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储林建设驱动集体林改与生态共富
发布时间: 2025- 09- 21|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在‘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战略协同推进的历史进程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悖论的关键路径。”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浙江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战略支点,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生态价值转化、产业绿色升级、多元共治共享的新型范式,为全国集体林区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国家战略架构下浙江林权改革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纳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2023)又将推进“三权分置”、支持林产发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作为主要任务,这有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林业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强调“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原国家林业局配套制定《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2015),国家林草局新出台《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2023、2025)《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8》《关于支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先行先试的若干措施》(2025)等政策文件,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战略规划—制度设计—试点突破”政策闭环,为地方国储林项目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先行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排头兵”,浙江始终以“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落实国家战略。《浙江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23-2035年)》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浙江美丽“大花园”建设协同布局,构建“省级统筹、市县协同、部门联动”的政策实施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强村富民实施方案》(2024)锚定“森林生态提质、林业三产融合、林权多样增值”等总体要求,充分释放浙江95%集体林比例的资源潜力与价值效能。2025年新出台《浙江省国家储备林建设技术指南》《浙江省林业碳汇能力提升技术指导细则》《森林植被碳储量计量监测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聚焦淳安、江山、常山等重点林区,推动政策红利加速转化为改革实效,形成“中央政策具体化、地方实践特色化” 的高效传导机制。

二、生态共富的林业改革

浙江深刻实践“林权明晰化、制度创新化、经营市场化、生态价值化、富民协同化”的发展理念,始终坚守“生态资源资本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利益分配共享化”的底层逻辑,着力构建“产权清晰、流转规范、经营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林业发展格局。通过打破传统林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对立的思维定式,深度推动国储林建设与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性耦合,实现从“价值割裂”到“系统共生”的发展范式革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兼具理论突破与实践深度的浙江方案。

(一)以生态资本市场化配置机制激活资源要素价值。针对集体林地碎片化、产权模糊化等痛点,淳安县创新“林业标准地”制度,加强林权确权登记、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经营权限明晰,落地国储林一期33.41万亩林地流转(流转费5.15亿元),完成营造林工程实施面积3.7万亩(总投资1.35亿元)。临安昌化镇推出“林易贷”,以3.95万亩生态公益林收益权抵押获授信1500万元,并推动2万余亩林地规模化流转发展新业态,实现生态资源从“静态保护”到“动态增值”的转变。林地制度创新本质是通过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将生态林业资源纳入市场化配置轨道,即所有权归集体筑牢制度根基,承包权归农户保障民生底线,经营权向市场开放激活资本要素,实现从“资源确权”到“资本赋能”的关键跨越,为碳汇交易、林权抵押等生态金融创新奠定制度基础。

(二)以生态产业协同化升级机制构建融合发展格局。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载体,浙江构建“一产提质、二产延链、三产增效”的现代林业产业矩阵。淳安县西园村毛竹春笋冬出示范基地实现竹园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大下姜”区域1800余亩林下黄精种植预计4年后产值达1100万元;丽水市笋竹产业全链产值破百亿大关,林业行业总产值达678亿元。常山县与浙江大学合作推出山茶油玉米肽、山茶油神经酸、卸妆油等衍生产品,实现油茶全产业链产值超13亿元;鹤丰新材料公司建设年产10万吨竹浆项目,以非木纤维新工艺生产食品卡纸,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5亿元。缙云县投资25亿元打造集森林康养、研学教育、林下经济于一体的大洋林业产业共富园区;金华山将废弃矿山打造成小冰岛景区,白马山森林公园、龙门秘境线路、舟山定海森林云廊等一批特色森林康养旅游资源被相继开发。这种“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双向赋能,打破了传统林业依赖木材采伐的单一模式,创造了森林资源“多功能开发、全链条增值”的新路径。

(三)以生态收益普惠化共享机制强化保护内生动力。林业共富的核心是让生态红利惠及全体林农。浙江创新林业“四金”分配模式,通过林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与产业融合,构建起“资源流转得租金、劳动参与得薪金、入股经营得股金、自主发展得现金”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林业增效、林农增收、集体增富。淳安县里口村完成500亩林下经济基地标准地建设,村集体每年可获得5万元标准地流转租金以及30%中药材产出效益,带动本村农户就业30人,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建德市李家镇通过林下经济标准地模式集中连片流转毛竹林500亩,为农户增加租金收益约100万元、分红约50万元,同时吸收200余名低收入农户参与种植、劳务。衢州市推动林权股份合作,带动山区1.8万林农实现就业,人均年增加工资性收入达5000元。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双赢,以利益共享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进而推进从“政府要我保护”到“我要主动保护”的观念转变,形成“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三、国储林建设助力林权改革与生态共富

浙江以制度创新破题、技术赋能增效、治理升级聚力,充分利用国储林项目建设带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林业富民,破解林权制度改革中资源活化不足、价值转化不畅、治理效能不高等核心难题,为林业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林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行路径。

(一)以制度创新构建生态价值实现长效机制。淳安县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通过构建“碳汇收储—绿色金融—多种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闭环管理模式,探索国储林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路径,实现林业碳汇产品价值的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完成第一监测期核证备案碳普惠减排量达2890吨二氧化碳当量,促成交易38笔并实现减排量收益28万余元。江山市以国资企业为主体搭建林权收储平台,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分散林权,汇聚形成规模化林地资源池;构建“流转—规划—融资—评估”全链条运行机制,系统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对收储林地实施全市域统筹规划,推动林地资源高效配置,实现项目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创新探索林地经营权与生态权组合抵押贷款模式,打造“三通一化”林业标准地,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制定全国首个林地流转评估指数体系,为林权规范流转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量化依据。

(二)以技术赋能筑牢智慧林业数字底座。2024年浙江完成国家储备林“落地上图”功能开发,掌上林业App开发上线国家储备林设计、完成两种类型图斑的数据采集功能,建立国家储备林带图斑上报工作机制。依托“森林大脑”构建“一系统、一张图、X场景”全域林业智治体系,整合超10TB林业资源数据实现“一张图”管理,贯通20余项核心业务并实时监测11项关键指标。聚焦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产业服务领域,落地“林火智治”“碳汇大脑”“山核桃产业大脑”等场景应用,其中金华森林防火响应效率提升显著,淳安碳汇交易收益持续增长,临安山核桃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借助卫星遥感、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精准管理,2024年带动浙江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700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为全国林业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板”。

(三)以治理升级构建多元共富生态治理共同体。浙江创新打造全国首个省级林长制智能化应用平台—“林长智治”应用场景,建立五级林长责任体系,将国储林项目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责任体系,实现责任全覆盖。常山县芳村镇油茶共富工坊开展“国企投资建基地、村集体入股分红、新农人创业运营、农户订单种植”模式,探索国储林项目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村集体年保底分红9万元、600户林农年均增收2万元。安吉县创新开发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数字应用场景,畅通碳汇资金发放及监管,鼓励社会多主体参与生态治理,实现村均增收100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新昌县建设“林长治+专业队伍”体系,加强与司法、水利等部门联动治理,推动低效林流转用于国储林建设,累计签约流转低效林面积9万余亩,种植香榧林4万余亩,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2200余万元和农户增收1883万元。

四、结语

浙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把握“三个统一”:一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通过国储林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增量与质量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以上,2025年森林碳储量3.19亿吨以上,年固碳量1000万吨以上;二是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统一,以“三权分置”改革激活制度红利,以数字技术破解治理难题,形成改革动力的“双轮驱动”;三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统一,在落实国家政策框架下鼓励“一县一策”创新,淳安“林业标准地”、江山“林权收储平台”等经验上升为省级标准,实现改革经验的螺旋式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找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突破口;坚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林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坚持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完善多元主体利益共享机制。浙江以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6%的林业产值,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印证了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可行性,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借鉴。

作者简介:

邵宜添,经济学博士,硕导,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从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粮食安全等方向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在SCI一区TOP、SSCI一区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在《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环境报》《之江策》等发表多篇理论文章,部分文章被新华社、学习强国、光明学术等全文转载。

夏宇阳、马巧乐,浙江农林大学。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