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郑德弟:法语•法国史•中法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9-10-1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简历

1946110日生于上海,19626月在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当年91日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五年制本科,1967年毕业,因“文革”,推迟至19689月离校。大学在读期间1—3年级担任班级的法语课代表,4年级起任班长。

19689—197011月,在北京军区4584部队锻炼,任学生连班长及代排长(学生连的连长、指导员、司务长及排长皆由解放军担任,我当时所在的排的解放军排长缺位,由我代任)。

197012—197210月,供职于浙江省奉化县革委会报导组。

197210月,调入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外语系,是该系第一位法语教师。鉴于当时该系尚未招收法语学生,我便设法与上海外国语学院(今上海外国语大学)联系并与之达成双赢协议:上外接纳我去该校进修,我承诺为该校法语系二年级学生上口语课。

19743—197510月,在上外法语系进修并兼任法语教师。由于我妻儿父母均在上海,而杭大久久未有何时开设法语专业的确切计划,所以我在上外工作年余后,向上外提出了正式调入该校的请求。因为在上外工作对我说来既专业对口,又可解决我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是最佳选择。上外当时正好需要年轻教师(66年“文革”起至75年这段时间,上外未从本校毕业生中留下过学生),而我的学历、当时的年纪以及我在上外教授法语口语的工作业绩又正好符合该校要求,因此,上外在对我考核后明确表示欢迎我调去该校,还表示,只要杭大肯放我,他们就马上向杭大发“商调函”(单位间协商调动的一种公文)。为此,我数次致信杭大外语系说明情况并恳请杭大同意我调往上外。可惜,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我未曾料到的:

197510—19826月。1975年杭大历史系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编撰《法国通史》的任务(这在当时是蛮重要的一件事),随即组织了编写组,但组内除1904年出生、早年留法获得博士学位、但当时已年逾古稀的沈炼之老先生外(其实正因为有沈老先生,教育部才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杭大历史系),其他成员皆不懂法文,因此大量法文历史资料无法利用——而缺了法文资料,单凭中文资料去编法国历史,显然是难以成功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7510月,历史系通过校人事部门把当时正在上外等待消息的我“借调”到了该编写组。此举可以说决定性地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方向,也使我调往上外以便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的愿望落了空!此后直至1978年春夏之交的2年半多点时间里,我的工作是每天把法文资料译成汉语供编写组使用。从某种角度看,此项工作中我鲜有个人意志可言,因为译什么资料以及译成汉语后派什么用场都不取决于我,更不必说什么“个人成果”了!但从另一角度看,此种长年累月的翻译使我十分真切地通过法文原文学到了法国历史知识,其中自然有中文书籍里看不到的知识;再加上我译的史料涉及从古到今各个时段,所以我对法国史就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正是我报考法国史专业研究生时能取得佳绩的原因所在。

1978年春夏之交,“文革”后国家首次招收研究生,我几经考虑报考了北京大学法国史专业,导师是我敬重的张芝联先生。经过考试,在当年报考北大该专业的考生中,我各门课目笔试的总成绩是最高的,因此,我那一年去北大读研原本是水到渠成之事。可是让我料想不到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时任杭大历史系的领导以“本系工作需要”为由,让我放弃去北大读研的机会。人人都知道这种“放弃”意味着怎样的牺牲,因此我无须赘言;何况当初我考北大的另一目的是“绕道北京回上海”,即在北大读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工作。因此,放弃去北大,意味着我解决两地分居的另一条路也被堵死了。罢了!我不想再回忆当初我是何等痛苦而又无奈地“同意”了系里的要求——因为此事过去30多年后,有当事人告诉我,当初我如果坚持要去北大,系里还会有“别的办法”把我留下的。不过,我要郑重声明,此刻写这些,我丝毫无意责怪当时的领导,因为我非常清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既不是出于个人私利,也绝非跟我个人过不去,他们考虑的确实是编撰《法国通史》这项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我当时不管如何痛苦与无奈,最后毕竟再次放弃了我个人某些合理的诉求而留了下来,我考虑得更多的同样是工作需要。好吧,那就继续为编写组翻译吧!

1979年春,省人事厅在萧山举办了为时约3个月的外语(英语、法语、日语等)培训班,参加者都是跟我差不多同时从全国各地分配到浙江的原本学习外语的“老学生”,因来浙后改行了多年,因此在重新启用其外语专业特长前需加培训。我被省人事厅抽调去教其中的法语班。鉴于我与他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非常理解他们,也格外乐于帮助他们尽快重新掌握法语。该班约15人,经过培训,班里有3位“老学生”后来成了我们浙大的同事,另有学生成了省援非医疗队的法语翻译,或是科研机构、旅游部门、外贸等行业中的法语工作者。能为他们重返法语专业帮上点忙,甚是欣慰。

1979年初夏,我考取了沈炼之先生的研究生,19799—19826月,我就在杭大历史系攻读法国史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翻译工作未停),毕业后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被留在历史系法国史研究室工作。说到我研究生毕业时的分配问题,对我来说又是一段伤心事。由于历史原因,“文革”结束后最初几年报考研究生的很多是高校毕业后工作多年的“老学生”,其中不少人考研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毕业后换个工作地点以便与家人团聚(当时夫妻分居两地者甚众而工作调动不易)。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育部当时出台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关于研究生毕业分配的文件,其中一项内容是:毕业研究生一般应分配到其家庭生活基础所在地。按此精神,我显然应分配到上海。而且我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表”时明确写上了这样的话:“根据中央有关精神,请把鄙人分配到扬子江流入东海之处。”系里对我的志愿不予考虑,似乎我毕业后留在系里是先天已定之事。由于有了1978年我报考北大一事的经历(见上文),我这次乖乖地服从了系里的决定——解决分居问题的愿望就这样第三次落了空!

其实,上文中有关“1975年我与上外”、“1978年我与北大”以及“1982年的毕业分配”这些内容,我撰写前内心是非常纠结、甚至是痛苦的:因为在他人眼里,写这些事情似乎是在发牢骚。为此我特意征求了历史系现任领导的意见,他很开明,明确告诉我这些事实是应当写出来让人知道的。我考虑再三,觉得他的话很对,因为记录这些事实可以让人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走过来的,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内心考虑的又是什么。此外,写下这一切,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对我家人说声对不起,这么多年来我对你们的照应实在太少,对不起!好了!不说这些,回到职业生涯本题上来吧。

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留系工作直至20067月退休,本人人事关系均在历史系,期间学习、工作等情况不再逐年列举,仅以下列三个侧面予以概括:

  1. 教学工作及其他工作

    研究生毕业留系工作后,我开始了在本系及学校的教学工作(此前主要是翻译)。历年开设过以下课程:法语、法国史、早期中法关系、世界近代史、近代国际关系等。这些课程有的面向历史系本科生(如世界近代史、近代国际关系),有的面向研究生(如法语、法国史、早期中法关系),有的是学校公选课(如法语、近代国际关系)。本人授课较有新意,因为能把自己翻译过程中发现的新材料、新信息随时融入课堂讲授中,故颇受欢迎。此外,法语和早期中法关系两门课程是系里以前未曾开设过的。1996年起,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我2006年退休前,系里还没有世界史专业的博士点),本人开始招收研究生,方向主要是法国史以及中法关系。其他导师名下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生)也会选修我开设的某些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还给本校外语系的学生作过多次讲座,还应邀先后在浙江工商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科技学院、树人大学、越秀外国语学院以及省人文大讲堂作过题材不同的一些讲座。

    除教学工作外,本人还担任过班主任,1989—1990年度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

    1988年起,担任历史系法国史研究室副主任(该研究室成立于1978年,是全国高校中当时唯一的法国史研究室,主任是我研究生导师沈炼之先生)。

    19921116日,沈炼之先生仙逝;1993年起,本人奉命担任法国史研究室主任至1998年。

1992—2002年间,担任“浙江省翻译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该评审委员会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组建,省政府人事厅批准的。本人自1992年起任该评委会的法语专业评委,2000年起任该评委会下设的俄法组组长。翻译专业领域的高级职务(职称)是指“译审”和“副译审”,相当于学校里的“教授”和“副教授”。

1997年起,担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2001年,连任该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 涉外工作

    (一)在法国的进修、工作和讲学

1984—1985年间,由法国人文科学院资助,本人前往巴黎一大、四大和巴黎政治学院进修法国史。关于这次赴法进修,我必须感谢北京大学张芝联先生和我的导师沈炼之先生,因为正是他们为我提供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这次进修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使我对法国高校中科研、教学的具体运作有了真切感悟,同时结识了若干友好人士,为日后进一步交流打下了基础。

19873—4月,应法方邀请,我代表杭州大学只身赴巴黎八大考察,经与该校相关人士多次晤谈,达成了两校建立校际关系的意向并与之签下了“意向书”带回了杭州。

19922—7月,应巴黎八大邀请,本人以客座教授身份赴该校历史系讲授中国明史和清史两门课程,为时一学期,有权授予学分。这是一次对我有很大挑战性的经历,因为面对法国大学生,我必须用法语讲课,而讲的内容——明、清两朝历史——却不是我以往的专业。所幸这次赴法之前我突击自习了相关知识并针对法国学生特点作了精心准备,故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巴黎八大历史系主任为此写了长篇评语肯定了我的工作,我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也给杭州大学写了材料,肯定我在法国的讲学活动。

或许为鼓励我在法语教学、翻译和中法文化交流方面做更多更有意义的工作,1993716日,法国政府总理发布政令,授予我“法国一级教育骑士”荣誉勋位。相关证书和勋章是后来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专程来杭举行仪式为我颁授的。我校相关领导、省外办和省教委相关人士出席了这次授勋仪式。

19972—5月,应邀再次赴巴黎八大以法语讲授中国历史和文化。

(二)在国内从事的涉外工作(摘要):

19739月,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杭州是其来访中之一站。为此,浙江省外事部门提前作了准备:是年8月就征调了在杭懂法语的78个人集中在西湖北岸新新饭店翻译省市外宣资料及杭州风景名胜介绍,我是被征调者之一。我在法国总统来杭前先翻译了约三周时间,总统来杭后参与接待其随行的媒体记者。这是我72年调到杭大后参与的第一次外事活动,期间还见到了周恩来总理。

198610—11月,巴黎八大历史系维拉尔教授来杭大历史系讲学,先后整一个月。我全程陪同接待并担任其所有学术报告的现场口语翻译。

19886月下旬,法国教育部负责高等教育及科研工作的副部长来杭访问,我应省教委外事处之请,承担了其在杭四天参访活动所需的所有译事。

198811月,巴黎八大阿兰·鲁等两教授参访杭大,历时周余,本人全程陪同翻译。

1989年春,巴黎八大外事处长来校商签两校合作协议,本人全程陪同并担任翻译。

199111月,巴黎七大校长一行参访杭大;199210月该校教授弗朗索瓦·朱利安来杭大中文系作学术讲座,上述活动中本人皆全程翻译。

199212月,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专员参访杭大,重点考察了历史系法国史研究室。我以研究室负责人身份向其作了详细介绍并请其参观了我室历年积累的法国史图书资料及本室研究成果,使其对我国高校中首个法国史研究室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3年春,全程参与法兰西银行退休人员访华团在华两周的活动,担任翻译。

199510月,根据本人向学校董氏基金会申报的科研项目,本人发起组织召开了“中法关系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参会者中有多名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本人承担了会议期间诸多译事。

其他涉外活动,如先后接待法国当代史研究所、法国人文科学院、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等机构多位来访的法国学者的情况以及数次接待《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的法国作者来杭访问及讲学的情况,恕不逐一细述。

四、已出版的文字

(一)个人译著(法译汉)

    1.《高卢人》,台湾三民书局19978月版

    2.《希腊人》,台湾三民书局19978月版

    3.《拿破仑三世传》,商务印书馆19994月版

    4.《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卷Ⅱ,大象出版社20011月版

    5.《法国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9月版

    6.《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卷Ⅵ,大象出版社20055月版

(二)与人合译的著作(法译汉)

1.《法国工人党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6月版

2.《斯大林现象史》,时事出版社198611月版

3.《1871—1918年的法国》,商务印书馆19896月版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商务印书馆19947月版

5.《中国基督徒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月版

6.《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卷Ⅰ,大象出版社20011月版

7.《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卷Ⅴ,大象出版社20055月版

(三)校译的著作(法译汉)

1.《1860:圆明园大劫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8月版

(四)译文(法译汉)

1.《解放巴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世界历史译丛》1980年第4

2.《保·拉法格传》,人民出版社19812月版,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著作资料》第13

3.《雅各宾派和雅各宾主义》,载《阿·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论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7月版

4.《共和二年人民民主的政治面貌》,载《阿·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论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7月版

5.《国民党中国时期的法国老板和中国工人》,载《中法关系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8月版

6.《中国回忆录前言》,载《国际汉学》第三辑,大象出版社19994月版

7.《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载《国际汉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19998月版

8.《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载《国际汉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19998月版

9.《与北京的文学通信(至1793年)》,载《国际汉学》第九辑,大象出版社20039月版

(五)论文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政体危机原因初探》,《法国研究》1984年第2期武汉大学出版社

2.《甘必大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过程中的作用》,载《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5月版

3.《巴金笔下的法国大革命》,载《中法关系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8月版

(六)参与编撰的著述

1.《法国通史简编》(本人撰写其中第9章及第10章的13两节),人民出版社199012月版

2.《中法关系史论》(本人是该书主编之一),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8月版

(七)为一些专著撰写的条目

1.《梯也尔》,载《世界历史人物小传》,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月版

2.《甘必大》,在《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月版

3.《攻克巴士底狱》《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产生》,载《世界史大事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1月版

 

   好!流水账就记到这里。前些日子,系领导来电话转达省社科联通知,请我写一份学术自述性质的材料,还明确要求字数在0.6—2万以内。我颇为迟疑,因为有些往事一想起来就心烦,不知如何落笔。直到这位领导再次来电话并帮我打消了心中一些疑虑后,我才正式动笔。不过字数嘛,我还是“就低不就高”,反正事情大致讲清了就交差了吧。何况许多事已过去数十年,记忆恐有疏漏,因此,文中若有粗率之处,诚请识者指正并望海涵。

                                         

                  201989日于杭州

 

郑德弟教授简介:19461月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本科专业,1982年获原杭州大学法国史专业硕士。1975年起任教于原杭州大学(四校合并后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曾任法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刊布法国史论著多种,获得法国“一级教育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