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5- 09- 30|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以人类始料未及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渗透,并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党中央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要使命,只有站在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把握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推进方法创新和模式革新,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为解答人工智能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科学的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

一、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全面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才能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和挑战,及早应对。根据学术界的观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快速突破。

从实时感知迈向认知决策:目前不管是城市大脑还是某一个行业的产业大脑、企业的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所从事的主要任务是实时感知下的自动化操作,主要依赖于规则引擎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完成程序式的特定任务,但缺乏对复杂语境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具备自主决策的能力。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大语言模型的突破,AI正在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决策迈进。

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并且还能够分析人类的身份、意图、情感倾向。更进一步,AI系统开始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医疗领域,AI可以通过大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并提供治疗建议。这种决策过程需要结合多维度的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和权衡,体现了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变。随着生成式AI(如GPT系列模型)的崛起,机器开始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AI系统需要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实时决策,这不仅依赖于感知能力(如视觉、雷达数据),还需要强大的认知和情境理解。认知决策的进步使得AI能够更好地与人类协作,这种协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拓展了人类的能力边界。

专用 AI 向通用 AI 延伸:DeepSeek 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从专业运用推进到了社会普及的时代。通用人工智能基本上涵盖了普通人所能设想到的全部知识领域,比如说经济、教育、科技、医疗、媒体等各个领域,其能力边界不断扩大。

多模态技术的进步使得AI能够同时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通过知识图谱和推理引擎的进步,AI开始具备更强大的知识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智能写作过程中,AI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段落的逻辑生成超出初始提纲框架的全新内容。自适应学习与迁移学习技术加速了 AI 对新任务、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其能力提升既优化了效率,也为 AI 的跨领域应用拓展了空间。

从虚实分离到虚实共生:随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结合,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形成:人机融合和虚实共生。这种趋势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数字世界的理解,也深刻影响着现实世界的发展。工业社会中人机关系将会颠覆,线上和线下分割的状态也将被打破,对虚拟世界的模拟和场景创造也将影响现实世界的发展。在虚拟世界中,人工智能可以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环境。在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下,AI可以生成动态的虚拟场景、管理数字资产,并与用户进行互动。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现实世界的数字化重构。

虚实共生的趋势意味着虚拟世界不再局限于娱乐领域,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模型优化生产流程,AI和VR可以模拟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将打破传统人机关系的主人-工具模式,走向平等协作、人机共生。随着脑机接口(BCI)和情感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人与机器的互动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医疗康复领域,脑机接口可以帮助瘫痪患者重新获得控制能力;在教育领域,情感计算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能获得新的身份认同,形成新的社交关系;在现实世界中,数字技术的普及正在重塑我们的工作模式和消费习惯。

从技术运用到全面渗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进步上,还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面渗透。从生产制造到服务业,从教育医疗到文化艺术,AI正在重新定义这些领域的运行方式。在制造业中,智能化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服务业中,智能客服和无人商店降低了人工成本。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率,还催生了新的职业类型,如数据标注员、AI训练师。人工智能也在深刻影响着文化传播和教育方式。例如,在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系统让“因材施教” 从理念走向实践;在文化传承方面,AI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传统的知识体系正在被重新定义,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学术研究的基础将得到再造。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能实验室的建设将使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包括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发生改变。例如,在学术研究中,AI可以辅助科学家进行数据处理和假设验证;在技术教育中,智能化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平台。

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机遇

科技革命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时期,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为哲学社会科学科学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做出了积极贡献。人工智能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科技革命,任正非说过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这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以下新的发展契机。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时代是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时代,算法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将形成许多崭新的领域。一是计算社会科学全面兴起。研究算法如何塑造社会认知、行为、决策和结构,利用场景模拟、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复杂社会系统进行研究。二是人机协同伦理学。深入研究人机协同产生的伦理关系甚至情感链接。三是数据治理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将建立在大数据、边缘计算、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之上。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将全面提升,数据治理的效益等问题也需要政治经济学给予回答。四是人工智能和人文精神。专家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称为2.0版,总的来讲人工智能发展要人文精神的引导,而升级版的人文精神要打破现在的一些固有观念,比如说文明优劣、文明冲突等,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需要牢固确立。

提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宏观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其他各种技术模拟和预测经济运行、城市发展、舆情传播、疫情防控,微观方面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社会心理、个体行为和情感、群体互动和价值形成。同时还可利用人工智能对过去和未来的场景进行恢复和模拟,可更精准地实现过去、现状与未来的对比分析,从而及时修正当前偏差,有效规避重大灾难与危机风险。

促进研究范式的融合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从定性分析为主进入定量和定性完美结合的阶段,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文本诠释、价值判断深度动态融合。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提供的技术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将通过建立模型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加快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将更多运用预测的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展开前瞻性研究,未来学这一探索学科在中国将实现快速崛起。

提高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由于海量数据和各种科学方法的运用,推动政策制定走向更科学的决策基础,精准性与针对性显著提高;而执行环节中高效的反馈机制,更能实现偏差的快速纠偏,全面提升政策全流程的科学性。

三、抓住机遇,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在带来多重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挑战:数据垄断、算法陷阱等问题将逐渐显现,而以短视化、机会主义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甚至否定其地位与作用的观点及行为亦可能出现,对此需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拥抱新技术浪潮,筑牢基本功。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新技术正在全面渗透。要全面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时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学习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人工智能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都要深刻,持续更长,虽表面无显性主导产业转换,却暗藏“一夜巨变”的变革力量。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我们树立无边界意识、共生共享意识、变革创新意识,抛弃原来的边界意识、独占意识、保守意识,积极变革、锐意创新。第二,要认真学习运用人工智能的知识。综合大模型已经落地,我们要积极运用大模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同时创造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大模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比如说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传播的大模型、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融合大模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大模型、社会科学普及大模型等等,这些模型的研究不但会推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还会引导我们对原有知识库的整理和更新。第三,加强顶层设计。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集聚政产学研的力量,制定人工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实现革命性变革。

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研究。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脱胎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引进西方科技教育经验的过程中,自主性的知识体系没有建立,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受西方影响较大。比如说经济学研究中重短期、轻长期;重要素、轻制度等倾向比较明显,短期主义、实用主义甚嚣尘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过早分科的教育模式和理工文管割裂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融合,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面把握,更好的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比如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走向和平、中美大国博弈(政治经济、金融、科技、军事)的阶段和趋势、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周期、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结构、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播等,不仅仅靠自然科学或者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完成的,必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国家级文化研究工程比如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综合运用了考古学、生物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浙江大学重建了哲学学院、文学院、史学院,也是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适应性变革的尝试。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新思想的引领和新知识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总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积极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果,重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打破西方对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话语垄断,为人类知识体系更新贡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西方世界有广泛的影响,新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启迪人类智慧,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坚守人文精神,强化价值引领。不管人工智能怎么发达,人类最重要的是挣脱资本主义机器和资本的奴役枷锁,走向马克思主义主张的自由时代。人的大脑中除了算法逻辑,更有情感联结与道德准则的存在;科技越是发达,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就越显必要——否则,人类或将面临自我毁灭的风险。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体力劳动以及程序性的智力劳动会被替代,人的主要活动集中于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的条件下,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完全发挥,个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整个社会才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和使命追求,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仍然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指路明灯。

提升创新效能,服务发展大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从阶段性目标来说,应该服务于党委的决策,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党的事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形成和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获得国际公认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价值标准,提升研究效能。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出精品,出效益,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傅晓  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