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李尔昌:行走在乡土历史的沃野上

发布时间:2019-10-2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作者简介:李尔昌,1942年8月14日生,专长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主编或合编《浙江省中心镇--东塍》《历史文化名村岭根》《回忆周至柔》《历史古镇大田》《抗战中的东塍人》《屈映光其人其事》等书籍6种,总计220万字,三次获临海市文化精品工程奖,《回忆周至柔》一书得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

一、初萌习编乡土名贤简传

1973年秋,家父的同学、挚友胡步川先生,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上离休,回到临海故乡定居。有一天来舍,带着他的自传手稿《雕虫集》上下卷,谦意家父审读后能为书稿作些修正。我自1960年于农业中学初二停学后,特别爱好文史,于是在务农空闲时,便翻阅胡老先生的自传文稿,逐渐浸淫其中,尝试着作阅读笔记。断断续续用了一年多时间,拜读完文稿,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和启发了我,夜深人静时,萌生出自己能不能简略地把胡步川先生的生平事迹谱写出来,供故乡人民瞻仰学习,于是我在斗胆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开始学习编写名人简传。两个月后,初稿写成,约一万字;缩手缩脚地呈送给本地颇有名望的文史老师指正,才知道无论在体裁、表述方法、文字功夫等等,都与人物传记的要求相去甚远。我把文稿放入抽屉,抽出时间主要放在读书上,特别注重阅读一些文史和方志类有关的书籍,开始积聚知识,磨炼基本功。1997年,我结束了自己所办的小企业,有了空闲的时间,便从抽屉里翻出这篇陈年书稿,作了伤筋动骨的大改,终于在台州和临海的报刊上发表,并先后收入台州市和临海市科普作协编撰出版的《科海扬帆》和《科海踏浪》两书。

1980年,中国新闻社记者来临海,采访家父和周至柔的故乡东塍镇;家父与周至柔既是省立六中的同学,北伐时东路军的同事,两人意气相投,有莫逆之交。采访文章在中国新闻社海外通讯上发表,香港大公报于以转载,文中附有家父怀念周至柔的七绝一首;周先生在台北读到此报,感受到故乡的巨变和故人尚存,触景生情,欣然命笔和诗七绝一首怀友;诗信经美国转香港到达家父手中,开启了两老隔海诗文唱和的轶事,继而一发而不可收。1985年,台州和临海市政协倡导家父举办九十寿庆贺典,浙江省电视台对外部,专程来舍拍摄寿礼纪录片,对台播放,宣传祖国统一大业。在此影响下,我向家父提议,通过在台亲友和家属的关系,开始在台收集周至柔的史料,萌发以后有机会撰写周至柔的“野心”。

二、受聘东塍镇地方志的首次编撰

2008年秋,东塍镇人民政府在申报争创省级中心镇工作中,立项编写东塍地方志,聘请时任临海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何达兴先生为主编,组织编写组,聘请我协助主编工作。东塍镇是我的故乡,有机会能把故乡的千年历史和今日新貌编写出来,结集出版,虽然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我从来没有编撰过地方志,如何入手,决非空有热情和决心所能解决的事。反复思量,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决定接受聘请,计划在学习中编写,在编写中上进。于是,主编何达兴先生成为我编写地方志的启蒙老师,后来发展为心腹之交。

东塍古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的东乡重镇,古有“六邑通衢”之称;镇域面积1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外来人口3万,辖63个行政村,自古农商文教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当地出土的石斧,昭示了悠久的史前文化;历史上16位进士和民国时期的18位将军、4位省长,均予东塍文化的深厚作出最好的脚注;梁天监二年(公元503),佛教传入东塍,北宋时期,东塍的东掖山白莲、能仁两寺,成为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白莲系的祖庭,大长公主与附马李遵劭常在寺中修持,宋仁宗钦其道,亲赐御匾。两宋时期,东塍的商贸誉满台州府城,官府立东塍、绚珠两市,开市行集,占当时城乡市七中之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在岁时、礼仪、生活、农耕上形成独特富有深厚内涵的民俗文化,凡此种种,都给编撰地方志带来丰富的内容和难度,况无前本可参。

编撰工作开始后,我的生活轨迹也随之发生变化,整天泡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学校,查核史料成为家常便饭,因此也结识交上许多在文化学养上富有学识,对我工作给予帮助的朋友,受益匪浅,并逐渐学会熟悉查找史料的学问和方法。

爬山涉水,深入63个行政村,无分春夏秋冬地翻阅宗谱,进入老人协会与老人和乡贤座谈采访,成为常规工作;随访中对当地民风乡俗、古迹名胜、寺院祠堂、河流山脉、古木特产、名人乡贤、居民姓氏来源等,都作记录;特别对一些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除了翻阅宗谱、对家属和后人采访,府志县志的查考,还要在清史和民国史事上进行阅核。如清乾隆年间,两次奉旨进京、列入香山九老之一,为皇太后七十、八十大寿祝寿;以及奉旨受乾隆三次觐召,奏对免跪的140岁寿星王世芳;辛亥革命耆勋屈映光、王文庆;民国空军首任总司令周至柔,联勤副总司令陈良等,对他们的人和事,都要化费许多精力和毅力去查阅文献。东塍镇1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记不清留下多少次往返的足迹。

随着工作的深入,影响也随之扩大,消息传开,东塍籍在海内外的各行各业人士及乡贤,在收到镇人民政府和编写组的信函后,纷纷寄来相关的资料,乡情乡愁,溢于言表。许多出生在外地,建国后从来未来过故乡的东塍籍人士,也为编志事专程返乡,游子之心,赤诚可鉴,给编志工作送来极大的支持与无限动力,也给编者的肩头增添了不少负重。只有努力工作,不辜负政府和众群的期待,夜深思来,才能聊以释怀一二。

时光不觉一年有半,全书已易三稿,何达兴先生因事向镇政府呈辞告退。接下来全书的出版等许多工作,突然落在我一个人身上,茫然不堪负重的压力不期而至。东塍镇6.5万的乡亲父老、成千上万的海内外东塍籍老乡,我仿佛在彷徨中看到他们正在拭目以待地盼望,故乡千年历史第一部地方志的出版,这是记载故乡历代先人在生产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璀璨文化,印证着东塍人的勤劳善良,爱国爱家的崇高品质,宏扬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凡此一一,促使我迎难而上,继续努力工作。历时两年有余,《浙江省中心镇:东塍》一书,于2010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7250千字,封面由时任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题写书名,临海市委书记尹学群为本书作序,并荣获政协浙江省原主席王家扬、刘枫的题词墨宝。

本书的出版,带来东塍乡亲的欢欣鼓舞,镇政府举行盛大的新书首发式,人人为求得一书,阅览故乡史事而奔走相告,也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增添了许多历史内容,海内外的东塍籍人士,纷纷来电来涵,要求寄阅。更加欣慰的是,东塍镇人民政府,以此书为主要文字资料,获批浙江省级中心镇。2011年,本书获得临海市委宣传部颁发的2010年,市文化精品工程奖。

    三、主编岭根村志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添砖加瓦

2012年,东塍镇岭根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目标,得到临海市相关部门和东塍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立项。村两委和村中乡贤,决议整合村中的文化资源,编撰一本村志,以此为契机,挖掘历史文化,以文字分门别类,把村中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环境,保存完整的清代和民国宅院,古道古桥,古今名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等编写成集,出版发行。

说起岭根村,远近方圆百里闻名遐迩,村围环绕史称九龙舞翠的山脉,三水夹金的溪流,唐宋古驿道穿村而过,村舍前后小桥流水。早在明代,临海状元秦鸣雷游览岭根后,写成岭根《王氏宅居记》一文,读了如进入人间桃花源。岭根王氏得此荫庇,人才辈出,农林年丰;清代走出一位旷世寿星王世芳,历经顺、康、雍、乾、嘉五代盛世,寿终140年,深受乾隆恩宠,两次进京为皇太后隆庆七十、八十大寿,位列香山九老,太后赏珍绮珠宝;三次奉旨觐见皇帝,奏对免跪,乾隆在太和殿赐御膳,在养生殿绘世芳星像,悬挂资念,并下旨在岭根村为世芳建香山九老木牌坊。清末民初,岭根走出四男一女,出国留学,寻求救国拯民之道。最具名望的是1900年留日的孙中山得力助手,光复会和同盟会会员,辛亥旧勋王文庆,留日的台州唯一的光复会女会员王素常。民国时期,村中出了9位将军,其中有曾任蒋介石参谋长的王萼,军政部参谋团副团长王纶。岭根村的女儿,又嫁了民国的8位将军,其中有民国政府首任空军总司令周至柔,远征缅甸抗日的远征军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等。成群的名媛,走出暖阁读书,投身社会,振兴中华;其他还有兴学开化民智、岐黄济世救命的古贤;更多的是科技育人的教授,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名师,岭根的人文资源确实丰厚得令人惊咋;所以将军村的威名,传遍四面八方,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

同年,我在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和岭根村乡贤的诚聘下,接受了主编《历史文化名村:岭根》的任务,心中深知其中的水深,一个外来的人,去编写名人如云的村庄村志,既感到任务的繁重和责任之大,也责成我不敢丝毫懈怠,努力争取编出一本岭根原汁原味、实事求是,富有可读性和经得起推敲的文化名村村志。我在精神和决心上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感谢本书编写的发起人,乡贤王春平,为本书搜集史料的乡贤王伯淳、王国军,他们不辞辛劳开车远赴当年王世芳任教谕的遂昌县,带回许多珍贵的史料;联系分居在国内外的岭根籍村人及相关眷属,源源不断的史料汇集到案头,给编志提供丰硕的粮草。鉴于岭根村的历史名人众多,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史事中产生的影响,力大面广,一时难以整核材料。如王文庆和孙中山、章太炎,王萼和蒋介石,王纶与何立钦,他们与中国现代史上呼风唤雨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如章、蒋梦麟、虞洽卿等名人与岭根村的人与事的关系,都要花很大精力,到文山书海中去寻觅查找,而且如大海捞针一般艰难。编书期间,说不上“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哺”的忙碌,但是甘苦兼有,自在心中。

2013年,《历史文化名村:岭根》完稿付梓,全书三十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岭根村面貌焕然一新,来村旅游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村中的长寿文化、辛亥革命文化、抗日战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名媛文化等人文历史;与“九龙舞翠、三水夹金”的山水景观,清末民初,省长和将军的故居,鳞次栉比,廊室内历史照片与文字介绍目不暇接,延绵的唐宋古驿道,古色古香的小巷,古桥青藤,流水鸣琴,到处如诗如画,在游客的交口赞叹相传中,岭根村的游客日渐兴旺;来村考察调研的省市领导接踵而至,如当年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台州市的各任党委书记、市长;临海市的各任党委书记、市长;岭根乡亲则奉送《历史文化名村岭根》一书作为敬礼。目前,岭根村成功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景区、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省非遗旅游区(村)、省宜居村落等称号。2014年,《历史文化名村岭根》获得临海市文化精品工程奖。

四、主编《回忆周至柔》

2011年夏,我接受了临海市委统战部和东塍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乡贤的倡议,编著东塍乡贤《回忆周至柔》一书。

周至柔是家父李瑾侯的挚友,他创建了民国现代空军。作为民国时期第一任空军总司令,他指挥中国空军在八年抗战中以弱御强,以寡敌众,创造了如“八一四”“四二九”等许多重大空战的胜利,表现了中华民族遭受外侮的不屈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留下厚重的历史气息和传奇色彩,特别是故乡人民,以这块土地上养育出这样优秀的儿女倍感骄傲,历史和人民就不应该忘记他。

周至柔对中国的现代史,特别是军事史有过重要的影响。他是爱国者,他曾为捍卫民族尊严而鞠躬尽瘁,我想这就是我编写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经过慎重的思考,我对编书过程和执掌的范围作了用心计划。

1.书的定位:搜集整理与周至柔有过长期接触和交往,对其人其事有过研究的各阶层人士对周至柔的回忆文录,把文章集中起来,以多广角的视点来看周至柔其人其事。文章中每位作者所记述的史事,基本保留原文,不加注改,以期让读者和学者去评断。

2.书的资料来源:一是家父李瑾侯生前的讲叙和记述。李瑾侯与周至柔同乡、中学同学、北伐同事和挚友,是周至柔极少数能与之坦露心胸的人。1981年,由中国新闻社和香港大公报的联姻,两位老人隔海续上前缘,诗文唱和不断,互诉思念衷肠,直至1986年周至柔住生。此等友情关系,恐怕在大陆仅此一人。本人从小就常听家父讲述周至柔的许多故事,兴趣所在,记在心中,今日可为一用。1982年,我要求家父联系台湾亲朋,开始收集周至柔的史料,不久,收到台湾寄来的资料,本人以此为参考,写下多篇相关的文史资料文章,以此结集为第一章。二是凭借手头上保存的民国时期,几位担任台州和临海的行政长官与周至柔的交往回忆,整合为第二章。三是跟随周至柔鞍前马后的部下和幕僚的回忆文章,他们从创建空军到八年抗战,再到退居台湾,耳闻目睹了周至柔各个历史时期的治军从政的经历。文章大部分是台湾转寄过来,倍觉珍贵。另外我到杭州拜访方耀将军,并建立了通信关系,他是周至柔的部属,写的都是第一手的资料,我把这些文章荟集成第三章;第四章结集了海峡两岸文史学者撰写周至柔的文章,其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纪实;第五章汇聚了周至柔亲友撰写的跨越60多年的历史往事和亲身感受,乡情亲情娓娓道来,如醇醪醉人;第六章收录本人和其他文史研究者所描述的八年抗战中,周至柔指挥中国空军,与日军浴血奋战、不畏强暴、勇为牺牲,捍卫了民族尊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书计25万字,经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阅后,呈送中央统战部审阅。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并同意出版,然后交国家政协宣传办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155月出版。得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审批同意出版的函件中说明,出版后各寄给5本。台州市、临海市图书馆亦有收藏。更有许多台侨同胞纷纷来电来函,求阅此书。

五、主编《历史古镇大田》的甘与苦

古镇大田,位于临海市的东郊,百里平原沃野上河港纵横,自古以来,是台州府的粮仓。镇区长街三里,店铺林立,两宋以来乡市繁华不息,成为百里方圆的商贸中心;宋代,县衙在大田立烟酒盐茶监,明代,立粮仓。坊巷里留传千年的民谣,言简意深,“到过大田,讲过三年”,意为到过大田的外地人,被大田的繁华景象印入心坎,逢人要讲三年。又有一句民谣传唱千年,“死呆大田客,一千不卖卖八百”。这是说街上店铺的商家,在做生意中,恪守诚信,只价值八百的商品,决不会以一千来蒙骗你,所以集市千年繁华不衰。

两晋南北朝以来,大田的山水间,寺庙钟鼓相闻,名刹古庵棋布其间。秀丽的山水,隐没着众多名人墓葬,自唐宋至明清,出土的墓志铭佐证了大田的人杰地灵。台州文教的启蒙先贤,唐代诗书画三绝的协律郎郑广文讳虔,墓葬就在大田金鸡山,现为浙江省文保单位。

大田古镇,行政区划繁杂多变,建国初期是临海县人民政府驻地。1951年后立区,管辖现在的东塍镇、汇溪镇、邵家渡街道、大洋街道部分,辖地面积400余平方公里,1992年后改为大田街道办事处,缩辖为38个行政村,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

2012年,大田街道办事处计划编写《历史古镇大田》一书,希望我与何达兴先生共同担任主编。我以手头已有《岭根村志》和《回忆周至柔》两书尚未脱稿付梓、分身乏术为由婉拒,然街道领导诚言相邀,并托市委宣传部领导与我商量,盛情难却,只有负重应聘。

如何编好《历史古镇大田》这本书,难度较大,历史上大田是临海东乡的政治、文化、教育、商贸、农业、工业、医疗的中心,辖区面积大,涉及史事内容多,如何从历史上的大大田,缩写到现在的大田街道,史事如何分割,章节如何安排,如何到各乡镇、街道调查取材,都要有个合理安排,幸好我和何达兴先生已有过在东塍镇编志的近二年的合作,两人工作默契,相互帮忙,编写工作进展顺利。历时四年,2015年,一本70万字的《历史古镇大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6年,评选为临海市2015年度文化精品工程奖。

六、乡贤文化使我难以止步

2016年至2018年,主要精力用在编写《抗战中的东塍人》,15万字;《屈映光其人其事》,18万字。

《抗战中的东塍人》,是我在编写地方史志时,涉及的许多人物,感觉东塍一个弹丸小镇,在抗战中涌现的人物,几乎支撑中国的一角江山。他们是航空委员会主任,空军前敌指挥部总指挥周至柔,指挥中国空军,历经大小数千次空战,以寡敌众,以弱御强,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描述了八年以来,空军的重要空战,自1937年淞沪“八一四”空战大捷,写到1945年空军战机押解日军战犯至湖南芷江受降。军政部军需署署长陈良中将,在八年抗战中,为几百万中国军队调供军需,在国难中物资极其贫乏的情况下,殚精竭虑,有时几近无米之炊,走黄河故道,飞驼峰航线,驰滇缅险道,在日军的炮火中,不使前线将士挨冻受饿,缺枪少炮,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军政部参谋团副团长、作战厅厅长王纶中将,赴北平协助何应钦指挥长城抗战,与投降派坚决斗争,任上以身殉国。七十五军军长柳际明,率部参加了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武汉会战、常德会战;1940年,奉命率部守卫宜昌至当阳360平方公里阵地,发明抗倭阻塞战术,使日军坦克、战车无用武之地,阻敌于阵地之前二年,粉碎了日军入川攻取重庆的计划。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谢升标少将,率部活跃在三省边界,牵制日军主力,锄奸除霸,为我军主力在前线歼敌创造时间和战机,赢得台儿庄大捷;任上以身殉国,成为八年抗战中296名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其简历及身后追晋证书,建国后追认为烈士。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副委员长屈映光,八年抗战中,为几千万战区难民的生活安顿,设立救济站、难民营、垦务所,想方设法募款筹粮,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一营营长陈启銮,第一次出征缅甸抗日,战斗中立下大功,亲受中美印联军总司令史迪威颁发的美军最高奖章银星勋章,火线上晋升团长,率部在千难万险中爬过死亡之地野人山回到祖国;亲历的回忆录遗稿,由其子从加拿大辗转送到我手上,读后潸泪之余,倍感中国军人,抗击外侮,热血澎湃,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品德,令人肃然起敬。其他如中国驻印军空运处处长王大钧,参与指挥驼峰航线的美援战略物资,身兼浙江医专、英士大学医学院、浙江医药高专三校校长的王吉人,在杭州沦陷前夕,率领师生内迁,辗转于丽水、台州等地,边招生上课,边为伤兵民众救治,在敌机轰炸和日军进犯的险境中坚持办校,为战后培养人才。还有许许多多的东塍人,在八年抗战中,为民族存亡做出力所能及的动人事迹,书中尽其所量,都予以一一介绍。

民国名人屈映光,我在《屈映光其人其事》一书中,讲述其辛亥革命时期,屈映光参与指挥沪杭光复,攻陷南京后,当选浙江代表之一,参加南京中华民国成立,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其后当选北洋政府的浙江民政司长、民政长、巡按使、临时都督等最高军政长官,治浙四年的历史简况。出任山东省长,治鲁和治理黄河;出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部长及下野留洋考察的历史过程;其间,着重讲述屈映光与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王文庆的错综复杂的官场史事。重现抗战前在上海与许世英、杜月笙等一大批沪上名人,从事佛禅的活动。抗战八年中,出任赈济委员会副委员长,救济难民的过程。1952年,从香港至台湾,过着主要从禅皈依的生活,在主修中华大藏经的过程中,积劳成疾谢世的一生。

其间,曾为东塍镇人民政府调研传统村落文化,编写调研文章,上送省农办,其中三个村庄获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为临海市社科联创办的《社会科学》期刊撰写文章,2010年后每期均有一篇,发表的如《屈映光与李逸尘》《屈映光与袁世凯》《柳际明与七十五军》《周至柔与陈诚》《周至柔与毛邦初》《周至柔与蒋经国》《长城抗战中的王纶》《王萼与中山舰事件的某些关联》《王素常其人其事》《王素常与上海双妹牌化妆品公司》《岭根村的名媛》等几十篇文史类文章。

七、背起竹囊继续行走

东塍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化古镇,一但敲开它的历史大门,与许多历史人物盘膝茗谈,其中的故事妙趣横生,深邃而又真实,使人不想写也难。如南宋宰相范宗尹与东塍的不解之缘,北宋校书郎王的为官不阿,明代金贲亨父子一门四进士,明代文坛双星叶见泰与叶惠仲兄弟、明代监察御史、再生包公郭、明代抗倭的烽火台、寻找两晋至民国佛教在东塍的轨迹,棋布的古寺、遗存的古祠、斑驳的名人故居、古贤的诗词与碑刻,我开始在各种报刊上不断地推介给海内外读者。穿越在东塍乡村的历史隧道中,有与古人擦肩而过,亦有与古人不期而遇,说不定哪一天,清代台州第一才子,东塍古贤侯嘉,邀约他的挚友郑板桥、袁枚、吴敬梓,到他格溪村的鱼山草堂品茗饮酒论诗,我们又会坐下来一起好好交谈。中国的乡村承载了中国的一大半历史故事,穿行在乡村历史的古道上,一路寻觅挖掘历史故事,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我将继续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