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以通俗化、亲民化、长效化为目标方向,坚持理论研究和大众宣讲两手抓,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两促进,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真正地走进群众,服务群众。
重内涵,地方人文研究成果通俗化。加大地域文化的研究力度,推出了一大批地方人文研究成果。一是研究挖掘地方人文典故。引导社科骨干,着重围绕常山县历史上“名人、名景、名品、民俗”,广泛收集资料,详加考证分析,先后推出了《关于常山石的几点考证》、《王介与王安石的三次斗诗》、《刍议常山宗祠的保护和利用》、《定阳书院记》、《常山山茶油传统制作工艺》等考证探究类文章20多篇,极大地增强了地方人文的厚重感。二是丰富科普宣传展示形式。借助多方力量,推出了越剧《清简樊莹》、长篇小说《琼奴与苕郎》、连环画《王琼奴》、民俗读本《民间上梁喝彩习俗》、科普读物《蜜蜂有灵》等,多形式、通俗化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其中《民间上梁喝彩习俗》书籍列入2012年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重点课题,是当年全省唯一的县级社科普及重点课题。三是推动社科文化融入城市。联合县文广新局、县城投公司,投资100多万元,以南宋名相赵鼎生平事迹为主题,采用壁雕、浮雕等形式,建造了一条长达800米的 “四贤文化长廊”,图文并茂,成为一条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接地气,社科文化“三进”活动亲民化。为有效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组建了一支由20名县级社科专家组成的讲师队伍,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科文化“三进”活动,主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目前全县开展“三进”宣讲40余场次。一是家族文化走进祠堂。聚焦本地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如章舍王氏、宋畈汪氏、何家江氏、西门詹氏、南壁徐氏等,依托民间现有的家族祠堂为阵地,大力宣传地方名人文化,促进人们了解本家族的名人轶事,提升自信心和荣誉感。二是地域文化走进礼堂。依托农村文化礼堂,以乡镇(村)为单位,坚持“一地一主题”,专题宣传阐释区域范围内的传统民俗、文物非遗、景观名胜、个性文化,广泛普及地域文化知识的渊源传承,促使人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三是生活文化走进讲堂。依托“社区茶坊”讲堂,面向社区居民,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对卫生保健、食品安全、亲子教育、邻里和谐等,力所能及地为居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人文环境。
强基础,科普宣传服务功能长效化。大力发展社科普及阵地与平台,提升科普宣传服务的功能。一是科普基地不断健全。对现有18个县级社科普及基地进行了统一规范,着重强化了正常开放、内容充实、活动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像“奇石博览馆”科普基地,分设观赏石、石文物、石工艺品、盆景石等四个分类展区,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柚都石城”的文化内涵。“半典阁”连环画科普基地,收集了近代以来的连环画3万多册,为全省数量之最、品种之最,现已装修一新并对公众开放。二是理论阵地不断拓展。每年编发《常山社科》简报10-20期,下设“三衢人文”、“社科调研”、“理论研究”等栏目,适时刊发应用对策和地方人文课题文章。同时,借助“今日常山”报平台,开辟“常山人文”专版,定期发表地方人文典故文章,至今已有60多个版面;创办全省首个社科联官方微博“常山社科”,及时更新知识动态,至今微博“粉丝”达1200多人。三是社科队伍不断壮大。持续吸纳新生力量加入社科联组织,并积极引导他们发挥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如县新安文化研究会创办了“新安里”简报(每月一期),还协助新昌乡新昌村策划建成了“新安江移民文化微展馆”,为文化礼堂建设增光添彩;县传统文化研究会以《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为核心内容,定期赴全县各中小学授课讲座,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薰陶教育,反响良好。目前县社科联下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共有29个,每年组织相关科普教育活动200多次。
(常山县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