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与成果
徐江都,男,1947年3月生。江山市凤林镇人。浙江省江山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浙江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
1954年秋入小学,1959年即有学生诗作入选县乡土教材。升入初中时,读到自己小学时作品。1958年“大跃进”,各行各业“放卫星”,在学校、教师鼓励、撺掇下,写出12000余字的作文而使学校放了教学“卫星”,深受学校、教师“爱护”。
在江山县凤林初中学习两年后,併入江山县峡口中学。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金华一中。不得不提一下,该届中考,峡口中学夺得金华地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全校考入金华一中、衢州二中各4人中,除1人外,均出自凤林初中併入峡口中学的学生中。
1966年6月,高中毕业。时逢国家“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招,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在校“文革”两年后,于1968年6月回乡务农,曾当选为生产队副队长、队长。其间,从事业余文学、戏剧创作,曾有诗作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戏剧作品入选省地县会演,因而时被文化馆抽调突击搞创作。
1978年3月,参加江山文化馆工作,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指导、辅导,负责创编、调研、民间文艺等专业工作,任副研究馆员、副馆长。工作期间,曾编著(含主编、编撰、责编、参与责编)、出版作品多部:20世纪80年代,曾责编《江山风俗志》(10万字);执行主编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江山市卷》(54万字),参与责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衢州市卷》(84万字),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委会联合评为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全国先进工作者。20世纪90年代,编著《江山留胜迹》(16万字)。21世纪初,责编《江山市政协志》(25万字)、《江山文化资源荟萃》(24万字)、《仙霞古道丛论》(35万字);编著《清漾毛氏史话》(21万字)、《千年清漾》(24万字)、《江山与台湾》(26万字)、《江山寺庙文化摭拾》(44万字)、《仙霞古道文化》(29.3万字)、《江山礼仪》(12万字)、《书香清漾》(14万字)、《大陈古村落》(13万字)、《张村古村落》(14万字)。共计编著各类作品约213.3万字,主编、责编各类作品约232万字。
另有在省级以上发表和获奖各类论文20余篇、市级以上30余篇;曾获国家、浙江省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编纂先进个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浙江省民间文艺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衢州市115人才等荣誉称号。曾负责、参与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从事毛氏文化研究工作,成绩显著。论证并确立了江山系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的命题,研究出毛泽东家族与清漾毛氏的关系。曾任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江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政协江山市委员会第六、七届常委,文史委副主任。2007年2月退休后,又被聘任为江山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毛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市佛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江山市古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专长:群文、民间文艺理论、地方文献、毛氏文化研究,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保护、研究,谱牒编纂、研究,文学、戏剧创作等。作品、传略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等。
苦难生活磨炼意志 农民经历夯实技艺
本人出生在解放前,成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17年,自幼失恃,历尽人间艰辛,饱尝世态炎凉。在少年期正需要吃饱穿暖时,适遇1959—1962年三年大饥荒,十三四岁就尝遍树皮草根,甚至连金刚刺根也啃下充饥,结果拉不出大便,用火筷捅挖,刺破直肠。
因母亲在我年幼时就病逝,留下我兄弟三人与祖母相依为命,故12岁时,我就挑起家庭重担,从大食堂饭桶里“抢粥抢饭”,到生产队地头分番薯分粮;从山上扒松毛砍柴,到水碓舂米磨粉;连成年人都嫌累得慌的重活、苦活,一股脑儿全压在一个十二三四岁的还是孩子的我身上。没有办法,谁叫我是老大?那时的苦,只有吃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好不容易苦挣苦扎,熬过“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小读书用功,初中毕业考入金华一中,听说这是得过升学率全国第二名的重点中学,着实自豪了两年。谁知,第三年“文化大革命”又来了,不仅革去了大学梦,还发还农村“接受再教育”。结果,从小学到高中读书14年(高中毕业,留校“文革”2年),种田也种了14年。可谓是:
要吃饭时逢饥荒,
要读书时遇抢枪;(“文革”武斗,两派都抢枪武装自己)
升学时碰上文革,
生育时碰上结扎;
生在乱世时运舛,
自信惟有我心坚。
农村种田14年,不仅学会如何当农民,更学会如何懂农民。不仅懂农民语言,更是懂农民情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真的不是仅凭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14年的田间劳作,我学会了农活;14年农民当的,当到生产队长为止。读大学,5年本科毕业,我当14年农民,当到生产队长了,可否算毕业了?粉碎“四人帮”后,看报刊上那些平反“右派”“走资派”控诉说在农村如何如何,叫苦连天,然而与我们一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14年的农村生活,为我后来编著、编辑《江山风俗志》《江山礼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江山市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衢州市卷》《仙霞古道文化》《江山寺庙文化》等等书籍,打下深厚的生活基础。14年,时间是长了些,但其收获也是在学校里换不来的!
披沙沥金阅谱千万 红线缕缕脉延韶山
20多年前,一页寄自首都北京的复印件,在我三衢大地掀起层层涟漪。有的人为此惊喜,有的人为此质疑,有的人为此着迷,有的人为此奔东忙西。这就是寄自北京的一页《韶山毛氏族谱·凡例》的复印件。上面清楚地记载着:
渊源,遵照老谱,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
一石击起千层浪。“让公世居三衢”,就是说,韶山毛氏的祖先,原来是世代居住在我们衢州的,也就是说,毛泽东主席的祖先,还是从我们衢州迁过去的。
衢州人兴奋了,衢州人激动了。为了论证这个命题,许多人为之废寝忘食,查找资料;许多人为之内查外调,搜集线索。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二位:一位是衢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郑艮安,一位是江山市离休干部毛永国。郑艮安毕数年之功于一役,著作、出版了《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一书。毛永国在抢救回一部行将被卖给外地人的《清漾毛氏族谱》后,深入研究,绘出毛氏共111代的世系衍脉图。
随着被毛永国抢救、被江山市档案馆收藏的《清漾毛氏族谱》被国家评为一级档案文献,随着对毛氏文化研究的深入,一条红线已隐约浮现:
韶山毛氏祖先让公—→让公世居三衢—→三衢毛氏主系在清漾。
于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在毛永国的脑子中逐渐形成——毛泽东的祖籍可能源出江山清漾。可是,天不作美,毛永国还来不及论证自己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出车祸先去向毛主席汇报去了。
尽管毛永国的“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论证,可他一提出来,江西省吉水县的一些毛氏朋友就不乐意了。要知道,他们也在《韶山毛氏族谱》上发现了玄机——那上面也记载有与他们有关的内容:
让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让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
意思是说,原来世居三衢的“让公”,被他的儿子“休公”接到吉水去定居了;也就是说,毛泽东的先祖从三衢又迁徙到吉水去了,并且他们也找出他们的族谱印证这段文字。
他们抢先在吉水龙城,抢先立下刻着“毛泽东祖籍八都”字样的花岗岩三棱组碑为证。
他们发表《我们只认八都是祖籍》文章,回应毛泽东祖籍在江山清漾的报道。
江山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为查清事实、厘清源流,特委派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组织毛氏文化研究课题组,前往江西省吉水县、湖南省韶山市进行访问调查,以获取资料,澄清事实,还历史本来面目。本人就在这支6人课题组之中。
课题组于2006年11月29日出发,经过两天的鞍马劳顿,于30日下午来到八都镇毛家村,查阅了吉水《铎塘毛氏族谱》。尽管吉水有部分人员对衢州、尤其是江山去的人存有戒备心理,尽管他们只提供极少的残谱给我们查阅,我们还是从字里行间发现了蛛丝马迹——《铎塘毛氏重修龙城源流族谱》载:
毛休、毛任(让公子),北宋建隆壬戌由浙江三衢徙龙城……
其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吉水县的毛氏朋友只提供我们一部新修的吉水《铎塘毛氏族谱》翻阅,而在该新谱扉页上,我发现他们竟然用红字赫然印着:“天下毛氏皆出自吉水!”
我就指着他们老谱序中的一句话对他们说:“你们老祖宗都说:‘吾本世居三衢’,你们却说‘天下毛氏皆出自吉水’,那到底是你们错了,还是老祖宗错了?”
通过我们耐心说服、据理力争,吉水毛氏朋友,对江山来客消除了戒备心理,与我们深入交谈、探讨,并交流了毛氏文化研究的体会、心得、成果,最后终于认同了我们提出的“韶山毛氏迁自吉水、吉水毛氏迁自三衢、三衢主系在江山清漾”的观点。
次日,我们再赴吉水县八都镇毛家村,做通村委领导的工作,查阅到头天未给我们看的另外几部(册)老谱,并陪同我们寻访到三衢毛氏迁徙吉水定居的村庄遗址及毛氏宗祠遗址等。
从吉水《龙城毛氏巡判派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宝葬秣陵,璩葬信安,与图经所说略同。又谓嗣之等数世之墓皆葬须江,则浙江衢州府江山县。信安毛氏实归乡之后也。”
这里说的“宝”,就是江南毛氏始祖毛宝,其死后葬南京;“璩”就是三衢毛氏始祖——归乡公毛璩,其死后葬衢州;“嗣之”系毛璩三世孙,其“数世之墓,皆葬须江”,即江山。据江山《清漾毛氏族谱》可以得知,江南始祖毛宝的孙子就是三衢始祖毛璩,毛璩的玄孙就是毛嗣之,毛嗣之的孙子就是毛元琼,他就是被称为清漾公的清漾始祖,清漾的地名也就是从他的号来的。
清漾旧属须江石门镇镇安都。明嘉靖年间曾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江山石门人赵镗(1513—1584),在其《石门乡记》中云:
石门者,余乡地名也。以面向江郎,两石如门,故名。又曰镇安者,相传闽地数反侧不安,而设三堂以镇之,故名。……上街头为首,毛氏居之;东南街为中,周、江、胡诸姓居之;最下为泉塘,则赵氏居之;又其南一支,衍为清漾,则毛氏祖居也。
据《清漾毛氏族谱》载:“清漾,在须江(即江山)之阳,(江)郎山之阴,去县治三十五里;镇安(即石门),在东北之三里。”
由此可证,“吉水始祖毛让系清漾公毛元琼之后代。”这一点,也可从《龙城谱》上“我镇安(即石门)之族,自州陵侯(毛宝)食邑西安(衢州),子孙始居大末,逮今子孙世兴,为江左望族”的记载中,得到佐证。
江西吉水毛氏古谱上出现的“须江”“镇安”等地名,就把吉水毛氏的源流定位到江山石门、也就是清漾来了。毛让为江西龙城派始祖,这就说明龙城派毛氏系“清漾毛氏”的后裔;这样,江西毛氏就与江山毛氏对接上了。
在江西峡江县和湖南韶山市,我们看到的毛氏族谱记载,基本与吉水县八都镇
记载相同。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江西吉水毛氏源出三衢之清漾。
在湖南省韶山市,我们拜访了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党代表、全国劳模、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同志。
毛书记非常热情,亲自陪同我们一起查阅韶山毛氏的二修、三修、四修族谱及五修新谱。
翻开《韶山毛氏族谱》,我们第一眼就找到了那已非常熟悉的文字:“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让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则吾族远祖让公,始祖太华公,来从江右,籍落湘南,可谓源远根深,存实昭信矣。”
这就证明:韶山毛氏源出吉水毛氏,而吉水毛氏则源出江山清漾毛氏;毛泽东的祖籍在清漾,毛泽东的先祖是江山人,是“存实昭信”、无可厚非的。
经过对接,并与时任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室主任、《毛姓史话》一书的编著者毛炳汉教授研讨,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韶山毛氏——系出吉水毛氏;
吉水毛氏——系出三衢毛氏;
三衢毛氏——主系在须江清漾。
因此,毛泽东——韶山毛氏——吉水毛氏——三衢毛氏——清漾毛氏,系一脉相承,是主系相传的。
对于这一结论,毛炳汉教授是非常肯定的。他说,江南毛氏是中华毛氏的主系,衢州毛氏是江南毛氏的主系,而清漾毛氏又是衢州毛氏的主系。毛泽东的祖籍与清漾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一根红线牵起了韶山与江山的血浓与水的宗亲关系。
为此,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与村两委领导决定:赠送江山毛氏宗亲一部新修的《韶山毛氏族谱》。毛雨时同志热情地对浙江来的客人说:“从韶山毛氏宗谱上得知,我们的祖先世居三衢,我早就想到衢州来看看了。这次你们到来,我很高兴,希望通过你们的研究,把我们毛氏文化发扬光大。”
本次赣湘之行,为时共7天,阅谱800余册,拍摄回资料1000多页,阅谱、挑选可供拍摄的资料,基本都是本人亲力亲为,为奠定清漾村定位为“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作出决定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