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省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会主办,浙江省之江青年社会建设与共享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2018浙江省中国乡村社会史学会年会“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学发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之江青年论坛”之“社会建设与共享发展论坛”第一期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新侨饭店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得到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热情参与,出席会议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东南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全国各地的学者、研究生,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杭州市民政局、西湖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负责人等,共计200余位代表。
此次会议在全国上下积极谋划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召开,旨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变迁经验和地方实践,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幕式上,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陈建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浙江省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会会长毛丹教授分别致辞。
陈建孟在致辞中表示,在乡村振兴元年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们共同回溯改革开放40年历史,共同梳理中国乡村曲折而又辉煌的百年历史,共同探讨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使命,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乡村社会学研究水平,对提升学校教师智库意识,以及关注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决策、积极建言献策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对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王春光代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致辞并作了题为《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动员问题》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乡村社会学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重要学科。从197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乡村工业化和小城镇研究开始,到后来陆学艺教授推动的乡村振兴,现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继续着老前辈的路线,延续费孝通老先生“志在富民”的路径,积极参与其中。正如中央讲的乡村不振兴、农民不富、乡村不美丽,城市的生活也不会过得很好,这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希望大家深刻领悟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复杂内涵和精髓要义,致力于推动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发展。他认为现在乡村振兴面临着“政府很热,学术界很躁动,农民在观望”的局面,政策和现实存在一定脱节,需要像浙江一样充分动员农民,进一步思考基层动员中政府扮演什么角色、社会怎么做、如何引进外部的动员因素、制度和政策怎样统筹协调等问题,让基层动员能够转化为自主协商参与合作,真正让乡村振兴起来。
毛丹鼓励乡村研究学者在保持对中国经验、农村实践的研究兴趣外,应进一步研究农村自身的变化,从不同学科角度展开跨学科研究,为推动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国英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展望》的报告,认为刻画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除了通常讲的效率、平等、稳定三个因素之外,更需要考虑恩格尔系数和对外贸易,乡村振兴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扩大对外贸易和开放。中国人民大学陆益龙教授作了题为《村庄特质与多样化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报告,认为从文化相对论视角来看,在乡村振兴中需要摒弃模式化、标准化原则,重新认识和发现村庄特质的价值,提倡村庄各美其美的振兴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的报告,认为最近20年中国乡土社会已经发生了快速变革,“离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转型的主旋律,乡村深处在“集体失忆”的边缘,急需要思考如何拯救“集体失忆”,如何让乡村美起来、活起来,让乡村持续发展,并呼吁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会议分论坛环节的30位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研究、乡村社会学发展研究、乡村振兴地方经验研究、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研究等四个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乡村社会研究的地方经验、乡村社会学的知识进展,乡村治理与农村转型等核心议题,从各个维度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剖析了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案例。现场研讨气氛热烈,专家点评精彩纷呈。
会议还对递交的100多篇论文进行了评奖并颁奖,其中浙江财经大学卢成仁的《生态农业与新生产主义乡村的形成》获一等奖,浙江工业大学王萍的《乡村概念的发展与流变》、华东政法大学李汉卿的《农村改革的内卷化及其破解:行政发包制的视角》等获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张国芳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下的乡村社区产业营造》等获三等奖。
(省之江青年社会建设与共享发展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