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我的编年史”故事之五:我是把环法大赛 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人

发布时间:2018-06-2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口述:朱佳强 记录:郭婧

朱佳强,1954年出生在宁波余姚普通职工家庭,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他是法语翻译专家,上个世纪90年代,靠业余翻译的收入贴补家用并买了三套房。但他至今没有买过一辆汽车。在他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家里,藏着他心爱的“十三姨太”——13辆单价都在上万元的自行车。他是把环法大赛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人,也是浙江第一个自行车俱乐部的发起人,历时近40年终于圆了自己去法国骑行的梦。他与我见面的地点,选在浙江外文书店三楼的咖啡店,40年前,他在这家书店买了自己的第一本法语书。都市快报与浙江省社科联联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19782018我的编年史”,以下是朱佳强的自述——

 

1976

骑行上海

这一年,或骑自行车,或徒步,耗时8年,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环游地球的浙江湖州人潘德明病故。这个消息,触动了当时正在杭州萧山第一农垦场下乡务农的我,决定从杭州骑自行车到上海。我用5斤粮票跟农民借了一辆28寸的永久牌自行车,和一个跑友一起,带着地图册、打气筒、两筒月饼和一个装着修车工具的帆布包,凌晨4点从萧山出发,晚上10点到达上海淮海中路。怎么证明我们到过上海呢?刚好我们骑了十几个小时的石子路,裤子都磨破了,就在淮海中路的商店买了新裤衩换上,再把发票收起来当了证据。第二天我们又从上海骑回杭州,两天骑了600公里。

 

1978

意外录取

除了对骑行产生浓厚兴趣,在农场务工期间,我还沉迷于另一件事——听电台广播学法语。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也就是这个时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外语教学节目,教英、日、德、法等多门外语。我对法国文学有偏爱,想着学好法语,以后可看原著,那多好。一套当年的法语广播教材,每天叽里呱啦地读一两个小时,共5册,我自学两年,全会背了。1976年,复旦大学为新华社代培驻法记者,我被推荐去了。面试老师听了我学法语的经历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痴迷法语的。”回到农场,消息就传开了,大家都拿我开玩笑说“朱佳强被复旦大学录取了”。然而,我等啊等啊,并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时间来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有了上次失败的经历,我有点自卑,根本不敢想名校,报了湘湖师范。考试那天,我是最后一个交卷的,写完卷子还有考试时间,别的考生都走了,我舍不得走,就在空白的草稿纸上写起了法语作文,写“我是怎么学法语的”,两个监考老师就站在我后面看我写,我写完一页纸,她们就递了新的空白纸给我,我写了整整两页纸。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是湘湖师范,而是南京大学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当天有一个监考老师是南京大学的,是她把我从湘湖师范“抢”走了。

但我至今不知道是谁帮我报的法语加试。

 

1979

翻译“环法”

中国大部分外文书店都是在1978年至1979年间成立的。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外文书店有扩大信息来源的功能。浙江省外文书店,原址湖滨路34号,现址凤起路436号,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新华书店浙江分店外文部,1979年改为浙江省外文书店后开业。我在这里买了自己的第一本法语书《LETOILE ROUGE》,即《闪闪的红星》,封面是身着白色对襟衫身背草帽一脸昂然的潘冬子。而同一年,才大二的我,已经开始编写法语翻译的稿件投稿。

1979712日的《体育报》(后来的《中国体育报》)刊登了一篇我翻译的短文《法国自行车运动小史》,文中简略地介绍了“环法自行车赛”,这应该是中国第一次对“环法”介绍,“环法”也是我取出来的简称。

 

1988

第一次去法国

1982年,我大学毕业,回到了浙江。当时有不少单位可以去,但我选择了浙江省粮油进出口公司,想着如果做外贸的话应该会多一些出国的机会。因为文章写得好,我被分配到了办公室岗位,并没有出国的机会。一直到1988年,我学习法语15年后,才终于第一次去了法国——作为浙江省贸促会组织的浙江代表团的翻译,去参加博览会。到了法国,我看到公路上很多穿着花花绿绿骑行服的人飞驰而过,以为是专业选手,跟他们聊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业余的,在法国业余骑自行车的也有俱乐部。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想,我在国内是不是也可以打造这样一个自行车俱乐部。

 

1997

买了两套房然而命运在上世纪90年代跟我开了个玩笑,我的妻子查出癌症晚期。

为了能尽可能缓解她的痛苦,延长她的生命,我请保姆、看专家、找土方、买进口药……硬是将她的生命预期从3个月延长到了3年半,但这也花了我们很多钱。为了贴补医药护理开支,我白天上班,晚上通宵达旦搞笔译。当时浙江开始引进很多法国的设备产品,也有很多招投标项目,翻译说明书、标书等等的活很多,我为了赚钱,一个晚上都要翻译一万字,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月靠翻译就能赚上几千元。但即使是这样,妻子去世时,我还是欠下了12万元的外债。然后,我继续靠翻译赚钱,到1997年,我不仅还清外债,还有余钱在杭州城西买了一套小康型住宅,那时候还不大有人买房,我花15万元就买到了一套房。

后来,公司福利分房,面积超标的部分需要自己用3000元一平方米买,别的同事都尽量选面积小一些的,我手头有一些翻译赚的钱,就又贴钱买了面积大一点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直住到现在。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也算是老实人不吃亏,当年选择学了法语,确实是遇到了一个好时机,自己靠翻译赚了不少钱,1999年又买了一套房,这辈子算是吃住无忧了。

最近,我刚刚卖掉了其中一套房,替女儿的孩子再购置了一套学区房。1997年还有一件大事,兼任浙江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工会文体委员的我,终于以公司的名义成立了浙江最早的自行车俱乐部,取名“良友”——粮油的谐音。说是俱乐部,但大家更习惯说成是良友车队,我则成了朱队。俱乐部成立的第一次活动,就是骑行上海庆祝香港回归。199771日当天,我们骑行到上海,在黄浦江边看了庆祝回归的烟花秀。不久,良友自行车俱乐部与省粮油进出口公司脱钩,成为省内第一家纯民间的自行车组织。

 

2007

最贵的“姨太”进门

除了买房,我买得最多的就是自行车。如今,朋友们都戏称我有十三姨太——在我家客厅的墙上高高低低挂了13辆自行车,这些年来花在骑车上的花费可以买一套不错的小房子了。2000年后,大量的海归学子回国,外加智能翻译软件的日益更新,翻译工作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我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在了骑行上,研究和购买自行车装备。我最早用私房钱买的一辆组装车,花了2700元,当时我的月工资才几百元。当时我在杭州建国路上的一家车行看到这款组装车,除了车架是国产的,其他零件都是进口的,觉得很难得,车行里这款车一共就8辆,我跟老板说我全要了。老板觉得我好豪气,其实我是帮车队的队员一起买,就这样一来二去我和老板成了朋友。后来老板2007年转行时,把车行最贵的一辆TREK赛车——与阿姆斯特朗环法七连冠战车同款连号的车友情转让给了我,当时说是价值88。但后来阿姆斯特朗出了兴奋剂丑闻,这车的收藏价值就下跌了。

 

2016

骑行欧洲

其实早在2005年,我就计划筹办中国人首次自行车环法骑行活动,日程都安排好了,但最终因为签证问题,活动取消。去环法的心愿,就这样搁置了,直到2014年我退休后,才重新筹划起来。2016年,我与其他七位单车发烧友组了个“车队”,取名“鹏之队”,意味大鹏展翅,飞向山巅。我们八人中三人已退休五人还在上班,其中不乏80后小年轻。

80后小伙李程,做外贸生意,常年往来意大利,他和我把各自熟知的经典线路一串,拍板定下了最后的骑行路线——去全球最危险十大公路之一的斯泰尔维奥山口感受了速度与激情、到瑞士日内瓦湖游了泳、穿过法国的乡间小道,欣赏到了成片成片的紫色薰衣草,把欧洲的山、水、田园风光走了个遍。此外,我们还特意去拜访了国际奥委会位于洛桑的总部(改建中)、国际自行车联盟总部(UCI),了却了骑友们一桩多年以来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