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通过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经营新模式、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能、效率、方式、效益颠覆性变革,引领农业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由“大”的时期迈向“强”的阶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浙江省紧跟中央步伐,省委一号文件强调“强化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正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它能够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通过创新要素配置、驱动产业升级,为农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浙江,数字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已初见成效,探究数字技术何以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推动浙江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驱动机理
(一)数字技术驱动传统农业劳动力转型升级为数字农业劳动力
数字技术正推动传统农业劳动力向掌握数字技能的新型劳动者转型。数字农业劳动力指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生产的人员,其转型机制主要包括:一是提升效率与质量。智能农机的精准播种、施肥等功能,大幅提高作业精度与效率,使劳动者在同等时间内完成更多高质量工作,例如智能收割机结合北斗导航优化路径,减少漏割与重复作业。二是升级劳动技能。数字技术要求劳动者掌握物联网操作、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用等技能,传统农民通过培训转型为技术型操作者,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迈进。三是优化角色分工。自动化设备(如无人机喷洒)替代大量体力劳动,劳动力从繁重劳作中解放,转向技术监控、数据分析等更高价值环节,角色从“执行者”变为“管理者”。四是创新管理模式。移动互联网与云平台支持远程监控,农民通过手机APP掌握作物生长情况,灵活应对生产问题,减少对现场劳动力的依赖,适应集约化生产需求。
(二)数字技术驱动传统农业劳动工具转型升级为数字农业劳动工具
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劳动工具向智能化、数据化、协同化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包括智能农机、北斗终端、物联网设备等,其转型体现为:首先,工具智能化与自动化提升。传统农具集成传感器、控制器后实现精准作业与远程控制,如智能插秧机结合土壤传感器调整插秧参数,支撑“无人农场”等场景落地。其次,工具具备数据能力。通过物联网实时收集土壤、作物等数据,经云计算生成决策建议,例如智能灌溉设备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按需灌溉”,节水率超20%。再次,工具协同化与适配性增强。不同设备互联互通形成协同系统,农民可通过手机统一操控;同时工具向个性化定制发展,如山区履带式农机适应复杂地形,提升生产灵活性。
(三)数字技术驱动传统农业劳动对象转型升级为数字农业劳动对象
数字技术将作物、牲畜等转化为可监测的“数字实体”,推动劳动对象向科技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路径包括:一是优化品种培育。基因测序与数字模拟技术助力精准育种,缩短育种周期30%以上,培育出抗病高产的“智慧品种”,同时通过基因数据分析优化牲畜种群。二是管控生产环境。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土壤、水质等数据,如温室大棚自动调节温光条件,使果蔬产量提升15%-20%;数字技术还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助力绿色生产。三是促进产业融合。VR/AR技术推动“农业+旅游”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区块链溯源连接生产与消费,实现劳动对象与产业链的深度绑定,拓宽农业增值空间。
二、驱动实践
(一)衢州市的驱动实践
自2019年承担全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市任务以来,衢州市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紧紧围绕数字化改革要求及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数字经济‘桥头堡’”的决策部署,从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的要求出发,立足区域特色,强化数字赋能农业创新,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创新打造数字农业顶层设计
先后与阿里巴巴、华为等数字经济巨头开展对接合作,充分用好其的行业龙头地位,开展以数字农业为突破口的《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重点开展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推进数字乡村新基建、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推进农产品加工数字化、流通监管数字化、农产品营销数字化、打造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资源数字化流转平台、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益农服务”发展等各项工作任务。
2.系统构建数字农业建设体系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早在2018年6月就已制定并开始实施《衢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开展创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益农”智慧网格等,并开始了建设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培育新零售示范村等工程打造了市、县、乡、村、企“数字农业”建设五级体系。2021年4月,衢州市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立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专门负责全市面上的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并且明确要求各县(市、区)也要建立起数字乡村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工作领导机构,结合实际,根据市级实施方案制定本地推进相关举措。
3.积极加快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一是全市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进行乡村数据归集,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推进乡村通信光纤网络、5G网络、基于 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光纤入户改造工程,协同开展农村通信杆线序化整治工作,优化提升农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宽带能力。加快5G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建设进度,目前全市已完成342个乡镇基站建设,为农业数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大力推动农业主体数字化改造,打造高标准“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数字种业”示范样板,构建农业生产大数据“源头活水”;三是培育农产品电商“新零售”,涌现出“龙游飞鸡”、常山“众柚胡柚”、江山“冒个泡”猕猴桃电商等一批“互联网+”新业态。
(二)台州市的驱动实践
当前,台州“三农”改革正不断纵深推进,数字化浪潮加速向县域、农村渗透,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填平农村“数字鸿沟”、加大场景建设,以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是关键一招。
1.加强顶层设计
深化数字农业农村协同应用平台建设,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大基本数据,通过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等渠道,全面整合涉农数据资源,建立市“三农”数据仓。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手段,加强数据挖掘运用;积极推介国内外地理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实例,推动地理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加快构建数字农业农村的“四梁八柱”。
2.加强示范引领
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重点推动产业大脑、人才培养等场景核心业务加快上线应用。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创建4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试点,示范带动35个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率先推动蜜桔、杨梅、青蟹、文旦等特色主导产业先行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借助村播、直播等方式开拓新渠道,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推动“沿边百村”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串珠联线、组建联盟、文旅联动“三联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
3.加强要素保障的力度
聚焦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重点围绕种子种苗、粮油提质扩面、畜牧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应用等领域,加大数字技术、智能设施技术等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探索商业保险与数字农业发展结合,满足农户生产经营不同需求,实现“融资+保险”助力数字农业发展。以乡村振兴学院为依托,打造乡村人才振兴协同应用平台,整合政、校、院(所)、企四方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同打造数字农业人才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4.加强场景供给
首先,构建农村金融的“中央大脑”应用场景。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着手谋划生成一个农村金融的大数据系统。这个大数据系统就成了台州农村金融的“中央大脑”。这个区块链系统能够动态及时获知农村金融的运营情况,把政府、金融机构、农户、农村集体、第三方服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又分工明确,能够有效解决以往的“卡脖子”问题和各种“疑难杂症”。其次,构建营造农产品的流通场景。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借助网络技术为农产品的流通开拓市场,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通过应用场景创新,使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相对接,更快地实现市场拓展和网络推广,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渠道,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升。再次,构建营造乡村数字信用治理场景。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推动市政府创建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系统和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向农户、农业企业倾斜,更多投入到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上,强化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约束处罚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温州市的驱动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精神,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三个“一号工程”,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印发《贯彻落实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二十条举措》。
1.全力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
一是聚焦温州大黄鱼、铁皮石斛等“六个一”特色主导产业,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加快农业装备数字化改造,大力推广农业机器人、专用传感器、动植物生长感知、环境温度调控、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装备应用。二是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区,推进数字化基地建设,加快农田、渔船、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三是建设“六个一”产业数字化应用,洞头大黄鱼、平阳茶叶、苍南紫菜、乐清铁皮石斛、文成高山蔬菜等全产业链数字化项目上线运营。四是新增数字农业工厂10个、未来农场2个,打造一批全国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先进县。
2.全力推进农业管理服务数字化
一是迭代升级“乡村产业大脑”,深化“三位一体”智能共富平台(瓯农慧)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大型经营主体建设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业务数字化转型。二是推进“浙农”系列应用贯通,迭代升级“温州乡村产业大脑”“海上斑马线”等应用场景,开发推广“农集市”“农播会”“农服帮”“无忧贷”等8大特色应用场景,加快“浙农码”推广应用,实现赋码用码量月均100万次以上。三是出台《温州农业大数据基础数据元标准》,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积分评价体系。
3.全力推进农特产品营销数字化
一是拓展“互联网+”农产品数字营销新路径,积极开展云展销、云洽谈等活动。二是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发展体验农业、众筹农业、定制(订单)农业、共享农业、云农场等新产业新业态,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500个。三是持续开展农播电商“个十百千万”行动,建设市级农播孵化中心和10个县级农播共享基地,农产品直播培训1000人次以上,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10000场。
4.全力推进“三农”数字化人才引育
实施乡村人才振兴“553”行动和人才引领山区海岛县共同富裕“1035”行动,实施高素质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引育农创客1900名以上,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农口专业干部下派助力乡村振兴,以充分发挥新农人、新农匠、新乡贤和农创客创业创新优势,培育乡村振兴数字化领军人才,引进数字应用开发、智能农机应用、电商直播等紧缺人才。
5.全力推进乡村数字化基建工程
深入实施“三农”新基建试点,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加快农业主体网络信号全覆盖速率,推进行政村以上地区5G基站建设和偏远山区海岛网络补盲;推动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服务站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快递协同示范创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打造10个“乡村数智生活馆”。
三、对策建议
(一)实施数字农业载体建设创新工程
一是以主导产业突出、数字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为指引,按照“一园一策、数字赋能、全面提升”的要求,打造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二是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数据+农业”模式,坚持行业标杆导向,建设具备先进水平的数字农场(牧场、渔场)。三是聚焦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等特色产业,以镇域为单元,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关键,加强数字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应用,打造“链通数融”的特色数字农业产业链试点镇。四是扩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利用遥感数据系统,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5G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迭代农业产业大脑,为农业发展各环节嵌入“智慧芯”。
(二)优化农业大数据通用支撑系统
一是升级完善农业数据采集系统。围绕提升浙江农业数据采集能力,拓宽数据采集通道,特别是针对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种质资源等要优化数据的在线报送、自动采集、数据汇集、数据购买等数据采集方式,以补齐农业数据采集短板。二是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通用系统。针对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重点环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构建农业大数据智慧分析预测模型集群,为重大决策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解决方案。三是建设农业数据资源“一张图”。 落实国家《“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业资源、主体、产品大数据立体图层,形成“1张底图+N个农业专题应用图”。升级浙江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技术平台,完善功能模块,分级分类提供各类数据产品和在线分析服务。
(三)创新技术集成与模式业态
一是研发一批数字农业先进设施机械。重点研发基于数字技术且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智慧检测以及生产管理的先进机械设备,提升种养殖数字化设施机械水平,发展数字农业成套设施。二是攻关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研究集成应用数字农业发展的3D打印技术、无人机作用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植物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发展一批农业领域通用数字分析处理模型,探索元宇宙、人机交互、机器人、等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三是形成一批数字农业集成解决方案。针对浙江资源环境,综合农艺、数字、设施、机械技术,研究开展技术综合集成和标准验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农业产品等。四是创新一批数字农业领先模式业态。发展农业机器人营业、互联农场、“农业+新零售”“互联网+”延伸服务,拓展农业旅游、文化遗产、教育、休闲、康养等多种功能,探索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共享农业、网红农业、个性定制等新兴业态和功能农产品。
(四)强化数字农业发展服务
一是强化数字农业科技服务。聚力数字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促进“研发端”“生产端”与“需求端”精准衔接,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加强数字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形成数字农业发展新技术创新示范。二是强化数字农业财政金融服务。对农业数字化重点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数字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推出针对性强的“数字农业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明确法人银行机构的数字农业发展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将普惠涉农指标纳入银行业服务数字农业的差异化考核。三是强化数字农业人才服务。积极引进高层次数字农业人才进乡入村,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数字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四是强化数字农业宣传服务。利用省、市级媒体和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适时举办数字农业建设推进会,分享农业数字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积极打造数字农业品牌,挖掘一批数字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典型案例。
作者简介:
汤鹏主,教授,博士,宁波财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宁波财经学院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陈洪燕,宁波财经学院金融与信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基金项目:
浙江省社科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数字技术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浙江实践、现实阻滞及突破路径研究”;宁波市人才项目“打造农产品直播电商助推宁波乡村振兴”。
来源:之江策