阁收藏。由于天一阁藏书几经增损,一直无法确定准确数字,也就无法编纂出完整准确的藏书目录,这严重制约了国内外学者对天一阁文献的利用。为了摸清天一阁藏书,编纂善本书目并刊布珍稀文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历时五年,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出色完成了研究任务,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摸清所有家底。天一阁目前藏有古籍共计22360种,158840册;其中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在这些古籍中,最有价值的是天一阁原藏明代文献,包括方志、科举录、文集、政书等,特别是3751种明刻本。在天一阁所藏清代文献中,最有特色的是259种稿本,包括经部41种、史部44种、子部22种、集部152种。在这些清代稿本中,三分之二是从未刊刻的孤本,弥足珍贵。有些稿本上的名人手迹,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此次清理,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天一阁文献首次系统全面的清理。
二是公布主要资源。不仅出版《天一阁博物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完成《天一阁藏珍稀明人文集叙录》《天一阁藏清代珍稀稿本提要》,而且将天一阁善本库中的古籍,以及所有方志、家谱、书目等特藏文献全部扫描,1816条数据(127911册图书)已经汇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供国内外读者查阅。读者除了通过注册天一阁官网查阅馆藏目录外,还可在天一阁阅览室非常便利地阅读到所藏文献的电子版,有效解决了古籍保护与读者利用之间的矛盾。
三是出版全部方志。地方志是天一阁藏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传统学术资源中的一块珍宝。虽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1966年影印出版了《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988—1991年出版了《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但仍有大量方志没有刊布。本项目的重要成果《天一阁藏历代地方志汇刊》,将天一阁所藏515种地方志全部影印出版,其中不乏精湛的善本和稀见的珍本。这套汇刊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地方志文化,以及不同时期地方志的编纂特点,而且有力地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完整统一的,又是丰富多彩的。这套汇刊的出版,为研究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出版文化、书籍文化、藏书文化提供了原始文献;为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中国现代地方志的编纂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是发现珍贵史料。包括张含的《艰征集》、胡贞开的《霜林寤歌》、顾起纶的《玄言斋集》、王嗣奭的《夷困文编》、陈宏巳的《三溪集》、裘黼的《期期草》、李寅的《晹谷空音》、阮大铖的《和箫集》、周元懋的《蜀使漫草》、张升的《张文僖公和唐诗》等明人孤本著作,林时对的《茧庵碎筑集》、沈冰壶的《沈氏诗醒八笺》、黄以周的《五礼异义》、孙世仪的《壅松山房杂文偶存》、周道遵的《书经辑解》、王治本的《栖栖行馆删存稿》等数十种清代孤本手稿。此外,在地方志中发现了不少名人的佚文,例如在《(万历)福宁州志》《(天启)舟山志》等地方志中,发现了明代文学家屠隆的《重修福宁州署记》《天妃圣母祠记》等佚文。在家谱中发现的名人佚散诗文就更多了,例如在《慈溪秦氏宗谱》中发现了乌斯道的《蔡氏教庵记》和姜宸英的《答伊庵秦君书》,在《鄞高塘董氏家谱》和《慈溪董氏宗谱》中发现了黄宗羲的《董瑞峰墓志铭》及《中宪大夫董公传》,在《宁波仓基陈氏家谱》中发现了薛福成的《福幼居牛痘类编题词》等。这些新发现,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五是推进相关研究。课题组在进行文献整理时,还对文献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包括版本考辨、异同比勘、讹误校雠、佚文辑汇、藏书文化探究等。这些研究,有力促进了对天一阁文献的传统研究。此外,还根据天一阁文献,探讨了一些新问题,拓展了研究领域。例如,张如安的《清代慈溪郑辰〈句章土物志〉小考》,实际上探讨了清代浙东地区的农业史、商业史及饮食史。张如安《天一阁文献与宁波宗族》中的《从冯氏家谱考述苏青的家世》,将家谱资料与文学史研究结合起来,《鄞州老字号楼茂记酱园清代创业考》等文章将家谱资料与近代浙东社会转型结合起来。
笔者则将天一阁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结合起来,认为天一阁所藏《徐氏宗谱》中明代宁波人徐时进所撰《欧罗巴国记》,是目前所知最早记述欧洲的中文文献。笔者还将天一阁文献与英文资料相结合,澄清了近代中国第一艘轮船“宝顺”轮的由来,纠正了学界长期流传的不当说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于1851年在宁波出版的《博物通书》。中外学者一直认为,这是最早介绍西方电报知识的中文著作,但在中国已不复存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在天一阁找到了玛高温的《博物通书》,在这部著作中,玛高温专门设计了一套中文电码系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套汉字电码方案。
天一阁所藏文献,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无疑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新时代中国学术研究繁荣发展,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