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丝绸文化外译与海外传播的方法路径及对策
发布时间: 2025- 09- 21|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丝绸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重要文化价值与传播使命。从理论层面看,丝绸文化外译不仅是语言转换问题,更是传递地域文化特色价值的关键,需通过精准翻译实现中西文化意象的深度契合,推动丝绸文化在跨语境中的传承创新。在现实层面,将丝绸文化纳入浙江省文化工程和战略框架,通过构建包含历史符号、命名体系、话语形态等翻译系统,协同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智库指导、高校科研单位的跨学科研究和交流实训、文博系统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和推广,不断助力浙江乃至中国丝绸文化这张“金名片”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勠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一、浙江丝绸文化海外传播的价值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浙江作为重要的丝绸产地,在丝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历史看,浙江丝绸不仅凝练了古代造物者的技艺精髓,更承载了与异邦交流的重任。

第一,理论意义。浙江丝绸文化衍生于长期的技艺融合与传播中,没有传播丝绸文化就不可能延续和发展,外译为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学科的理论支持。浙江丝绸文化中带有浓郁地域、民俗文化色彩的古文,以及各种丝绸所特有的习语与寓意悠远的词句,尤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内涵深远,意义重大。但是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丝绸专业词汇直译成英文往往使外国同行费解,只有通过精准地翻译,使译文既能包含原有丝绸文化之本意,又能找准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准确传达文化内涵,才能促成丝绸文化的汉英双语交流与融合,推动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第二,现实意义。浙江丝绸文化外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也包含深刻的文化个性品质,是弘扬浙江精神的知性体系,充分彰显出东方文化智慧魅力,同时也是实现浙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长期战略。它所涉及的不能仅理解为语言表达问题,而应从浙江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着眼,把丝绸文化外译纳入我省“文化战略、软实力”提升的大战略观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浙江丝绸文化中特有的专业词语,以及历史文献、诗词歌赋、民俗风情中与丝绸文化相关语言的外译进行传播,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和对外交流的需要。

二、跨文化传播视野下浙江丝绸文化外译的方法与路径

蕴含浙江丝绸文化的语言文本及语义内涵是外译的精神认识本体和抓手,以汉语古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形态和生存状态的集中体现。建构有别于西学的精神形态、认识范式和术语、话语表征形态与体系,必须深刻考量汉语古文阐述下我国的传统经验哲学内涵、形态和文化个性。考量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浙江地域特色文化翻译的历史机遇,以及“文化离散”认识论与“文化中和”之道,对保持浙江丝绸文化个性和独立性具有重要价值。建议立足译介学,交叉艺术学、传播学等学科视野,以浙江丝绸文化为特色,以丝绸符号对外译介为手段,实现丝绸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一)浙江丝绸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特色符号挖掘阐释

中华传统丝绸的材料、纹饰、色彩、工艺等,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社会观念的集中反映,也是以经济为导向的上层建筑一种可视化形象。而且,这些因素也是丝绸文化核心要素,在不断演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方面,梳理浙江传统丝绸的起源与发展历史,重点对历史上的代表性事件和案例做个案分析,如早期的越王勾践国策之一“劝农桑”,至唐、宋时期绍兴越罗、尼罗、寺绫等,特别对是“宋韵”丝绸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结合当下国内常年生产绸、缎、绉、绫、罗等十多个大类,二百多个品种,基于艺术学视角,开展传统丝绸纹饰艺术特征以及相关文化研究,对其纹样造型题材以及风格等要素进行重点分析。此外,按照物象类比、几何特征、场景营造、文学作品等命名方式,释读丝绸符号的内涵寓意,建立丝绸文化外译的词库,包括丝绸专有词语、丝绸特征纹饰描述、文学作品中的丝绸文化表达等富含意境文化的内容。

(二)浙江传统丝绸文化符号的语汇和话语形态构建

语言的多元性和文化性差异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我们需要厘清浙江传统丝绸文化语言外译的语义内涵、民族精神、东方智慧与西方语境之间共生互融关系,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浙江特色丝绸文化外译过程中所构建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智慧体系。构建富含中华传统丝绸文化精神和智慧体系的语汇、话语形态,彰显文化精神形态的语汇和表征形态,实现有度的文化离散形态翻译。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指出:“异化是在翻译过程中,刻意打破译入语的语言常规和文化习惯,保留外语文本(源语)中特有的语言形式、文化意象以及表达方式等差异,引导读者去接触并了解外国的语言文化特点,使译文带有明显的异国情调,将读者带入源语文化情境当中。”此类翻译方式,重点突出“作者导向”( author-oriented) 和“源语文化导向”( source language-oriented)。

(三)浙江传统丝绸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路径构建

丝绸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可推广性、可操作性与可吸收性强,自古便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交流中的物质载体。通过构建浙江传统丝绸文化的海外传播方式,实现翻译主体、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与合作,促进丝绸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认同与接受。这种认同过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大同”思想不谋而合,使受众更加愿意倾听中国声音,更好得接纳中国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外译的影响力,形成国际话语权。将翻译从简单的语言转换,提升为一种深度的文化阐释和跨媒介的叙事策略,开展言外之意的“深度翻译”与中国故事讲述,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策略,贯穿于传播的每一环节。

如“云纹地鸾鸟纹”一词,《东京梦华录》解释为:“宫廷服饰多饰鸾鸟,伴以云气,鸾鸟衔花,云纹缭绕,取鸾凤和鸣、天下太平之意”。在翻译当中,通过添加注释对鸾鸟与云纹的组合关系、文化寓意及历史出处进行深度阐述:“Pattern of Clouds and Birds (a typical Song Dynasty silk pattern, with swirling clouds as the texture pattern and graceful Luan birds (a mythical auspicious bir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main motif. Luan birds are often depicted holding flowers in their beaks, symbolizing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This pattern is recorded in the book 'Dongjing Meng Hua Lu'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has been evidenced by silk relics unearthed from Southern Song Dynasty kiln sites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and from Song tombs in Suzhou, Jingsu Province)”。

三、深化推动浙江丝绸文化外译与海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强化和引导浙江丝绸文化外译与传播

一是设立“浙江文化外译与传播工程”,结合“宋韵文化工程”等已有特色资源,建设多语种翻译术语库。将历史文化典籍、考古报告、学术论文、展览图录中的优质原文及其公认的权威译文数字化入库。该语料库向认证的翻译公司、博物馆、研究人员开放,从源头上保证翻译质量。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资助高质量多语言创作精品。可由相关部门牵头设立专项基金,激励省内外相关人员开展浙江丝绸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和创作。由文旅、宣传相关部门牵头,紧密结合浙江丝绸传播现状,组织吸纳国内外顶尖的汉学家、翻译理论家、丝绸考古专家、艺术史学者等组成外译传播智库,强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高层次人才支撑。

(二)协会和行业协同完善丝绸文化外译的规范制度

一是制定与发布核心词汇翻译规范标准。浙江省丝绸协会、国际丝绸联盟、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全国丝绸信息中心等相关协会协调合作,通过建立、发布《丝绸外宣材料翻译规范》等政策文件和“白皮书”,从源头上解决丝绸相关术语翻译混乱的问题。二是针对丝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要求所有对外材料中的核心术语必须有标可从、有规可循、有库可依,从而规范相关网站、产品目录、海外展会资料等的翻译。实践中,以各方丝绸技术和文化背景为基础,依托协会制定的丝绸翻译术语标准参考,在合规合理翻译单位简介、产品描述(材质、工艺、尺寸)、品牌故事等的同时,尽量使文体、术语和风格等内容阐释达到“达”和“雅”的境界,以期带动海内外丝绸文化传播的相关产业链,助推丝绸文化的传播与国际影响力。

(三)高校优化丝绸文化外译传播的复合人才结构

一是明确浙江丝绸外译与传播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要求,规避传统“重翻译、轻文化”的问题,建立译介学与艺术学、传播学、考古学等学科交叉互动的跨学科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历史、文化、艺术、传播在外译过程中的介入。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联合开展教学育人和学术研究,优化课程结构和研究方向,助力浙江丝绸文化外译与传播专业人才有组织地向省内外相关文博、协会、企事业单位输送。二是高校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如孔子学院、文化传媒公司等,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通,设立研究生、大学生“丝绸文化外译与传播”实践实训基地,开展丝绸文化外译研学,在保证学生获得实践机会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浙江丝绸文化外译与传播的人才结构。

(四)博物馆细化浙江丝绸文化海外传播的实践模式

一是构建以丝绸文化传播为目的的展陈方式、讲解方式以及文创营销方式,在规范丝绸展品的固有信息翻译之外,细化对展品、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民族意蕴以及民俗情感等深层次内容和价值的阐释。建议放大文字和语言在传统以实物和视觉展示为主的展陈传播中的作用,强化海外观众对中国展品、艺术和文化的深度理解。二是加强打通文博与教育系统,强化博物馆与高校的协作和优势互补。例如中国博物馆的“国丝环球展柜”,以丝绸文化及时尚周边展览为切入点,通过与浙江理工大学及相关协会联动协作,链接全球文博机构,正在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新品牌,更好地讲述中国丝绸文化故事,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作者简介:

沈琳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华丝绸服饰文化外译与海外传播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