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宁波大学举办“全球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发布时间:2019-12-0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11月23日,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省浙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东文化研究院、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宁波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球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宁波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9专家学者进行了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泳镐教授主持。日本国学院大学金子修一教授《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所收遣唐使归朝报告,特别是其中有关唐朝局势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这些不太受日本中国史研究者关注的“唐消息”,记述了很多有价值的唐代史事。英国利兹大学荣誉研究员夏丽森(Alison Hardie指出18世纪瑞典皇宫里的中国亭和俄罗斯沙皇村里的中国村,皆是中国园林风格影响下的产物,同时还介绍了苏格兰建筑师钱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瑞典艺术史家喜仁龙(Osvald Sirén)等人的东方经历和相关著作。日本神户大学古市晃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考察和分析了3-7世纪日本古代国家形成期间的东亚国际格局,尤其是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宁波大学刘恒武教授系统考察了宋代浙东石刻作品以及石刻技艺对日输出的状况,指出宋代中日之间存在着一条“海上石刻之路”,“海上石刻之路”也是探索东亚海上丝路史的一条具象维度。

    第二场报告由浙江大学王海燕教授主持。国际著名汉学家、东京大学滨下武志教授总结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治学体验,并以琉球国古籍《历代宝案(1424-1867)》的研究为切入点,就东亚朝贡贸易中的琉球、宁波商人与长崎贸易、明治维新以后的旅日宁波籍企业家吴锦堂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李泳镐教授从《三国史记·职官志》对“成典”的相关记录谈起,对中日韩三国的古代官寺制度的运营方式及政治社会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宁波大学尚永琪教授通过对释迦“乘羊问学”、造像中的佛陀与其王族兄弟、十六国时期金铜小佛像等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汉唐丝路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图像移动”现象。

第三场报告由尚永琪教授主持。韩国国立庆北大学郑羽洛教授论述了大邱地域的九曲文化及其特征,进而揭示了朱子学传入朝鲜以后,儒士们对其的热爱,以及为了营造出朱子描述的文化空间而付出的努力。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特聘院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东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龚缨晏教授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中发现了最早介绍西方电报知识的中文著作——玛高温的《博物通书》,并且指出该书中除了介绍电磁学及电报知识外,还专门设计出了一套中文电码系统,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套汉字电码方案。由此可见,宁波天一阁馆藏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闭幕式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研究员主持,金子修一教授、夏丽森研究员和龚缨晏教授分别作了发言。他们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认为参会论文无论是选题视角,还是史料运用,均反映出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世界文化交流的密切性以及文化交流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加强世界各国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持续地互动互鉴,才能发现更多的人类文明瑰宝。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