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至少在我国目前我还没有发现一部完整的地名学教科书。如有,可能正在母腹中骚动。为了让刚上岗、年青一代的地名工作者迅速掌握地名的初步理论知识,对地名实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我对自己多年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疏理,并将她上升为理论,纳进地名学中,写了一本《普通地名学》(尚作进一步修改,故未正式出版),打印发送给同仁。纲目列下:
【一】地名名词
一、地名定义
用以指代地理实体的一种特殊符号;
二、地名要素
1、音 读音;
2、形 汉字形态;
3、义 文化含义;
三、地名形态:
1、点状地名 村名、桥名、涵洞名、山名、楼、夏名、站名等等;
2、块状地名 地域名、片区名等等;
3、带状地名 路名、大道名、街名、江、河、山脉名等等;
四、地名辐射域
1、辐射域的特定性;
2、辐射域的伸缩性;
五、地名属性(分类)
1、政区地名 省(自治区)名、市名、县名、区名、镇名、乡名;
2、聚落地名 村名、居民区名、街、路、巷、弄名;
3、单位地名 政府、局、公司、厂矿、学校、医院等等;
4、人工建筑地名 桥梁、隨道、水库、电站、车站、机场及地标性建筑名等等;
5、交通地名 公路(高速、快道,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铁路、航道(包括码头)、机场名等等;
6、名胜古迹游览地地名 名山、大川、寺庙、园林、地质遗存名等等;
7、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山、山脉、山峰、山岭,江、河、港、溪、滩涂、湖泊、岛屿
名等等;
六、地名专名
一条地名由专门和通名二部分组成。专名系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性词,指代特定的地理实体;
但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地理通名曾作为专名使用。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江”作为长江的专名;把“河”作为黄河的专名。时空飞越至明代,徐霞客依然还遵循郦的构定法。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范围界定的变化,地理通名的类别不断增加,地理专名急增。如新城堀起,老城扩大,新街区、新项目工程不断浴出,地名专名也就日益增多。
七、地名通名
通名是指对普遍存在、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在同等级别内都可指代的名词。
1、政区地名之通名 省、自治区、市、县、区、镇、乡;古代的郡、州、路、府、道、都;
2、聚落地名之通名 镇、村、庄、寨、垛、沟,街、路、巷、弄,小区等等;
3、单位地名之通名 厂、矿、公司、集团、小学、中学、大学、学院、医院等等;
4、人工建筑地名之通名 桥、、隨道、水库、电站、车站、机场、楼、馆、宫等等;
5、交通地名之通名 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线(铁路名,如浙赣线)、航道码头、机场、站等等;
6、名胜古迹游览地之通名 山、湖、庙、寺、塔、公园、乐园、农家乐、遺存等等;
7、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之通名 山、山脉、峰、岭、自然保护区,江、河、港、溪、滩、涂、湖、岛、屿等等;
七、地名成因
一条地名的诞生是由地缘、人缘、时代潮流所决定的。纵观地名家族,成因的源流众多,大致可归类为:
1、姓氏地名,即以姓氏采词;2、以姓氏加方位采词地名; 3、以姓氏加地理特征采词地名; 4、以方位采词地名; 5、以祈望采词地名; 6、以传说采词地名;7、以神话采词地名;8、以寺庙采词地名等等;9、以形象采词地名;10、以人物采词地名;11、以植物采词地名; 12、以花草采词地名;13、以动物采词地名;14、以年号采词地名;15、以儒家文化采词地名;16、以道家文化采词地名;17、以自然地理特征采词地名;18、以古水利采词地名;19、以古交通采词地名;20、以炫耀先祖采词地名;21、以纪念性事件采词地名;22、以时代色彩采词地名;23、以古建筑采词地名;24、以军事遺迹采词地名;25、以职官名采词地名;26、以雅化词采词地名;26、以古代官衙学府采词地名;27、以2地名各采一字合成词地名;28、沿袭地名 为不忘祖居地,沿袭原地名;29、方言地名;30、方言译音地名; 等等、等等
八、地名演变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涌动,一部分地名被淘汰,而另一部分更典雅、更具文化内涵的地名浮出水面。在同一地理实体所发生的这种更替现象在地名学上就将她称为地名演变。地名演变可分为2种类型:
1、意识性演变 如龙游,初称太末,后改名龙丘,到了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恶其丘系坟墓之意,易名龙游;今衢江区高家镇境内的盈川,南北朝·梁·承圣时(552—555)称刑溪,信安守留异恶溪有刑名,遂易名盈川,盖取盈满之义;
2、无意识性演变 如今衢江区玳堰,原名田头(方言至今仍称田头),即建村之初,民舍建在田地之头上,故名;到了明朝,芝溪改道,村之东河中筑了一条堰,规模较大、较长,他乡人便指堰为名,称大堰;清康熙年间修《西安县志》,村民选写条目时,因村的形态似玳瑁状,以其“大堰“之谐音,雅化称玳堰。
九、一名多写
因文化差异、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往往同一条地名会出现音同而异写现象。
十、地名沿革
指市、县、区、乡、镇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称谓。
【二】地名管理
一、地名标准化处理
1、一地多名处理;2、一名多写处理;3、方言地名构词处理;
二、地名规范化处理
1、地名构词中的汉字书写规范;2、地名构词量化处理;3、行文中的地名排列层次规范;4、引用政区地名的等级规范;
三、地名命名
1、地名命名等级权限;2、地名命名类别权限;3、地名命名采词原则;4、地名命名中的系例化、层次化、规循化;
四、地名更名
1、地名更名等级权限;2、地名更名类别权限;3、强制性地名更名;4、地名更名中的限制性;5、地名更名采词原则;
五、超前性管理
1、制订地名规划;2、制订地名管理条例;3、制作地名标志;4、出版地名书籍、图册;
【三】地名图书编制
一、地名志编纂
1、资料搜集;2、资料分类设立卡片;3、资料考证;4、大纲编制原则;5、条目排列原则;
二、地名图册编绘
1、编制资格;2、编制出版权限;3、编制要素;
……
上述仅是我心中构思的地名学的一个邹型临时发放,以救火急,尚有许许多多内容未纳入其中。如地理实体名的起源;地名的抽象化、概括化、普遍化;地名学中的专用术语;地名特征;特征地名中的几个特点;地名分布规律;地名学与地理学、历史学中名称的历史性制约;探索研究地名文化元素、含量积聚的手段和方法等等,皆有待于撰写。一部有纲有目的地名学教科书之问世是我晚年的梦寐追求。
学中运用用中学,揭示真相告世人
早在第一次编纂第一代地名志时我就对存于史料之载、专家之说中的“姑蔑”一名成因产生怀疑。什么以上古作为货币流通的贝壳珍命名说,沿袭山东地名说等等,尽管个个说得有板有眼,我皆不相。其实,它是一条上古越语地名。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汉人入境之后,以汉语对话音译而书写成的地名。要追寻它的成因和起源,必须运用语言学,用方言去解读。我跑到离衢城60多公里的衢北千里岗脚下,一个五到十万年之前就有智人生息、繁衍的山村,叫农民用当地方言发音“姑蔑”一名,结果是“苦篾”,即一种生长在江南中低山丘陵地带、细长、味苦,又具韧性,主干可作箭之弓、其篾用作编制家具的竹子。居住在满山遍野长满苦篾竹的远古居民遂以此竹命居地名,族群亦以地而称“苦篾人”,它接近于《逸周书》王会之解称“著箘簵”的竹名。《陈奇猷集释》:亦云“箘簵,美竹也”。 对“姑蔑”一名的成名年代,又必须要运用历史学进行考证。
史学界有的学者宣称“浙地姑蔑系鲁地遗民从山东泗水迁入,为鲁地‘姑蔑’之沿袭地名”。我不以为然。据《晋哀公十三年传》及民国《衢县志·沿革》“哀十三年·姑蔑地”条载:越地“姑蔑”立国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之前,鲁地之“姑蔑” 立国于卫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77年)。其语指出:“考春秋有两姑蔑,其一为隐公元年,盟邾(春秋古国名,今湖北黄冈县)之蔑,定十二年传之鲁地。”古人很清楚地告诉人们,鲁地姑蔑成名晚于越地姑蔑145年。事实是鲁地之姑蔑系盟邾之沿袭名,而盟邾之民皆越地之遗民。铁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越地姑蔑系山东沿袭”说。可悲的是史学界现在还有的人仍在人云亦云,闭起眼睛说瞎话。为正本清源,我将上述考证成果先后载入第二代 《衢州市地名志》和2015年出版的《衢州故城史话》一书中。《衢州故城史话》在衢州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比中获一等奖。
定阳县治在何处,近二、三十年争论不休。一说在今衢江北岸;一说在常山境内。常山境内说,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为依据。为此,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运用了古人命名地名“山南水北为之阳”的规律作纵深考证。
定阳县治之地理方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渐江水》引《东阳记》作了明确的记述:“其水飞湍北注(指今江山、常山二港汇合之水)至县南门入瀫水。瀫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今浮石潭处)。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三年(当为元年)改曰信安。”这一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定阳县治在今浮石潭以下、衢江之北、千里岗之南,今铜山源与芝溪下游之间的广柔地域。清光绪十年版《常山县志》、各朝所编《衢州府志》都有明确记载。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王志邦、王致涌二人在《东阳郡》一书专门撰写了《定阳县治地理位置考》一节:“从《水经注》水的记述结构看定阳溪及定阳县的地理位置;从千里岗山脉南北地区孙吴时期行政设置看定阳县的地理位置;从考古发掘显示今衢江北侧及常山港流域六朝村落分布看定阳县的地理位置;唐定阳县与常山县之关系”四方面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证。文之最后结论:“六朝定阳县及唐武德年间复置的定阳县之地理位置是在千里岗山脉以南、衢江北侧,而不是在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所建常山县地域,即不在常山港流域。”
从县名采词“定阳”,亦可确定其疆域与县治应在浮石潭以下至小南海段的衢江北岸,即后来的白石县、盈川县治所在地。她正处千里岗山脉之南,瀫水之北。《中国历史地图册》所标注的定阳县位置却处在常山港自北向南折东北河段璩家、金家一带,显然与古人“山南水北为之阳”的地名命名原则相勃。
再从设县的传承性分析,亦可以确定定阳县在衢江北岸。如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此又复置定阳县。定阳县虽只经历了短暂的三年即并入信安,71年之后,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此地域再度设置县,名盈川,至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县废。一立一废,一废一立,决非偶然,应该说是一种带传承色彩的历史循环。明《衢州府志》、清·康熙《衢州府志》皆称“定阳城去西安城二十五里,今为古城院,盖即此城”。清康熙《衢州府志》主编杨廷望在卷三“山川”中特别指出:“常山为古定阳说恐为未确,定阳在信安县之东”。
二○一八年六月版的《衢州市地名姓氏集成》一书载入了这一结论。
珍惜余生争朝夕
熏得晚霞满天红
人生最难断定的就是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过了古稀之年争朝夕的节拍感加重了,觉得还有好多事没有做,还有好几部书没有写和没有写成。但一口吞不下一个胖子,饭得一口一口地吃,不然得要撑着。
二0一四年底,完成了93万字的《衢州故城史话》的编著之后,立马投入《衢州市地名姓氏集成》的大纲制订,将三十余年中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分类、择选。我给我自己作了个规定:不串门、不娱乐、早睡早起,专心致志地伏案写书。自己对自己说,若君不将这部书写出,恐衢州一时很难有人传承。该书对衢州市境内的近二万条各类地名一一作出文化解读,将平时搜集、积累于案的12000多个自然村居民姓氏、始居民、主姓进行疏理,若有疑点的继续查证。大约历经了1800个日日夜夜,于二0一八年六月八日正式出版发行。部分读者见书阅读了部分条目之后赞不绝口。市委办张雨辰打电话对我说:这套书真接地气,得人心,将衢州市境内的村村乡乡历史、地理、人文记载得那么详实,自古至今衢州没有一部地方志可与此书论比。巨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徐小渭单位购了一套,自己又买一套。他情有所动地说:这套书太珍贵了,值得收藏。他将新修好的家谱与自己村的条目一对,发现家谱中的始迁祖姓名、迁徙年代都错。柯城区万田乡白渡村村支部书记王建东本不知自己的始迁祖叫啥名字,从那里来,看了白渡村条目后连拍大腿叫绝!还将白渡村条目发到家族群和网上,说,写得太好啦,美文共赏。
一心为求学术真
斩波劈浪愿献身
地名和姓氏是一对孪生兄弟,地名家族中有许多姓氏地名。姓氏地名中又蕰藏着家族的发展史和其他文化元素。所以研究地名势必要涉及姓氏文化。姓氏,又是同一血源的人类族群的指代符号;而地名却是人类为便于交往所赋予地理实体的特定代号,相生相存,交映生辉。故,从进地名办公室的那天起,在研究地名成因过程中我就十分留意姓氏地名中的文化蕴藏,在编纂第二代地名志时,我就增加了村级条目的居民姓氏信息,以提高志书的含金量,使之更具资政价值、存史价值,学术价值。这一创新,得到了全社会的赞赏,学术界的认同。兰溪等地地名办公室在编纂第二代地名志时,先后派人来衢向我索取纲目,参照编纂。江西省社科院主管地名工作的汪涛先生在QQ群里读了我发的条目释文,阅览了集于《浙江省地名文化研究》一书中我撰写的“地级市地名志编纂探索”一文,不但在QQ群里转发了我撰写的地名志条目,还对江西各市、县、区编第二代地名志时作出了增加姓氏信息的要求。
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衢州的村村庄庄分布着那些姓氏,从那里迁来?我心里都有个谱。早在一九九二年十月间,流球 “冲绳县赴中国大陆三千里行代表团”从福建泉州上岸,手拿清康熙年间编的《冲绳县志》,一路沿古驿道向浙江衢州境内奔来。临近浙闽交界处,福建方面电话外事办,要衢州派一谙熟古驿道的人会同外事办前往交接。 因《冲绳县志》上记载的古驿道沿线有许多驿站名是姓氏地名,而今原姓氏地名有的已经消亡,现在叫什么名,他们都要一一登记。外事办王主任先找交通局局长徐林木,徐说,我只知道县道、省道、国道,什么驿道、驿站我概不知。王主任慌了,立即向郭学焕市长作汇报。郭学焕说,不要紧张,你去找市地名办主任张水绿,他肯定知道,他主编的地名志上都写着呢!于是,王主任驱车来到地名办室,说是市长交给我的任务。话不多说,立即把我拉上车,直往江山与浦城交界的廿八都奔去。第二天下午,三千里行代表团将离别衢州时对我一路的引领和解读非常的满意,硬要拉着我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合影时,外事办主任小王按中国的传统礼节和习惯先站立中间,不料,代表团团长、冲绳县知事大田昌秀将他拉往一边,把我拉到他与副团长新川 明俩人之间。一时,我和小王都显得有些 窘迫、尴尬。后来,外事办的同志告诉我说,《浙江日报》外事版登了这帧合影。大田昌秀回冲绳后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寄来一封感谢信,对我深表感谢(见上图)。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日下午五时,市外事办主任俞栋堂来到办公室,对我说:韩国慎氏宗亲会会长慎殷晟、副会长慎泰晟来信寻根。三年多来,他们先后多次派人前往开封、洛阳古都查询,均无收获。后从《宋史》中查获北宋在开封府做官的慎姓人士系衢州信安人,慎温其后代,受命派往高丽,遂定居韩国。问,慎氏使臣故里是否在衢州?我回答,给我一个星期时间,容我考证一下。它涉及外事,错了不好。三天后,我将赴衢南山区考证结果打印成书面文字交外事办:
“始迁祖慎修,东晋隆安间为东阳太守,致仕后见衢州山水之秀定居信安城中。唐季,慎德因产业迁信安南宛丘(今衢江区黄坛乡庄底村)。五代,慎温其系钱镠帅府判官,子知礼、孙从吉归宋;从吉之子镛,知湖州,其后有迁归安潞溪的”。俞栋堂遂即将材料寄往韩国。时,心生感慨,作《为韩国慎氏宗亲寻根》一诗:
千山万谷,历尽道曲折,为的同胞骨肉,思乡曲,亲情托。
世系湮没,详情难查阅,史海钩沉苦索,对残月,一腔血。
宗亲会接信后,是年,一支80余人组成的“慎氏家族寻根团”由京畿道慎达范带领浩浩荡荡涉渤海,渡重洋来到祖居地衢州,衢州市政府在东方宾馆举行了盛大的接待仪式接待了这批远道而来的衢籍后裔。
数典忘祖诚可悲,正本清源系使命
二○○七年十月间,《衢州日报》登载了一篇江山清漾系江南毛氏发源地的相关文章。我细细拜读之后觉得与历史事实不相符,文章作者完全否定了清漾毛氏系衢州毛氏的一个分支;衢州城系清漾毛氏的祖居地。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第二代《衢州市地名志》“清漾村”条目中涉及始居民是如是记载的:“据清光绪十九年版《清漾毛氏族谱》及衢江区安仁镇严家民国三十年版《毛氏宗谱》载:毛元琼(一名元蔓)于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从衢州城迁入,迄今建村1456年。”怎么如今的清漾成了“江南毛氏发源地”?经分析,这一新说的创立肯定背后有人策划、支持的,不会空穴来风。为了还历史一个真相,我连续一个多礼拜查阅了第二次地名补查时的材料记录和相关的地方志、江山地名志、系列文史资料,写了一篇《也谈江南毛氏发源地》文章,《衢州日报》于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第七版“人文·地理”专栏以第一条的显著位置登载。文章从“江南毛氏发源地一词有言过其实之疑”、“清漾毛氏源出何处”、“衢州毛氏何因定居信安城”、“清漾毛氏系衢州毛氏一支”四方面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与驳斥。文章发表后,轰动了衢州的文化界、学术界,普通群众,以至党、政机关领导。市长厉志海对该文作批示,要江山市政府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部分专家进行研讨、论证。特别强调必须要将张水绿请到。江山市接到厉志海的批示后,经一个多星期的组织和准备,参会者在江山市某分管的副市长授意下,个个事先撰写好发言稿。对前来迎接我的同志在路上还用手机一再地叮咛:“原先统一好的口径决不能改变”,那位同志连声吮诺:“是!是!”衢州新闻界也派出了自己的记者参加。会上,像文化大革命开批斗会似的一个接一个连珠炮式的朝我发射。我义正辞严,列举事实,一一予以驳斥。最后,我要求他们要传承中国姓氏文化的文脉,不要做出数典忘祖的事。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衢州晚报》登载了一篇该报记者巫少飞撰写的相关毛泽东直系远祖出生“江山清漾”和毛璩长子“直接迁清漾”的文章。时,我深深地感悟到江山为了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景点档次,抬出伟人毛泽东这块牌子横心要造假了。同时也意识到,市领导对这类事不便于过多的插手。正本清源,系每个方志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不使读者和毛氏族人被误导,我连续数天数夜撰写了一篇题为《宋工部尚书毛让原籍考》的文章发在新浪上,引起了许多博客的关注。让走过的路留下一点痕迹,现将此文列入自传中。
宋工部尚书毛让原籍考
写在前面
2011年12月15日,《衢州晚报》登载该报记者巫少飞撰写的相关毛泽东直系远祖出生“江山清漾”和毛璩长子“就迁清漾”的文章,真是招摇过市,利用社会舆论平台欺骗读者。
本来,衢州毛氏的祖源与主要房系迁徙时间、地点在此之前历代的《衢州府志》、《江山县志》,新编《衢州市志》、《江山市志》,或衢州所属地不同年代版本的《毛氏宗谱》,包括江山明清和民国时期编修的《石门清漾毛氏宗谱》或《坛石毛氏宗谱》、《龙游毛氏宗谱》已记载得十分明确,无须异议,只因原市社科联郑艮安先生在《毛泽东祖籍溯源》一书中将宋人作唐人而导致。于是,被个别欺世者谋划为依据,利用手中的权力授意进行历史再篡改,将原版《石门清漾毛氏宗谱》中的始迁祖、世系图、世系表进行伪造,重新编排。结果,在时空跨越千余年之后,突然冒出了一个“毛泽东直系远祖出江山清漾”的新文献和震世新闻。为发展旅游业,竖“毛泽东”这块牌子,以达名人效益,一时间,假新闻、伪舆论泛滥衢州大地,地方电视台、报刊不遺余力地宣传,推波助澜,将正确的指误视作邪说,并穷尽到将衢州历史上所有的毛氏名人都编列进清漾毛氏一家世系中。面对衢州上空迅速刮起的这层历史文化污染空气,作者曾多次撰文进行批驳。令人遺憾的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那么,毛泽东直系远祖毛让是不是出生江山清漾呢?
要弄清楚这件事,首先得解读郑艮安先生笔下的真伪“毛让”。该书117页有如下一段记载:“毛让,字伯逊,江南毛宝第十四世孙。三衢毛璩第十二世孙,清漾毛元琼第六世孙。官至南唐大理评事、工部尚书。……”显然,郑先生的这段文字是走马看花似的查阅了一、二部《毛氏宗谱》湊合成的。在民国和民国之前编修的《石门清漾毛氏族谱》版本中,找不到毛让其人。旧版《石门清漾毛氏族谱》“世系图·十三世·方俭”名位下仅有让承一名,除此,找不到更多的文字。陈先生这种移花接木的嫁接经不起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作者可以从下列四方进行论证:
1、毛让有兄长,让承系独子
清咸丰五年版《龙游毛氏宗谱》记载:“巽公始仕唐为光禄卿,弟让为大理评事,仕至工部尚书”,而江山清漾之让承为独生子;
2、此毛让与彼让承出生时间相差二百余年
据南宋咸淳九年吉水《龙城毛氏司封派谱》记载,毛让生于唐僖宗六年(879),系毛氏始祖伯郑第76世孙,而让承则是毛伯郑65世孙,两者相差11代。10代以上保守一点每代按22年计,相差242年,也就是说,约唐贞观十一年(637)前后让承即已出世。就按郑艮安先生所说让承系毛元琼第六世孙计算,毛元琼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从信安迁清漾,假设时年毛元琼为40岁,最迟生于505年,换言之132年之后即唐咸亨四年(673)让承即已降生,两者亦相差206年。206年是个什么概念?在封建社会,近十代人。我们也不妨换种运算方式,自毛让逆至毛元琼出生505年,两者时空间隔374年,难道故人须60余年才能孕育一代新生儿?可见,郑艮安先生嫁接时忽略了姓氏世系中大房、小房因果的计代数学概念。
3、毛让有官有职,而让承无职无官
在查阅各类毛氏宗谱版本时,作者发现,无论清咸丰五年版《龙游毛氏宗谱》,或清道光二十八年版《韶山毛氏宗谱》、吉水《龙城毛氏司封派谱》中都有此类“南唐讳巽公始仕唐为光禄卿,弟让为大理评事,仕至工部尚书,子讳休,归宋,授吉州守”等类字样的记载,唯独历代江山《石门清漾毛氏宗谱》无此类文字诠注(如果说有,那是2008年新修的谱谍某人授意编造进去的)。若此毛让即彼让承,似乎不符合家谱编修的常理。
4、毛让与让承生父不相同
毛让生父系毛 (音鸨)。南宋咸淳九年版《龙城毛氏司封派谱》中记载:“……始祖,仕后唐为行军司马”,而江山清漾毛让承,生父为方俭,无职。新編《清漾毛氏宗谱》竟然将毛让嫁接到方俭名下,这种公然挑衅历史事实的行为真令世人发指。
经此解读与论证,证明毛让非让承。
弄清楚毛泽东直系远祖是毛让而非让承之后,我们再来看毛让是何处人氏?
1、文献资料有揭示
南宋咸淳九年吉水《龙城毛氏司封派谱》中如是云:“吾宗出自三衢,始祖……终敕葬常川(即沙川、沙埠,今柯城区石室乡境内)贵溪(即荆溪,今柯城区石室乡境内)接界地名柯山(烂柯山)。由此可见,毛让父亲系衢州人(宋时毛氏系衢州城内望族);清咸丰五年重修版《龙游毛氏宗谱》序云:“巽十一代孙千七郎宋末自衢城徙龙邱”;清乾隆三年版湖南《上湘毛氏族谱》“卷首远祖世系”载:“让公,世居三衢”;道光二十八年版《韶山毛氏宗谱》“凡例”云:“……派接江西。自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让公就养,占籍吉州吉水龙城”;民国《龙游县志》“毛村”条云:“其先本居信安,元季始迁县北”。
2、婚配嫁娶亦可印证
古代人婚配嫁娶讲究个门当户对。毛让妻,信安薛氏,系唐衢州太守薛戎的后代。薛氏盛极于唐,衰落于宋末,可称衢州古代之望族;让长子毛休妻,信安赵氏(城北赵湘后人)、次子任之妻,徐氏(民族英雄徐徽言家族人);孙仕元之妻,信安萧氏、五世孙宗之妻,信安萧氏,皆萧潇之族女。若毛让不是衢州城人,且四代都与衢州城人攀结秦晋之好, 而没有一个族人与江山婚配?
解读文献对以上二种不同内容的记载,毛让系衢州城人而不是江山清漾人已明明白白。
江山某人为了强权实施“清漾是江南毛氏发源地”、“清漾是毛泽东直系远祖祖居地”这一创作意图,竟然将创作小说的手法运用到历史学上来,组织班子,面授机宜,将毛宝八代孙毛元琼改为毛璩长子即毛宝四代直接从江北迁到江山清漾。在史料进行篡改过程中,对持有异议者、反对者威胁、利诱、赐赏,手腕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如愿以赏,新出笼的《清漾毛氏族谱》从源头上就否定了清漾毛氏从衢州城迁徙的历史事实。作为一个从事地方史编纂与研究达四十余年历史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发源于衢州的毛氏族人正本清源。
请看,系列文献相关记载:
民国乙卯四年版《清漾毛氏族谱》云:“一世宝公渡江,三世璩公迁信安,八世孙元琼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从信安迁清漾(此“信安”一名作为县治治所所在地使用);明宣德十年,毛宝三十九世孙毛丽在《清漾毛氏族谱》作序亦云:“元琼公由衢城宅清漾,是为须江毛氏之始祖”;1990年2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山市志》“姓氏·毛氏”条下载:“清漾毛氏,梁大同年间(535-545)信安毛元琼(毛璩八世孙)迁居石门镇清漾村”;1993年由清漾毛氏族人毛永国与人合著、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江山姓氏渊源考略》一书记载:“清漾毛氏”下云:“毛璩五世孙元琼,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自信安徙居须江清漾,为清漾毛氏始祖。从毛宝算起,毛元琼是南渡后八世祖”;咸丰五年版重修《龙游毛氏宗谱》“明故江西按察司僉事、前以军功陞从四品露山毛公行状”云:“……晋,宝以功封州陵(州陵,古县名,位于今嘉鱼县的江对岸,洪湖县 沔阳县与武汉市武昌之间)侯食邑信安,子孙遂家焉”;明嘉靖《衢州府志》记载:“毛璩墓在县南一里”(即今柯城区双港街道五湖行政村毛家田铺);清《一统志》云:“毛璩墓在西安县南一里”;1994年1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衢州市志》“姓氏·毛氏”条下载:“晋代毛璩迁衢,江山、龙游是其分支”。更让人寻味的是,清同治三年版《江山坛石毛氏宗谱》有如下赞词:“柯山是首推望族,坛石如今豪名门”,她生动地表露出了江山毛氏族人世代默认“柯山是首”、源出衢州的历史事实和以此为自豪的淋漓畅快的心声(“柯山毛氏”中的“柯山”一词,系标志性地名,非人真的居在烂柯山中);民国《衢县志》“卷十一族望·柯山毛氏”下载:“晋毛璩之后,宋有毛友(居鹅笼山即今衢江区全旺镇境内)、毛自知(全旺毛家),总称柯山毛族。江山亦其分支,每岁时至柯山展墓”。
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将一件时空跨越一千六百多年的事揭示得一清二白。诸如此类的事近一二十年来时有发生,为了打造旅游景点或申报非文化物质遗产,弄虚作假,当引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物质上的造假政府出笼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条款,非物质性的造假该如何处理?我想,也应当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早上十一点半,突然接到一个自述江西吉水龙城铎塘叫毛凌志的同志打来一个电话宣称是毛让的后人,与毛泽东同宗。电话中说找我找得好苦,先打电话衢州市档案局,又打电话市志办询问我的电话,再打地名办,才知道手机号。毛氏说,一个在广州打工的毛姓衢州人,打电话告诉他,一个网名叫九龄孙的写了一篇《宋工部尚书毛让原籍考》的博文发在新浪上,要他仔细阅读阅读。当他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激动不己。他完全赞同我的观点和结论。讲事实,有证据。说郑艮安造假,清漾造假。又说,去年他到过江山、也见过郑艮安,当面向他们提出“毛泽东直系远祖出清漾”的质疑,还发生争吵。现在有你这篇文章,我跟他们说话就更可以理直气壮啦。毛凌志在电话中又说:已将这篇文章复印200多份,散发给“龙城毛氏九派”族人。
五月三十日,毛凌志从江西吉水龙城来衢州特地拜访我,继又赴龙游模环乡毛村查北宋毛巽一支家谱。我打电话龙游县志办的同志,县志办的同志非常热情,派出胡炜鹏、劳乃强俩陪同前往。毛凌志衢州之行收益匪浅,从清咸丰五年重修版《龙游毛氏宗谱》中再次得到证实,先祖毛让出生衢州城。 ……
展开对姓氏地名文化学术探讨、对同一姓氏、同一血源人脉研究,家谱是重要的依据之一。而家谱的编纂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和科学。在我生命的旅途中,尤其跨越花甲之年后,曾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对家谱编纂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在体例、纲目、专用术语上都作了不沿袭传统式的新尝试,以体现时代特色。如上世纪党和政府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独生子女,一女者在世系图、世系表中怎样科学地表术,以防家族内部产生矛盾;新社会、新制度、新人物生成的新材料如何归类,一一进行了探索性尝试,获得了谱主的赞美和认同,社会效果良好。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罗氏家族,召开一百多人的宗谱发行会,邀请我参加和讲话。来自各房系的代表看了族谱非常满意,对我在一些家族内部曾经发生过激烈争执的事情处理上表示赞赏。我主修的几部家谱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先后有衢州韩氏,杭州卢氏,江苏徐氏、赵氏、孔氏,江西赵氏、毛氏,永康胡氏,浦江于氏、黄氏、王氏、缙云王氏等地的同志不远千里来寻找我。
时光匆匆,眨眼一年又一年,三、四十年过去。期间,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浙江巻》、《浙江古今地名辞典》的編纂。同时,创作了一些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及天涯不见家。己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回首来路三千里,自己尤若一个醉汉,踉踉跄跄、跌跌撞撞,时起时落,五陈杂味,酸甜苦辣都尝过。而明天,对我来说濛濛胧胧,夕阳西下。然,我心志不移,还想以“落霞与孤骛齐飞”的壮丽姿态再度挖掘潜智慧,一部《别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衢州地名赏析》与《衢州居民姓氏与迁徙探源》之新著在未来的三年内争取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