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宁波市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由宁波市社科联、浙江万里学院主办,宁波市院士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宁波市院士服务与咨询中心协办的宁波市首届院士文化研讨会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浙江万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忠、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主任郭寄良、宁波市科协副主席汤丹剑、宁波市院士服务与咨询中心副主任范世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於贤德教授、镇海区作协主席林伟、宁波帮博物馆典藏研究员徐克天等领导和专家47人参会。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主持。
在相关领导致辞后,两位专家作主题发言。於贤德教授作题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先驱——对甬籍院士群体和院士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专题报告。於教授认为,甬籍院士是宁波文化的一个亮点,以往对宁波帮的研究只关注实业,很少关注科技,这是一个短板,需要补强。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成熟的院士制度,我们国家院士制度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於教授的发言引起不少与会者的共鸣。
浙江万里学院张实龙教授作题为《论甬籍院士的言行与阳明心学之契合》专题报告。张教授认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哪一位甬籍院士是因为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后成为院士,但从甬籍院士的言行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契合之处。第一,甬籍院士立志报效祖国献身科学与王阳明的立志圣贤是相契合的;第二,甬籍院士攻艰克难与王阳明的“在事上磨”是相契合的;第三,甬籍院士创新性思维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是相契合的。张教授还指出甬籍院士与阳明心学契合的原因,一是以宁波地方文化作为中介,二是在人性上有相通之处。张教授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
在自由发言阶段,与会专家纷纷就自己研究所得发表观点。郭寄良从全省乃至全国院士工作的视野,对于院士文化研究提出三个维度:一是坚持科学的维度,通过宣传院士来宣传科学;二是地方文化的维度,要将甬籍院士当作乡贤来研究;三是经世致用的维度,研究工作要为地方经济、科学服务。为此,他提出研究院士文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整合与协同,要将科学、文化、传播、教育等方面力量聚焦于一点;二是研究与开发,研究院士,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院士的价值;三是点面结合,既要研究院士个体,又要研究院士群体。
汤丹剑发言说,宁波籍院士现有116位,这在全国城市当中也是首屈一指,这些院士成长经历和基因都值得研究。我们研究甬籍院士是为了引进院士和培育院士献言献策,也是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是为了更好地为宁波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市科协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宁波市院士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
林伟发言说,镇海籍院士在宁波是最多的,镇海也被称为院士之乡。镇海籍院士之所以多,在于镇海人重视教育。镇海教育有一个特点,特别强调经世致用,镇海人特别重视数理化教育。林主席在采访那些镇海籍的院士时,深深感受到老院士们的家乡情怀。
范世清认为,宁波籍院士老一批的大多很长寿,新涌现的甬籍院士有新的特点,他们年龄轻,都是在宁波接受中小学教育而后走出去的,而且有些人就是出自一般的乡镇中学。现在宁波市政府非常重视院士引进与培养工作,院士文化研究工作也应跟上新形势。
徐克天就宁波帮博物馆内有关甬籍院士展厅做了介绍,并向与会者描绘了博物馆下步院士文化展览的打算。浙江万里学院周兴华教授最近编写了两大本厚厚的《宁波籍院士文献资料目录汇编》,在会上她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编制思路和信息价值。浙江万里学院陈万怀副教授谈到院士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传承,他特别提到现代传媒对于院士文化传播得不够。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孙敏明最近采访了陈子元院士,从陈子元院士身上,她总结出院士精神,那就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为人先,锲而不舍;造福社会,乐于奉献。浙江万里学院王巧玲博士调研了宁波院士工作站的工作,王博士指出宁波市对于院士资源利用得不充分,院士工作站涵盖面不广,引领产业升级业绩不明显,服务中小型企业和培养科技人才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最后,陈志强作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是一次成果丰硕的研讨会。会议收到3部相关学术专著,一是於贤德教授《院士文化引论》,二是周兴华教授《宁波籍院士文献资料目录汇编》(上下册),三是镇海区科学技术协会编的《镇海院士》。会议还收到8篇学术论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含量丰厚。本次研讨会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参会人员有的从事为院士服务的实际工作,有的从事院士文化研究工作,大家齐聚一堂,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相互启发。从事理论研究者将更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事实际工作者也获得了一些理论支持。
与会者建议,像这样的研讨会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而且要扩大会议规模,让更多的专家参与进来,将院士文化研究逐步地做大做强。
(浙江万里学院 张实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