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大唐文明与东亚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杭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03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10月27-28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提供后援的“大唐文明与东亚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万明会长、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江静院长等分别在大会上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李芳社长致辞并举行了赠书仪式。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

江静在致辞中指出,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欧亚大陆及沿海区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激动人心的精彩故事在两条丝路上不断上演。今天重述“一带一路”上发生的中国故事,探讨“一带一路”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追忆往昔,展望未来,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在学术讨论会上,浙江大学王勇教授的发言《大唐盛世与鉴真东渡》,以文明高度发达、文化疆域最为辽阔的唐代为背景,分别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角度讲述了鉴真的故事,从佛教的世界观、国际化的视野及唐朝崇尚道教的角度,全新阐释了鉴真东渡,并提出要重视千余年来走出去的中国文化,重新激活海外的中国文化元素。曲玉维的发言《徐福东渡的故事》,从中国正史、民间传说两个角度讲述了东亚地区的徐福传说,指出徐福东渡拉开了历史上中日韩人民友好的交往序幕,成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者。郭万平的发言《小人物大投射:东亚海商谢国明的故事》,分别从宋人谢国明、承天寺开基檀越谢国明、华侨首领谢国明的三种身份,对东亚海商谢国明进行了考述,着重分析了谢国明的出生地,指出僧商寺互动是东亚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态。兰永海的发言《中古时代丝绸之路上中外三个旅行家的故事》,生动讲解了唐代的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三个旅行家的故事。孙政的发言《渤海国与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用具体史料讲述了渤海国使节与日本菅原家族之间人物交往的故事。会议收到多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从研究对象的时代看,主要集中在唐代和清末;从国别看,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交流;从研究内容看,有关东亚笔谈研究的论文最多,其次是有关绘画、诗歌、游记的论文。

在主题报告环节,日本神户大学副校长油井清光教授以《物质文化与文化交流:对当代丝绸之路研究的思考》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不仅从西方传到东方,也会从东方远播至西方,应在此语境下开展丝绸之路研究。他强调“共情”是文化物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相互转变,文化交流并非仅是“在翻译中丢失”,而是“在翻译中发现”。英国牛津大学教授Robert L. Chard的演讲题目为Zhu Shunshui’s Early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 Ritual in Nagasaki (16601665)。他利用在日本搜集的《西游手录》《舜水朱氏谈绮》等有关明末遗臣朱舜水的笔谈记录及书信资料,探讨了17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对儒学,尤其是深衣、礼器、丧制等礼制的诉求,真实再现了该时期中国儒学在日本传播与受容的实态。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松浦章先生以《清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回顾与展望》为题,介绍了清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主要成果,采用大量珍贵的中国商船、中日港口、人物等图像资料及档案资料,对清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了形象化、立体感的回顾与展望。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久保辉幸先生《青蒿と黄花蒿の名物学的研究――ラテン名比定の問題を中心に》从名物学的角度,结合拉丁语资料,对青蒿素和黄花蒿的名实进行了缜密的历时性梳理。他认为中国早期的植物学对日本影响极大,江户时代的本草学、博物学也间接有所摄取,青蒿便是其中一例。海外学者学识渊博、研究缜密,日本人使用英语、中国人使用日语的跨语言学术交流,给众多与会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两天的专题研讨中,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大唐文明以及东亚文化交流的高水平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极大丰富了研究内涵。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