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代的年味

发布时间:2023-01-2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殷商时期开始就是百姓的佳节。宋朝发达的经济和繁盛的文化让春节的节俗文化取得了极大发展,现今的许多新春风俗就传承自宋代。

“腊”字源自古代的“猎”字,腊月就是古代先民打猎肉食、腌腊食物、储备年货的时期。所以,一进入腊月,宋朝人就迫不及待地启动过年模式,家家户户开始采购年货。根据北宋《东京梦华录》除夕篇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除了喜庆的环境布置用品外,集市上还售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马牙菜、胶牙糖”等各种时蔬、坚果,传统腌腊、卤味更是生意火爆。

经过20多天的准备,腊月二十四“交年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年这一天,百姓送故迎新,开始祭灶,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上摆放“灶王爷”神位和各种祭品,祈求年年衣食无忧。宋朝诗人范成大就有《祭灶诗》传世:“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所以,这天制作的食物都十分甜蜜,糖瓜、冻糖,琳琅满目。百姓希望嘴甜的灶神上天言好事,赐福人间。

腊月三十“除夕”日,宋人的日程很紧凑。无论高门大户还是普通百姓之家,都会“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宋朝人所说的“桃符”就相当于现代的春联,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描写除夕这天饮屠苏酒、更换春联、辞旧迎新的情形。

宋人非常看重家人的团聚与陪伴,从中午就开始准备晚上的“年夜”,所以吃饭时间比较早。吃完年夜饭后,还会在家中摆上各种各样的美味水果和点心,例如“蜜酥、小蚫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等以备享用。饭后人们还要进行接灶、祭“床神”、送压岁钱等活动。

小孩子们则忙着跑到街巷上放鞭炮,宋代已开始普及纸包火药做成的爆竹。因为准备起来更加方便,不会受竹子种植地域与品种的影响,春节放爆竹的民俗逐渐盛行,传于后世。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看来放鞭炮的年俗还是一项从皇宫流传到民间的欢庆活动。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

宋朝除夕夜流传至今的重要环节,还有“守岁”,也被称为“分岁”。民间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说法,将除夕夜守岁、孝道和祝福父母长寿联系起来。人们还会将房间里的蜡烛点燃,彻夜长明,寓意着人们能平安顺遂。这一习俗被人们称之为“照年”。

大年初一,称为元日,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举办家宴,或者外出游玩,迎接新春。所以,宋人的年可以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的除夕礼俗,既有沿袭商周汉唐春节礼俗之处,也有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蕴含着祈求平安健康、快乐如意的质朴愿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