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文化浙江大讲堂】它从商周就出现在浙江,与玉齐名,美得一如江南的温润和莹亮

发布时间:2018-03-0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散发着温润光泽的青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在浙江出现。2008年初,浙江考古部门对德清境内大规模古窑址群进行试点挖掘,人们终于得以目睹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段失落的辉煌。出土的青瓷标本和各类窑具数以吨记,它们时间之早,质量之高,远远超过学者们过去的认识,让人重新审视远古中国的青瓷文明。那么到底什么是瓷器呢?这些神秘的瓷器又是如何产生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郑建明博士

在真正的瓷器出现之前,它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积淀的过程,我们叫处于原始瓷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它是瓷器的一个早期形态。严格意义上讲,原始瓷是也是瓷器,但是它相对这三个概念来说都要弱一点,比如说它在指标上要低一点,比如说在它的烧成温度上,温度会比成熟瓷器稍微会低一点,然后在瓷土的处理上,它可能会粗糙一点,里面可能杂质会更多。然后在这个里面的气孔也会比较多,吸水率会比较高。在胎体上,然后在施釉上,像这种瓷器,在施釉上就非常均匀,非常光滑。而原始瓷就经常会不均匀,然后它的这个表面就会有这种凝釉的现象,不光洁。所以跟成熟瓷器比起来,原始瓷就是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瓷器,或者瓷器的早期发展阶段,处于相对不是很成熟的这样一种状态的瓷器,这是原始瓷和瓷器一个最大的区别。

先秦时期原始瓷,浙江有两大窑址群。萧山进化一带的,发现了大概二三十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合烧的这样一个原始瓷窑址群,它的产品相对来说要一般一点。主要是生产各种日用器的,碗、盘这种,然后还有大量的一起合烧的是印纹硬陶,时代相对会晚一点,大致从春秋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就是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浙北地区,到目前为止,能够确定的窑址,大致有140多处,将近150处窑址。如果再加上萧山的窑址,那浙江就至少是在一百六七十处窑址以上。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浙江的窑址数量遥遥领先,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其它的省份能够与之相较,浙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原始瓷器的发源地,从夏商开始,历经,西周,春秋,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从未间断过。

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太湖,西枕天目山麓,湖州市德清县不仅是水草丰美之地,也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就曾经涉足德清的古窑址调查,有过记录。2003年,在南京无锡市郊后宅镇,一座大型的吴越贵族墓葬群鸿山墓群惊现于世,墓中共随葬各类器物1100余件,大多为精美绝伦、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成为迄今为止江浙一带出土瓷器最多的一个墓葬,考古研究证明,其中的青瓷器均产自德清古窑址。2010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一大批夏商时期的窑址,并入选全国六大考古发现。至此证明,浙江窑区从夏朝就开始出现窑址,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绵不绝,基本不曾间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序列最完整的先秦时期窑址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郑建明博士

浙江以原始瓷窑址群为例,它主要是在以德清为中心的浙北的东苕溪流域,这个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烧造瓷器。东苕溪历史上实际上是非常有名的一条江,山海经上就开始出现,那是非常早了,它发源于天目山,流经良渚地区,余杭的良渚地区,然后再往北流经德清,然后再往北注入到太湖流域。它的东面是一马平川的这个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平原,西面是比较深的天目山脉。东苕溪流经的这个德清地区,湖州南部地区,这样一个地区,就是西部的高山和东部的平原过渡的这样一个丘陵地带,这种丘陵地带非常适合烧造瓷器。也就是说,换句话说,符合烧造瓷器的所有条件。

都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它往南往东走,可以跨过钱塘江,它都是河网地区这一带。跨过钱塘江和浙东运河相连,可以到达越国,战国时候越国的中心——绍兴地区,所以它的运输条件非常便利,由此这四个条件就构成了原始瓷烧造的最好的几个条件,或者说必备的几个条件。但是全国具备这种烧造瓷器自然条件的地方很多,又不光是这个地区,为什么在浙江会出现原始瓷器,为什么在这里起源呢?

青瓷是越文化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瓷器前身,从烧造伊始就承载着越人对身份地位的推崇,和对皇权神权的敬仰,考古研究显示,鸿山墓葬群中出土的产自德清的整套编钟,罄、豆、缶等神秘的青瓷礼乐器,不是被用来演奏的,而是用来给越国王室贵族陪葬的,以显示其尊贵超然的身份地位。它们不仅代表着当时青瓷制造的最佳工艺,也可称得上是中原文化和越文化的完美融合。历尽沧桑而依旧光芒耀眼的青瓷,正如世世代代生活在吴越大地上的人民,歌舞升平退去后,留下最朴实无华却最富色彩的神韵,诉说着一段通过原始瓷展现的江南文化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