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林怡一行访问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林怡会长参观了非洲研究院成果展台,与非洲研究院中非学者代表亲切座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亚非部干部杨惠文女士、金华市人民市政府外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陪同来访。
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代表非洲研究院对林怡会长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并向林怡简要介绍了非洲研究院12年来的建设历程与发展理念。
林怡对非洲研究院“扎根非洲为前提、学科建设为本体、智库服务为功能、媒体合作为手段,中非合作为路径”的发展模式及其智库建设成效表示赞赏,对刘鸿武教授个人30多年扎根非洲,单枪匹马走遍非洲30多个国家,坚持做“行走的学问”及其取得的学术成就表示敬佩。她说,30多年前国内盛行“西方热”,刘鸿武教授能甘坐冷板凳、踏实钻研非洲是非常了不起的。正因为如此,2009年刘鸿武学者获评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也是学术界唯一的获奖学者。“我愿意看到有更多像刘鸿武教授这样在非洲方面卓有成就的巨擎,中非人民友好协会也愿意提供支持,让中国有更多的非洲学者。”林怡说。
谈及如何加强中非学者交流沟通,提升中非学者国际话语权时,林怡表示,评判双边关系时,切忌主观臆断,要全面倾听、客观评判。要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倾听各方声音,尤其是参与者本方的声音。
刘鸿武院长表示,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了中国和非洲,才能客观地提出适合中非双边发展的有效提议,国际交流交往中,非洲学者是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参与方。刘鸿武院长还呼吁中国要大力支持、培养、引进非洲学者来华访学交流、工作。他说,美国强大的科技体系,不仅是倚靠本土人才,更多还是来自亚非欧的人才支撑。中国过去着眼于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今后我们应该将长远目光放在发展中国家,吸引发展中国家人来华学习、工作。同样的,这些人人才回国后就能投身到自己国家的建设中去。
刘鸿武院长还介绍了非洲研究院推动中非文化民间交流,重点促进非洲文化走进中国基层,让非洲文化渗透到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方面所做的大量创探索性创新工作。他说,非洲研究院愿做一块敲门砖,在各个领域的创新突破,统筹规划,协同创新,积极做中非民间交流的先行先试者。
座谈会上,金华市人民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体相关负责人、非洲研究院中非学者代表分别做简要发言。
金华市外办党组书记、主任钟世杰介绍了金华市与非洲开展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工作重点。他说,重点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对非研究优势,以教育合作和智库交流为基础,深挖资源,积极在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中非文化民间交流等方面继续深化中非教育领域帮扶协作,打通中非民间基层文化交流隔阂,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助力经贸往来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毛锡龙简要介绍了学校对非交流研究和教育合作的总体情况,表示非洲是学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历届学校领导高度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对非研究在刘鸿院长的带领下更加蓬勃发展,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具特色和增长点的学科领域。未来,学校将继续积极配合国家对非战略需求,做好学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工作。
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珩教授表示做非洲研究极其考验研究者的情怀,需要将研究当做信仰一样来对待。发言中,王珩书记还介绍了近日赴摩洛哥参加“中摩非:共同发展纽带”研讨会的相关情况。她认为,智库是中外友好、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链接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大有可为。
非洲研究院喀麦隆籍学者罗德里格博士则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中国人和非洲人,才能讲好中国和非洲的故事”。现在中非发展少不了中国人和非洲人的角色。在他看来,目前中非关系发展亟待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我们既要培养中国的“非洲通”,也要培养非洲的“中国通”。对于人才培养,他认为“只有亲历体验,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真正的非洲。”
此外,金华市外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斯海滨、金华市外办党组成员、市委外办秘书处处长沈利群、金华市外办友协办主任陈高、非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非洲研究院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薇、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克尔(MichaelEhizuelen)、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雪冬等参加座谈会。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