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是明确作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于2024年印发了《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开展宋韵文旅融合行动,更加鲜明地塑造中华文明浙江标识。杭州作为南宋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拥有深厚的宋韵文化历史底蕴,其充分利用宋韵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宋韵文化新高地,创造性地探索杭州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为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提供了鲜活的杭州样板。
1、宋韵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推动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宋韵文化的历史内涵
宋韵文化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2]。其内涵丰富,囊括了宋代生活娱乐的风俗气韵、文学艺术的风雅意韵及人格气象的风骨神韵。宋人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雅致闲适的气息。《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香、茶、画、花被视为宋人生活中的风雅之韵,流露出宋人对生活品质的精致追求。宋代节庆活动十分丰富,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注重四时八节,南宋时节日几乎全民参与,彰显出宋代生活的繁华气象。宋代文学艺术成就斐然。宋韵与唐风相承,宋词成为继唐诗之后我国文学史中又一灿烂瑰宝。宋画造诣也非同凡响,宋徽宗开创的宣和体就在绘画体系中独树一帜。宋代以“宋学”为思想内核,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大家与思想洪流,宋韵文化也因此汇聚成宋代多元价值表达,譬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世理想等。
(二)推动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之需。文化资源属于生产资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势必要充分挖掘宋韵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文化资产,创造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同时,文化需求也催生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文旅产业能否实现长足发展,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取决于文旅产品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和文旅市场的现实需要。通过打造宋韵文化系列品牌,能够创新文化消费热点,吸引消费者眼球。文化消费市场认可了宋韵文化品牌后,又反过来刺激文旅供应端丰富并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及供给方式,从而形成文旅生产到消费环节的良性循环。
二是传承并创新宋韵文化的有效之策。要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活”起来,需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宋韵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宋韵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对宋韵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将更多宋韵文化要素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宋韵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深化大众对于宋韵文化的当代认同。如大型歌舞演艺作品《宋城千古情》通过旅游演艺的形式创新宋韵文化表达方式,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台设计与艺术手法,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领悟宋韵文化的魅力。宋韵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既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展现形式,又实现了宋韵文化的永续传承。
三是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应然之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既有助于游客从旅游过程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也有助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批独具文化内涵的文旅项目。宋韵文化作为杭州文旅IP标识的优势元素,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逐步构建起以宋韵文化为核心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能够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为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注入新动能。
2、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杭州实践
杭州依托丰富的宋韵文化文旅资源、逐步完善的宋韵文化体系及一脉相承的宋韵文化形象,厚植在“重要窗口”中的特色优势,通过聚焦“宋韵+亚运”,提升宋韵文化品牌新形象;联合“宋韵+夜间经济”,激发宋韵文化新活力;改造“宋韵+文旅休闲空间”,展现宋韵文化新风貌,形成了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杭州实践。
(一)聚焦“宋韵+亚运”,提升宋韵文化品牌新形象
一是宋韵元素在亚运会开幕式中的融入。亚运会开幕式将宋韵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艺术影像,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绝伦的盛宴。焚香、抚琴、书画、对弈等宋代生活元素在开幕式表演中的展现,演绎出了“风雅处处是平常”的江南生活美学,《国风雅韵》篇更是尽显宋韵服饰美学底色。《诗画入江南》部分,作为宋韵文化意象萃取的“水天碧”青绿色长裙,在宋代清雅审美的的基础上,裙摆融合了宋代艺术经典纹样以及杭州特色元素,伴随舞者的表演营造出了立体流动的宋韵山水画面感。《烟雨染江南》部分,设计团队从宋画中挖掘宋韵美学元素,吸取粉色牡丹和杭州金黄色桂花的灵感设计出了宋韵少女芭蕾舞裙,贯通了古今中西风格。《灯火耀古今》部分,商人们的宋式风格袍服融合了带有宋韵风味的十组中国传统色系,在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同时再现了宋代杭州贸易往来的繁华之貌。演员身着宋式服饰齐声道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欢迎世界各地的参赛者及嘉宾们,更是彰显出了宋韵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包容开放。
图源:视觉中国
二是宋韵文旅环境在亚运会中的改善。亚运会为杭州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优化带来了契机,也为文旅市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杭州打造“宋韵钱塘”的人文环境以迎接亚运会的到来,沿街建筑以宋韵文化为主题,通过彩绘、修复、清洗等方式,将宋韵文化以墙面绘画、店招店牌、附属构建等载体进行体现,借亚运之力烘托出浓厚的宋韵文化氛围,大幅度改善了宋韵文化文旅环境。杭州抓住亚运会机遇,发布了以宋韵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线路,通过探访宋代历史遗迹、参观打卡亚运会场馆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实现了亚运会与宋韵文化的双向赋能,既让亚运会出彩,又让宋韵文化“出圈”。
三是宋韵文化品牌形象的国际化传播。亚运会是面向世界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杭州在亚运会中积极弘扬宋韵文化,助推了宋韵文化走出去,加快了宋韵文化品牌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杭州以“宋韵+亚运”为契机,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宋韵主题文创产品,让游客在寻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宋韵文化。南宋书房从南宋时期《百子图》中获取灵感,结合亚运会马术、足球等项目,开发出宋代百子图文创玩偶,兼具科普性与互动性,深获国内外游客喜爱。上城区“宋韵今辉”文创体系展示中心展销200余件宋韵转化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杭州在亚运会期间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宋韵文化活动,例如“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华灯上·月故乡’小型沉浸式演出”等,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海内外嘉宾的广泛互动,相关短视频全网传播量超一亿,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2亿,全网互动量超100万次,主流媒体报道及转载400篇,持续擦亮了杭州宋韵文化“金名片”。
(二)联合“宋韵+夜间经济”,激发宋韵文化新活力
一是宋韵文化夜间消费场景的打造。杭州早在南宋时期夜间经济就已十分发达,如今的杭州更是依托宋韵文化底蕴,充分利用街区和夜市作为夜间文旅消费场景,探索夜间文旅消费新模式。作为2024“十佳”宋韵杭式生活体验场景之一的坊韵御街,通过发挥中华老字号特色、创新非遗企业的潮玩、推出“宋韵白话”表演等再现了南宋夜风情;作为“杭城十大夜地标”之一的武林夜市经改造后设置了200余个固定摊位,接待客流量日均10万人次,周末节假日高达15万人次,摊位融合了非遗体验、文创展陈、原创手作等多元业态,充满了宋韵风味,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宋代市井烟火气。
二是宋韵文化夜娱活动的举办。宋韵文化基因赋予了杭州“宋韵杭式”的生活范式。杭州推出宋韵雅集、夜游等带有鲜明宋韵主题的夜间文旅活动,让游客身临其境品味宋代风雅美学。文旅市集·宋韵奇妙夜活动通过潮流和跨界的方式结合博物馆、电竞等新兴文化元素,推出博物馆奇妙夜与电竟之夜主题活动,将其他城市的珍贵文物展示在现场,通过文物再现了宋代生活场景[3]。杭州水陆交旅发展集团推出钱塘夜游·品味宋韵航线,为宋韵文化与夜间经济的融合增添了一抹亮色,通过在游船上不定期推出宋代舞蹈、宋式点茶、名画品鉴等活动,赋予游客独特的水上宋韵品质体验。
三是宋韵文化夜间经济服务质量的优化。夜间文旅消费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府统筹和城市管理的发力,只有夜间经济服务质量得到了优化,夜间文旅才有长足的生长空间。杭州2023年4月出台政策,鼓励每个主城区确定一个“子夜”经济集聚会示范街区,并给予一定补助,营造了有保障的文旅消费环境;7月底施行《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为期三年,鼓励餐饮、零售、娱乐、文化、书店等实体店铺在夜间22:00至次日凌晨6:00提供服务[4],发挥城市夜间活力。杭州下城区健全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流程,设置“夜间区长”监督管理夜间市场,为商家提供宽松灵活的环境[5]。“城中里巷”是集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一体的夜巷,为确保其顺利开街,下城区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快审批流程,在一周内完成了活动审批和上线,为夜间文旅提质增效。
(三)改造“宋韵+文旅休闲空间”,展现宋韵文化新风貌
一是宋韵历史遗迹博物馆的整体修复。杭州文旅休闲空间第一大类是作为文旅融合重要现实依托的历史遗址遗迹空间。杭州宋韵文化遗存以德寿宫遗址为核心。德寿宫遗址是杭州现存并发掘的最重要的南宋历史文化遗存,是宋韵文化的有效见证,但由于历史原因,这部分遗迹保留零散,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为实现宋韵文化的有效转化,杭州实施了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2022年项目建成开放。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依托遗址原址展出宋代文物220余件,并在复原遗迹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手段,运用3D互动装置、动态长卷、交互AR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展现南宋皇家宫苑建筑和江南园林景致,实现了宋韵文化的可观可感。此外,博物馆还推出“德寿重华”周历冰箱贴、德寿宫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将藏品展陈等特色文化要素与餐饮服务、购物体验等旅游服务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增强了文旅融合的实效性。
二是宋韵古城景区的品质提升。杭州文旅休闲空间第二大类是依托两宋时期如苏轼、范仲淹、陆游等名人效应形成的古城古镇物化空间。历史文化名人对于旅游景区的知名度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力。以严州古城为例,范仲淹、陆游先后出任严州知州[6],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在此任职期间带领百姓修缮学校、创办书院、设立严州先生祠,并创作名篇《严先生祠堂记》。南宋诗人陆游在此刻印出《剑南诗稿》。严州古城深挖严州宋韵,建设严州诗词文化馆、陆游与严州展陈馆等15处定点文化体验馆,发挥名人效应,为古城景区宋韵文旅融合注入了灵魂。此外,严州古城街巷布局与国内现存最早的附有地图的方志——南宋淳熙《严州图经》的“子城图”基本吻合,经过改造后,严州古城复建了里仁坊、状元坊等16座宋代历史牌坊;保护了西水门城墙、伏龙桥等宋代历史遗址;抢救了虾灯、鲤鱼灯、竹马灯宋韵非遗技艺,多维度提升了古城景区的文旅休闲空间品质,展现出新时代宋韵文化文旅融合新风貌。
三是宋韵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营造。杭州文旅休闲空间第三大类是诸如文化街区等集文娱乐购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杭州承载宋韵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街区是南宋御街。杭州市政府将其作为文旅融合典范进行规划与发展,根据其纵长的街道空间特征及独特的宋韵街区景观,南宋御街承接两宋时期的市井文化,天然适合发展市集,“宋韵奇妙夜”“宋韵集无界”等市集活动重现南宋繁华盛景,增强了旅游休闲氛围。在景观空间营造上,南宋御街在青石板路和白墙黑瓦的基础上,将石板路两侧引入水系,游客行走过程中能够听到潺潺流水声,同时在水池中摆设盆植荷花和奇石,营造出热闹不失风雅的宋韵江南诗意[7]。御街设有国风妆造体验馆,融入宋代簪花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配合御街宋韵景观,游客进行妆造完毕后出门即可取景,随时就可“出片”。在餐饮空间营造上,御街“吴山居”饭店以“南宋古韵”为设计理念,再现了杭州城南历史民居的传统风貌,融合粉墙、黛瓦、青石板、老台门等宋代建筑元素,勾勒出水墨画般的建筑图景,生动传达出了南宋审美意境。
3、关于杭州宋韵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杭州现有的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举措提高了大众对于宋韵文化的认同感,也促进了宋韵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然而,现有举措仍存在部分短板,例如在宋韵文化文旅融合过程中推广活动聚焦对象覆盖面狭窄,缺乏完整体系;文旅市集售卖商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丰富类型;宋韵文旅资源数字化转化力度不够,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宣传渠道相对单一,缺乏互动性等。为进一步顺利推进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现提出以下四条发展路径。
一是设计多元化沉浸式宋韵文化体验活动。多元化活动能够增强宋韵文化文旅融合的丰富性,让不同年龄层段的游客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宋韵文旅活动。沉浸式体验的最终目的则是让体验者在所处场景中感到愉悦和满足。杭州可以深度整合现有的宋韵文化资源,将宋人四雅融入日常活动中来定期开展点茶、插花等宋韵文化体验活动,让宋韵文化雅俗共赏,全民参与,实现宋韵文旅活动点对点融合;也可以深入挖掘宋韵文化中的节庆仪式,在“元宵、仲夏、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营造全景式的宋韵文化体验氛围,增强大众对杭州宋韵文化的整体印象和延续性感知;还可以将宋代美食文化融入夜间经济业态,鼓励开展“宋夜宴”,复古宋韵夜美食,凸显杭州宋韵文旅融合的独特性;亦可以借鉴陕西文旅曾推出“穿汉服免费游园”的成功经验,在杭州推出“穿宋服免费游园”活动,既满足了游客的游览需求,又弘扬了宋韵文化,让宋韵杭城标识更为明显。
二是打造地方化多样式宋韵文化文旅产品。相比于西安、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旅产品打造,杭州在打造宋韵文化文旅产品上尚有潜力。杭州宋韵文化文旅产品以南宋御街、宋城景区及《宋城千古情》为代表,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8]。因此杭州应加强供给端持续发力,结合文旅市场现实需求,引导开发宋韵文化特色产品,打造宋韵文旅精品,丰富旅游供给。将文旅与教育、商业、农业相融合,串联“宋韵文旅+教育”,以宋韵文化为核心,依托历史遗迹、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名人故居等场所打造地方化精品研学课程和本土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串联“宋韵文旅+商业”,支持大品牌、老字号率先开发带有宋韵ip标识的特色产品,发挥文化名人、民间艺人、大师工匠的作用,增强宋韵文化的辐射力。串联“宋韵文旅+农业”,发展宋韵特色乡村旅游,培育食住一体的宋韵乡村特色体验路线,提升宋韵文化的辨识度。
三是利用数字化立体式宋韵文化传播技术。“互联网+文旅”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宋韵文化文旅融合推广的影响力。因此应积极运用数字化传播技术进行宋韵文化文旅融合,例如在杭州美术馆、杭州博物馆、杭州版本馆等公共文化教育空间中利用体感交互、动态投影以及VR、AR、MR(混合现实)等技术,加持头显、CAVE等硬件设备,将传统的单一静态的以物为中心的展陈方式转变成多维立体的以人为中心的感官体验方式[9],既增加了“创意体验”这一旅游业态,又构建了对宋韵文化的认同感。还应通过电视、广播、在线视频、社交APP等社交媒体渠道对宋韵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扩大宋韵文化知名度。例如博主争先用影视剧《梦华录》中“东京真是富贵迷人眼”的台词文案加影视片段剪辑取景地打卡视频,该段影视剧取景地义乌迅速火爆全网,引来众多游客前往义乌打卡。杭州可以参照此类热门短视频经验,挖掘在杭影视作品中涉及宋韵文化的场景及素材进行二次翻拍,增强宋韵文化话题性,突出宋韵文化文旅融合新亮点。
四是构筑个性化互动式宋韵文化交流平台。构筑多方参与的互动式文化交流平台能够有效了解个体需求,促进文化资源交流共享,从而把握宋韵文化文旅融合的侧重点。杭州可以联动周边城市文化机构建设宋韵文化交流点,共同推出大型的宋韵文化相关活动,扩大宋韵文化的交流覆盖面,促进宋韵文化的资源流动与文旅共富。与高校、研究所等教育平台进行紧密协作,开设宋韵文化相关课程及专业教材,加大对宋韵文化文旅融合的专题研究,培养宋韵文化的文旅推广者[10]。定制权威的宋韵文化交流的官方账号,开设宋韵文化专题直播,与海内外爱好者进行互动交流,吸引对宋韵文化感兴趣的粉丝与关注者。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个体与群体、官方与机构的联动,线上线下互动优势的发挥,有利于营造宋韵文化交流的黏性环境,形成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 37 (04): 1-4.
[2] 陈野.试论宋韵文化的认识维度、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J].浙江学刊,2022,(01):4-13.
[3] 张晓波.仪式观视域下“宋韵奇妙夜”节事活动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23.
[4] 杭州市商务局印发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J].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23,(07):30-32.
[5] 孙以栋,许晴.文旅融合,繁荣杭州夜间经济[J].杭州,2023,(06):24-27.
[6] 蒋秀英,沈小勇.加快推进严州古城宋韵文化传世工程[J].杭州,2023,(05):50-51.
[7] 柳宁馨.城市更新“杭州模式”:新旧更迭与文脉保护的张力[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8-26 (005).
[8] 李斌.古都历史文化传承利用和形象塑造的策略路径——西安开封的实践与杭州的探索思考[J].理论观察,2023,(12):122-125.
[9] 侯利霞,王红波.基于VR技术的博物馆展览展示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24):22-25.
[10] 颜榆欣.杭州宋韵文化传承与推广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02):122-124.
作者简介:
陈冲,博士,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学院访问学者,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青年群体研究。曾获团中央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在经济日报(理论版)《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李晏艳,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