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到编辑 我圆了少时的梦
口述 陈光照 记录 郭婧
1942年出生在绍兴上虞的陈光照,其老宅与鲁迅外婆家只相距三里地。童年时听过很多大先生的故事,从小就崇拜鲁迅,把鲁迅先生写的书读了个遍。
后来在绍兴城里读中学时,他每天都会经过鲁迅故居,初三那年,在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人生理想》一文中,他写道:“这世上我最敬仰的人是鲁迅先生!我的人生理想是当一名作家,这辈子最期待的职业是从事报刊采编工作的记者与编辑。”
然而,才读了一年高中,他就遭遇家庭变故——父亲亡故、母亲重病,家庭生计陷入困境,他不得不辍学进入杭州一家纺织机械厂当工人。
原本以为作家梦就此搁浅,没想到,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他在中年,将梦想照进现实。以下是陈光照自述:
1983年
随专家调研近百个名胜古迹
我原是纺织机械厂的模型工,因为有高中文化,工作之余便去浙大读夜校,学了机械制图、建筑制图等课程,但根本没想过除了当一名优秀技工还能有别的出路。
机遇始于改革开放后,我们厂从城中心搬去护城河外,厂里原址允许自建职工宿舍,因为我在夜大学过一些,厂里就问我能不能画建筑图纸,那时年轻胆子大,我说好,让我试试。
我四处参观学习各类房子格局,再找了一位建筑师讨教,把职工宿舍设计图画了出来,由专业人员把关后,房子建了起来,这幢住宅直到目前还在使用。这事以后,业内很多人都知道纺机厂有个姓陈的小伙是个多面手!
1982年初,市政府着手筹建“杭州市纺织科学研究所”时,我有幸被选入其中,成了该所科技情报编辑室负责人。
第二年,省政协城建工作组开展杭州市名胜古迹普查调研工作时,我又被借调去从事会议记录,跟一批省内文物考古专家、建筑设计专家、造园雕塑专家,跑了近百个杭州城区、西湖景区及杭州周边的风景名胜资源与文物古迹遗址,记录普查全过程。
1984年初,我整理出一份10万余字的《杭州市名胜古迹普查调研报告》。
1984年
推出“重建雷峰塔”重磅话题
有了之前的10万字报告,我的文字能力与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爱好,得到了一定认可。这一年,主管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国家部委,拟创办一本以报道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建设及交流传播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期刊,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浙江有意承办此刊,后来省里决定由杭州市负责筹措。经推荐,当年我被调到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报到,参与《园林与名胜》(后改名为《风景名胜》)杂志的创刊与筹办工作。最初只有三名工作人员:一名行政、一名文字编辑、一名美术编辑,而文编就是我。这真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啊,我想我一定要珍惜,把工作做好。
当时,主管部门要求在国庆节前出一期“试刊号”,这是对筹办工作的一次“考核”。苦苦思索几天后,我突然想到一个极富“冲击力”的题材——围绕“重建西湖雷峰塔”话题,组织专家“专题讨论”,由此构成“试刊号”主心骨。
新刊物上刊出了七篇专题探讨雷峰塔重建的文章,撰稿人除省政协城建组,还有余森文、陈从周、吴寅、陈洁行、刘祥帧等省内外有名望的专家教授。
这样的一组文章出现在一本刚露面的刊物上,影响力不可低估!由此《园林与名胜》顺利领到了“出生证”。
当时之所以能想到这个题材,得益于此前两年被“借调”到省政协城建组当“临时工”的经历,我跟随老专家们到西湖南区夕照山探寻雷峰塔遗址,当时雷峰塔遗址是一般人不能进入的禁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座古塔的遗迹,这样的缘分可遇不可求!
当时对雷峰塔重建有多种意见,其一就是“易址重建”。但专家提出:古人选址在雷峰上建塔,是大有讲究的,无论从风水堪舆学说,还是从现代景观美学的角度考量,在原址建塔都是最佳方案,最后这一方案得到大家认可。
2002年,重建的雷峰塔落成。
1991年
撰写浙江500多个旅游文化词条
之后,我作为《风景名胜》杂志首任记者,拿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
1991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始与寻常百姓接触频繁。由国家旅游局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的编撰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我有幸被选定为该书“浙江卷”撰稿人,自1991年初至1992年底,我完成了“浙江卷”涉及的500多个条目(约10万余字)的写作任务。
后来,我评上了副高职称,担任《风景名胜》杂志编辑室主任一职,直至2002年退休。
回顾工作经历,前20多年在工厂当工人;后20多年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到新闻出版领域,非常幸运,圆了少时的梦。
从渔村到国际油港 我见证舟山港三十年巨变
记者 夏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外界对舟山的印象就是渔岛渔村,40年后,舟山从传统渔区发展为原油、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战略物资的储运、中转、加工、交易基地,每天都有数十艘万吨级以上外轮光顾。
乐柯定,中国舟山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一名中层干部,亲眼见证舟山港对外开放30年巨变。以下是乐柯定自述:
1985年
我生于1965年,老家在定海小沙,女作家三毛祖居也在那里。
1985年,我从江苏航运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舟山港务局做调度。80年代初,舟山港只有沈家门墩头一个三千吨级码头,不过是个港埠。
海上贸易以渔业为主,当地小有名气的舟山洛达轮船公司、舟山第二渔业公司有几艘冷藏船和冰鲜船,出货量在几十吨到几百吨,渔获基本上自给自足,海鲜特别便宜,带鱼、鲳鱼等,几毛钱一斤,现在卖六七十元一斤的皮皮虾都是当饲料的。
改革开放后,大量建设物资从海路过来。有一次,一艘万吨级杂货船“新华4”轮载着国外进口的一万多吨水泥来舟山。
当时,老塘山一期万吨级码头还在建设中,我们只好向海军某支队借用码头,引航员借港监艇出去引航,大轮靠码头时大家非常忐忑,担心码头不能承受船靠码头的冲击。
而一万多吨的袋装水泥,用吊杆开四路下货,卸了一个星期,那段时间定海街头满是扬着水泥灰的大卡车,但大家非常高兴,一船货卸下来,比在渔码头赚得多!
1987年4月1日,舟山港宣布对外轮开放,5月13日第一条外轮“第八义宗丸”靠泊墩头码头,装了5889立方米马来西亚原木,木材进口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舟山港主要货种,但当时装卸效率低下,安全风险也大。
直到老塘山一期工程建成,码头上配备四台吊机,装卸效率才有所提升。
1993年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大量外轮进港,舟山港域进入快速发展期。
1993年初,岙山中化兴中原油码头建成投产,开启了我国沿海港口可直接靠泊超大吨位油轮的历史。
2月11日,岙山原油码头首次迎来超级油轮——载重吨为31.8万吨的“兰姆帕斯”轮,站在登轮塔下,得抬头才能看到轮甲板的船员,这在当时是了不得的事,舟山老百姓争相从电视、报刊上一睹“巨无霸”风采。
“兰姆帕斯”轮成功靠泊岙山原油码头,创下了当时舟山港有史以来引靠的最大吨级船舶和国内港口引靠超大型船舶纪录。从此,舟山口岸进入大船时代,舟山港域深水资源优势逐渐被开发。
此后,舟山街头外国人身影越来越多。那时舟山旅游主要靠普陀山,每艘超级油轮或邮轮到舟山,都被推荐在普陀山停一天。水手纷纷下船,普陀满山都是“金发碧眼”的小伙姑娘。老百姓特别自豪。
2003年至今
2003年,老塘山三期码头建成后,舟山港成了粮食集散中心,巴拿马型散货船在老塘山减载部分货物,在船舶吃水符合长江通航要求后,再开往目的港卸货成了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舟山作为中转站,成为江海联运地的雏形。
2016年,“江海联运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舟山衢山鼠浪湖建设30万吨级(兼靠40万吨级)矿砂中转码头投产运营。
舟山港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资源,使舟山港从一个地方小埠迅速成长,到港船舶越来越多,船型从以杂货船发展到大型油轮和散货船,并逐步发展到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巨型矿砂船,吞吐量数亿吨,舟山港口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7年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突破十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现在,一艘万吨货轮到岸引来的舟山狂欢,已成为过去时,万吨级以上的外轮每天都有几十艘,而且数据不断刷新,我心里有满满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