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文化浙江大讲堂】神秘的战国原始瓷,如何绘就自己的第一次繁华?

发布时间:2018-03-0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携一世芳华,温润如画的战国青瓷,如何沉浸在千年前的吴越大地,将繁华写入太湖文明?一时鼎盛的青瓷又代表着怎样的身份和地位?在越文化的兴衰和延续中,青瓷的神秘面纱下究竟藏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的《文化浙江·大讲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建明博士将为您讲述战国原始瓷的盛世烟花青瓷梦。

《吴越春秋》曾有记载,“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传说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於越”。因此便有了“越为禹后”的传说,越国其实是大禹的直系后裔。

郑建明博士:越国灭了吴国以后马上迁都琅琊,因为那个时候的政治文化中心都是在北方地区。我想融入中原,我想被这种先进的文化所接受,那一定要融入中原地区。勾践在去世的时候,我理解是他在托孤的时候,就是把越国的事业往下传的时候,他第一次说出“越为禹后”这样一个故事。越国作为江南的一个地方小国,走出来,然后它的经济文化都没法和中原比。中原地区从夏商西周、春秋开始,就有一套逐渐成熟的礼制。礼制是什么?礼制实际上就是管理社会秩序的这样一套制度,这是最好的一套制度。确定个人社会的一些等级,确定社会的一些秩序,那社会就可以平稳运转下去了。所以他这个时候第一次提出了“越为禹后”,我是大禹的后裔,我也是根正苗红的,我原来的祖先就是这种很文明的,很开化的,所以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照搬北方的这套礼制。在物质文化上,在瓷器的表现形式上,在战国时候,瓷器原始瓷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始瓷也是在这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携一份清雅,于纷扰的纤尘里,独守一隅,那些精美绝伦的原始瓷,温润柔美的外表里藏着两千多年前越国多少纷纷扰扰,爱恨情仇。曾经被称为“於越”的越国,定都会稽,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市,公元前473年灭吴后,它的地盘扩展到了现在山东的东南部,当时的越王勾践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原始青瓷作为越国文化的代表器物,从始至终伴随着越国的兴衰,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郑建明博士:原始瓷从夏商的时候开始出现,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是礼制、礼器,它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物,它不是给老百姓用的。我们现在能确定的出土原始瓷的遗址,像那个下菰城、像钱山漾遗址,这种都是比较大型的遗址和城址。数量也很少,它不是给你老百姓用的,一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它一出现实际上就扮演了礼器,地位和身份象征物的这样一个功能。但是一直在战国之前,这些原始瓷器,比如说商代的原始瓷豆,西周时候的这种鼎,像这种大型的尊,原始瓷的这些东西我们一直在说它是仿青铜器的,有类似于青铜器的器形。但是这种青铜器,比如说这种筒形器,这种跟青铜器比较相近的原始瓷的鼎,然后还有这种簋等等,都是南方系统的青铜器。就是北方地区是没有的,这种纹饰也好,器形也好,都是南方地区的。就是江南地区的,包括吴文化,跟中原的那种青铜器都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