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我的编年史”故事之十六:参与研发浙江第一台数控车床 我成了万元户

发布时间:2018-08-2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口述 梅馨礼        记录 郭婧

梅馨礼,籍贯是重庆市綦江区桥河人,1964年重庆邮电学院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杭州邮电器材厂(现东方通信)工作,1987年调到浙江省邮电器材四厂直至退休,一直生活、工作在杭州。1985年,他的月工资才100多元,但凭借着自学的自动控制专业,参与研发成功了我省第一台数控车床,从而成了万元户。有了钱的他,大年三十的前一晚通宵排队买了杭州电视机厂生产的第一批18寸大彩电。

以下是梅馨礼的自述:

花了55+5小时到杭州

1964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州,那时重庆到杭州还没有通火车,我乘长江轮55夜,从重庆先到的上海,再坐了5个小时的火车才到的杭州。我刚到东方通信工作时,主要是进行无线电专业的科研。但后来,因全国无线电通信失密,全部关停,我们这些无线电专业人员面临"失业"——没有工作可做了,我便开始自学自动控制专业,倒是也搞出了一点名堂,1971年研制成功了自动控温可控硅三相交流调压器。

1979年,"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恢复后,我作为杭州市电子交流队的活跃分子,参加了由杭州市科技局组织的技术交流团前往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四城市的科协参观学习取经了8天。交流结束后,以"杭州市电子技术交流队"为基础的"杭州市自动化协会" 成立,会员又补充增加了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大学教授为主要技术骨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协会成立之时,农村乡镇和个人企业都大力发展起来,但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有的企业光有设备机器不会用,坏了更是不会修。记得萧山长河的一家工厂,有台折边机坏了,找了好多人修了好多天都没修好,后来找到杭州市科协,科协找到我,让我去帮忙看一看。

那时从杭州到萧山还没有公交车,去的时候是对方派了车子来接,回的时候是自己坐的火车,从长河坐到杭州花了1个小时。

50年后的2014年,我回重庆省亲的时候,杭州至重庆不仅通了火车,还有了动车,我早上7点半在杭州东站坐上车,当晚8点就到重庆北站了。

 

研发数控车床当上了万元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上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的需求很旺盛,但是我们都有本职工作要做的,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帮忙一下。我一般都是下班后到杭州延安路的科协学会部工作,晚上11点才回家,休息日也都在协会工作。

1984年,国家科委、科协联合发文,出台了一项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来说是非常利好的政策:开放科技人员技术咨询政策,也就是说科技咨询有偿服务合法化了。这之前,我帮忙修设备、做技术指导,通常对方会私下给100/天外加一些农副产品。有了国家政策后就不一样了。杭州市科协牵头联系了一个数控车床的研发项目,桐乡的一家农机厂愿意出5万元的咨询费。

当时,国内只有南京计算机研究所搞了一台样机,浙江有高校成立了科研组在研发数控车床,但还没有成功。科协组织了我、郁雅夫、付永福、叶凤娟和陈寿宝等五人组成了这个项目小组,我是项目总负责。

按照国家政策,5万元的咨询费,30%可以分配给项目组的科技人员,但那时社会上已经有万元户了,我觉得我们5个人分15000元太少了,提出要求倒三七分配,也就是项目组拿70%。科协的领导层层上报讨论后,最终同意了我的提议。而我们项目组也是很争气,花了8个月时间,成功研制出利用TP801单板机控制的C616数控车床,作为项目总负责,我最终分到了1万多元的咨询费,算是当上了万元户。

有了钱,我首先就将家里的家电全部换了新的,买了冰箱、彩电和洗衣机。我们家原来看的是台我自己装配的12寸黑白电视机,我女儿在外面看到过彩色电视机后就跟我说:"爸爸,你有钱了为什么不买台彩电?"我也想买,但是那时彩电还是稀缺品,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我记得那年听说杭州国大百货商店会销售杭州电视机厂第一批生产出来的东芝牌18寸彩电,但一共只卖10台,于是,我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吃过饭就搬了张凳子去商店门口排队等。大冬天,我穿了大衣也依然很冷,但总算是被我排进前十,第二天早上九点买到了大彩电。

 

退休了经常参加学术交流

如今,我早已退休,但作为杭州市自动化协会(后更名为自动化学会)的元老,还是经常会参加学会的学术交流,听一听最新的技术。杭州市自动化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输送进来,科技人员的层次也在不断更新提高,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约500多名会员,遍布在全省、全市各个科研、设计机构、院校、工矿企业等数百个单位的各个工作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