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临安依托文化礼堂平台,依靠乡村民间艺人,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积极实施“乡土化”宣讲策略,有效推动了社科知识进村入户。
一、宣传队伍:借好外力,挖掘潜力
之前,临安农村的社科知识宣讲主要靠“送”,宣讲团组成人员主要为部门镇街领导,宣讲任务也主要由全市市各级领导干部来落实。宣讲团来了就走,农村群众学习机会寥寥可数。据统计,2010年全市社科知识宣讲的受众约为51000人,仅占了临安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文化礼堂建成后,农村群众有了学习场所,但缺乏教学资源。为此,临安在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到联系点宣讲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好部门外力、挖掘村庄潜力,内外兼修、双管齐下,让农村拥有了常驻的的社科知识宣讲队伍。
借好部门外力,就是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实行文明共建、项目领办等制度,让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开展“送服务、送教育、送培训”进礼堂,实现推进部门工作和惠及农村群众的“双赢”。仅2013年,全市就有23个部门组织文明新风、法制宣传、党风廉政教育进礼堂等活动400余场次。如市纪委举办“天目清风进礼堂”活动120余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7000余人次;市教育局举办了实用技术、双证制等进礼堂,受众达2万余人次。
挖掘村庄潜力,就是让村民登上舞台、走上讲台,从“看客”变成了“主角”;让村级宣传文化员、“草根艺术家”成为村文化活动的策划人、组织者和领头雁。两年来,全市农村文体队伍从600余支增加到1200多支,文化礼堂建成村的文体队伍均在8支以上,农民真正成了文化活动的主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临安结合当地民风,融合本土文化,创新宣讲方式,依托2000多名有文化知识、懂政策形势的新型农民,在全市18个镇(街道)组建“新农民快乐宣讲团”,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科知识送进山里农家。仅2013年,就面对面地向农民宣讲800多场次,受众12万多人次,让农民在快乐的文化享受中得到教育,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新农民快乐宣讲团”的成功激发了农民的创作热情,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创作村歌、村训和LOGO,赋予村庄特色文化印记,泥川村村歌在全省首届村歌大赛中夺得金奖。
二、宣讲内容:挖掘本土文化,传递时代精神
临安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始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奠基者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此,我们着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提高社科知识宣传的吸引力,提升村民对社科知识宣讲的亲近感、认同感。
一是深入挖掘钱王文化。钱王文化是临安历史文化的精髓与瑰宝,要让每一个临安人都关注、理解钱王文化并最终自觉践行,需要一批优秀的宣传作品。为此,临安组织骨干力量,编撰、出版钱王文化系列丛书,推出了四部优秀文学作品:屠树勋老师创作的《钱镠传》,引用了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系统完整地记述了钱武肃王波澜壮阔的一生。陶福贤老师创作的《枝繁叶茂》,集中介绍了世界各地180多位吴越钱氏著名后裔的事迹。由卞初阳老师撰文、董连元老师配画的《钱王故事》,以武肃王钱鏐生平事迹为主干,以年月春秋为顺序,通过480余幅连环画并辅之以文字,全面形象地展现了武肃王钱镠一生的主要事迹。由潘庆平老师撰文、董连元老师配画的《钱氏家训解读》,图文并茂、以图释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渊源、解内涵,对钱氏家训进行详细解读。其中《钱氏家训解读》被列为临安党员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读书目,还被作为乡土教材进入了课堂。
二是积极提炼临安精神。以新时期“临安精神”征集提炼活动为中心,开展全民大学习、大讨论:在组织动员阶段,上好全民学习的“历史课”;在广泛征集阶段,上好全民思考的“讨论课”;在精心提炼阶段,上好全面参与的“研讨课”。各地各部门共召开讨论会、座谈会160多场, 全市近10万户家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征集到新时期“临安精神”表述语3056条。以“崇文 尚德 励新 厚生”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临安精神产生后,全市又掀起了弘扬、践行的热潮,全市共张贴宣传画8740幅,印发学习资料35017份,制作宣传板、板报311块,开展学习活动147次、受众6243人次,组织开展“弘扬最美精神,共筑中国梦”2013社科普及周活动、“弘扬临安精神 建设美丽家园”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60余次、受众近10万人次。
三是创新推广主题礼仪活动。创新推出主题礼仪活动,各文化礼堂结合传统节日、节庆假日和村民结婚、参军、入学等特定时节,组织学子启蒙、新人入村、参军欢送、孝老爱亲等富有村庄特色的礼仪活动,其特定的仪式过程融合了现代文明、优秀传统道德和本土文化基因,成为村民记忆深处的烙印。如上田村的新人礼,通过新人纳土、敬拜长辈、赠村训村歌、送文房四宝、新人浇灌连理树、全村合唱上田村歌等仪式,让新媳妇满怀温暖感、归属感、责任感;板桥镇秋口村的“开蒙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尊师重教、热爱学习的种子,在全省现场会上首次亮相,就获一致好评。目前,临安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生产生活特定时点,创作、推广了文艺秀才褒奖礼、新任村干部就职礼、参军欢送礼等10余项礼仪。
三、宣传形式:善于结合,注重创新
临安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方式,为社科知识“乡土化”宣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为此,临安创新采用“唱山歌、讲故事、作图画、办晚会、发短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科知识宣传。一是山歌唱进农家,用民歌、戏曲等方式,开展“我爱填歌词”等活动,创作《唱响正气歌》、《放歌十八大》等群众喜闻乐听的节目30余件,演出200多场次。二是故事讲进农家,邀请民间“故事大王”、 熟谙钱王文化的老艺人,培育一批“小故事王”,办好故事会,通过老小两代、新老对比,引导村民群众知历史、话变迁、感党恩。三是图画送进农家,用好农民画这朵天目山麓的艺术奇葩,开展村组织换届 “科学生产、科学发展”等主题创作,并开展“书画进机关”活动,把创作的赠送给全市各机关单位。四是晚会办进农家,把晚会从原来的“闹中取乐”办成了“乐中求解”,宣讲形势政策,解决思想疑惑,明确发展目标。昌化镇群音民间剧团24位成员围绕十八大精神自编了一台晚会,赴洪岭、昌北、马啸等地7个村演出85场,把党的政策送到山区农民的心坎上。全市共有60多个村结合村组织换届、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举办各类生动活泼的文艺晚会120多场次。五是短信发进农家,通过手机短信途径向广大农民群众发送“红色短信”、“政策短信”、“形势信息”,开展自编短信活动,共收到群众自编短信5600余条。
四、努力方向:强化支撑,常态开展
“乡土化”宣传策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是一项值得持续开展、全面推广的工作。今后,我们将在以下两个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1.进一步强化智力支持。开展好社科知识“乡土化”宣传,节目质量是关键。群众自编自创节目,耗时较长,且良莠不齐。因此,一是要形成基层党建理论宣传精品联合创作机制,根据文化艺术人才专长和民间艺术队伍表演形式,开展点对点指导,帮助民间表演队伍创作、编排好社科知识宣传作品。二是要形成优秀基层党建理论宣传节目推广机制,在节目创作、编排成型后,选取宣讲效果好、表演方式活的节目,在全市同类型的农村表演队伍中加以推广。
2.进一步强化财力保障。当前,社科知识“乡土化”宣传大部分为群众自发组织活动。短期内凭着热情和公益心,活动可以正常开展。若要长期开展活动,就会涉及服装道具经费、差旅费等经费问题。因此,要探索、建立“市—镇(街道)”两级补助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吸引热心公益的企业加入,以冠名、企业文化宣传等方式,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
中共临安市委宣传部 方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